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

一篇好文章就犹如一怀浓浓的鸡尾酒,令人回味无穷;一篇好文章就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永远是那么耀眼,放射出最闪亮的光芒;一篇好文章就犹如沙滩上那美丽的贝壳,那么迷人,让人不得不去想起它。今天,我就遇到了一篇这样完美的文章——《用心灵去倾听》,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我心潮澎湃,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起现起文章中的词句,因为它们使我受益匪浅。

《用心灵去倾听》有要讲了:小时候,我发现了“我家”的电话里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和小精灵通话了。这次通话使“我”和小精灵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从那以后“我”便常常和小精灵聊天,而小精灵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我谈话,经我关心,陪我成长。 用心灵去倾听?世界上有这种说法吗?是的!小精灵苏珊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的人。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不是最伟大的,不是最耀眼的,更不是举世闻名的,可是,她却用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去倾听别人的心声,用自己的爱包围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她是渺小的,但是她的爱却是伟大的。 在这苍苍茫茫的世界里,这样的人也不少了——还记得那次汶川大地震吗?20xx年5月12月14时28分,那一声 1

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声,震塌了房子,摧毁了家园,也震了人们的心。但是,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心灵去温暖受到重击的四川人民。温家宝爷爷用铿锵的话语。抚慰了四川人民受伤的心;解放军们不惜代价抢救幸存者,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双手掀开了废墟上的瓦砾;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来抚慰他们流泪不止的心……这不正是生活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苏珊吗?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那份可贵的关爱吗?

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愿意用心灵去倾听别人的尽声,愿意用爱去包容他人,世界才会变得这么美好。让我们一同用心灵去倾听世界,用爱去温暖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2

 

第二篇:走近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

走进学生的心灵 倾听学生的心声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楚州区流均镇中心小学 赵岁鹏

内容摘要: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关键词:发掘 创造 灵感 倾听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干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是学习“负担”过重,二是生活狭窄所致,三是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而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因此,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和城市孩子比,学生词语积累少了,自然会因材料枯竭,而无话可写了。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四个学段里都有着明确地的习作要求。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

★写作要求过高,学生无话可说。

作文内容思想性要求过高,成了“千篇一律”。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 1

其反。作文本应该是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老师则期望学生说出“合理的”“像样的”话来。我们有意无意中要求着学生说出成人社会需要说出的话,他们不得不尘封自己的童心,鹦鹉学舌般的学说别人需要的话,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为什么现在的“新概念作文”这么深得人心呢?我想除了真实,那就是厚积而薄发。农村学生本来就语言积淀少,这样一来,学生更怕写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真作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也多在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几百个字的作文来,写出来的只是也只能是干巴巴的。”

★命题作文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无共鸣。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大把大把的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怎么写”,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如果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很特殊的事,跟农村的实际生活一点也不切合,以致于学生搜索枯肠而无内容了。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师再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那学生写起来就更是一塌糊涂。学生们每学期中或多或少地被动地要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自然就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写作教学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竭、乏味”中失去了她动人的外衣。

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时无刻不给作文教学提供着活水源泉。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是写作的本来的情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善于用心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那就是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我的学生们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们能平时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便会发现,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农村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田间绘画《我爱我的家乡》。一到目的地,只见溪水清澈,成群的鸡、鸭、鹅;瓦蓝瓦蓝的天空白云在徜徉,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田园生活,城市孩子又怎能体验呢?回到教室里,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 2

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这时,我便顺势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本身的情趣和意义。也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学生没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启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

★开展活动,让学生乐写

作文课前我们老师如果能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素材。如在进行场面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单靠教师的指导,空口白说,还不如让学生走到活动中去来得深刻。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个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让学生在那紧张激烈地气氛中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相信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写心理的,写同学们的呐喊声的,写经验介绍的,总结得失的。在训练写人的文章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那我们可以开展“自我介绍”“夸夸我的同学、老师、父母??”让学生在活动中水道渠成,在大家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经历,搜集写作的素材。儿童不需要束缚,儿童需要解放,解放儿童的心灵,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有个开放的空间。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源头活水。

★自我交流让学生放开写

人和人的交往必定会增加我们对语言的积累。但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与他人交流,我们有许多自己独立的空间,我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的交流。有许多时候许多的事,我们无法与他人交流。小学生也一样,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家庭父母都不在家。缺少语言上的心灵上的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交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得有一次,广播站征稿,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交来一份稿件。读后我觉得写得不错,推荐播出时,学生自己居然当场在班级里哭了起来。听说后,我想那完全是她的真情流露,之所以哭,是因为她写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心理平时无法向父母表达的话语。我们要坚决不能让学生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

★主体体现,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厚积薄发”这些古语说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是社会的语文,是大语文。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有素材可用呢?那就需要厚重的积累。一是背诵美文。优美的词语记下来,优美的句子抄下来,优美的文段背下来。分类背,分类看;课内的、课外的、散文、诗歌、名言、锦句??中华民族的古诗文。都是取之 3

不尽,用之不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共背、配乐朗诵;形式多样中学生将书面语言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久而久之,表达能力便会得心应手了。二是走进名著。中国名著,外国名著,名著的卓绝的艺术特色,博大精深。可以多推荐给学生读一读。写写读后感,赏析名句子。同样也是知识积淀的好方法。

三、倾听学生的心声

《课程标准》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能让你把零乱的思绪条理化,清晰化。好的作文指导是对学生感知的呼唤,是让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重现。我们常听老师说“小作者写得多好呀,你们就仿照着写”于是乎天下的作文都是一个样了,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现场了,千篇一律了。学生的独特个性被磨光了,老师们呀!我们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手中的一团面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究独特。因此除了单元内需要完成的命题作文外,还有许多写作、练笔的机会。无论是什么时候,我都会在写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题”的理解,并听听别人对“文题”的理解,采众人之所长,然后再动笔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完了还要求他们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修改,改好后再读给好朋友们听一听,最后才誉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也有不少老师会在学生动笔时千说万说“注意用词”“前后照应”“多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写作的能力本来就差,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无疑便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如果过多的强调形式,学生写作少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沉重。有的孩子喜欢写人,有的孩子擅长写物,有的孩子善于写景??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见闻、感想。如果能让学生一开始就脱离形式,脱离框架胡写、疯写一番,说自己所想,道自己所思,接着我们再针对写作要求推敲、修改一番,必定也会是一篇出自心灵之作。作文缘情而发,又怎么会枯涩、空洞呢?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农村生活实际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我们要有常远的目光,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 4

要加强学习,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才能绽放出它的灿烂。

参考文献:①《小学作文教学论》 作者:吴立岗 19xx年出版。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