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文集》有感

读《三毛文集》有感

以前对于三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有这么个人,女的,作家。真正读到她的散文的时候,才感觉到她的魅力,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爱她。一个孤僻,至情至性,甚至有些古灵精怪的女子。她自由,随心所欲,没有谁可以改变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如今,重拾文集,那些记录韶华易逝青春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我。

当三毛而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不算成熟的作品,不会在乎是否引起评价上的失误和低估。这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是否可否亦躲藏不了的。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了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

这类作品让我看到了三毛的另一面,那时的她,怀着少女的遐想,期待,失望,不停地追逐着心灵中那个飘动的方向。迷惘过,幸福过,记录着心中的小秘密,如今看来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我觉得人最可贵的,就是真诚,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这个世界,你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个冥冥之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会返永恒的地方。”在三毛的心中,一直有一种信仰支撑着她,鼓舞着她,致使她一步步的走向远方,走向辉煌。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那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对三毛来说,顺其自然、碧海无波好过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是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追求一份安稳?这也是她为什么选择荷西的原因吧?

“雨季的日子总是湿的,不知是雨还是自己,总在弄湿这个流光。”就这样,三毛度过了她不怎么快乐的雨季??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么一段时光,这么一段忧伤??之后,慢慢长大??

生活总是眷顾那些纯真的人,她24岁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的她碰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荷西。那个比他小6岁的男生,却给了她一生的承诺。6年,让一个男孩蜕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他深爱着三毛,理解她,包容她,愿意为她而放弃,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为了三毛而选择沙漠。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沙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这便是故乡了。三毛实在幸运,苦恋她六年的男人也是懂得她的。爱着三毛的荷西也是幸运,三毛虽然疯狂又爱流浪,但却专一与自爱。

在沙漠,这个大胡子男人向三毛求婚:“我想的很清楚,要留你在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少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我在沙漠等你。”

荷西和三毛的婚姻是美好而温馨的,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三毛满足这种平淡的幸福生活,她没有过分的要求,她只需要一个平淡的家而已。三毛与荷西,虽然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但在沙漠里枯燥的生活却使得两人磨合得更加默契。对于生活,即使城市里生活条件舒适的夫妻也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何况在如此简陋恶劣环境下的沙漠伴侣。每天限定的用水量,还有沙漠炎热的天气,以及枯燥乏味的生活,三毛与荷西却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忍不拔的经营着双方的快乐。有时候我觉得,也许沙漠里的仙人掌,就是在告知我们生活虽然困苦,却总有生活的道儿。在我眼里,三毛和荷西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顽强的与沙漠生活着,不断赋予沙漠生气。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沙漠,也许它并不如我想象中可怕,至少,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还是能够生活的,还有当地的土著。我们一辈子也许没有勇气像三毛一样,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没有毅力像三毛一样,坚持走完自己选择的道路;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

荷西的出现,改变了三毛的性情,荷西的离开,再次改变了她,之后三毛的生活再次

陷入空白的境地,刚刚感受到生活的她又一次被生活所抛弃。

天有不测风云,但无论如何我都要说:笑容明媚,扎起麻花辫的三毛,是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最美的天堂鸟。

 

第二篇:读三毛小说有感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上个世纪三毛风行于整个华人世界。她用毅力和勇敢换取了在撒哈拉沙漠的独特经历。那个独立随意的女子在漫漫黄沙中长发飘扬、恣意人生行走她的世界。

高三那个沉重而繁忙的日子里,我曾在心里多次描绘那个女子,那个随性洒脱的文字。已经拜读过她的几篇她的文章,这是一种有心而来的感觉,那些文字从心间跳跃而出。

这个炎炎的夏日,我感受到了撒哈拉沙漠的热情,感觉到那份广阔、自由的呼吸。不曾去过那漫无边界的沙漠,物资、教育水平都极度落后的地方,或者不曾读过她的书的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在那里生活的艰辛。然而那如风一般的女子,却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充满了生命的乐趣。

对于沙漠,很多人的印象是神秘、未知、探险。对于三毛,沙漠于他就像是鱼离不开水,鸟离不开天空。她热爱这一片广漠的天地。

三毛随着她一生的挚爱荷西离开西班牙那个繁华的都市,来到古朴的村庄。新的、全新的生活就此开始了。《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结婚记》等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从台湾寄过来的中国食品,在那里深厚喜爱,甚至远近闻名。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用小玻璃瓶做风铃,用沙漠中捡来的骆驼头骨做装饰。她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成了”。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澡堂奇遇》更是爆笑连连,一年到了节日才会洗澡。去澡堂,会被指指点点。生活的乐趣往往从困难中体现,没有难过

何来欢乐。为了贴补家用,荷西与三毛驱车赶到一处钓鱼,结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邮费反而更加的贵,而且钓回来的鱼即吃不掉也卖不出。

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成为他们热情的朋友,不管是乞丐或是流浪汉,都是她的朋友。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因为,世间每一件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善良美丽的化身,一株野草、一枚落叶、一朵浮云、一滴水珠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语言的,都是可以与她进行心灵交流的。

但是并不是处处都是充满欢笑,生活是一场戏剧,不可能每个都是喜剧。可怜的《哑奴》,在有钱人家已低价做活,却还要经常受到非人的待遇,却没有人觉得不妥。而三毛在沙漠中遇见的好友罕地的妻子,那个部落首领的妻子,在最后爆发的战争里,为了保护她的丈夫,被人出卖,羞辱致死。三毛那么努力的想就他们,可是命运的齿轮,战争的号角声也逼迫着三毛和荷西离开。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一直觉得三毛不属于喧嚣的市井,她应该只属于沙漠,属于撒哈拉沙漠。缘于一个偶然机会,在一期美国地理杂志上,她发现了它,莫名其妙地下定决心去沙漠住一年。然后是命中注定地,逐渐地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有的时候我们无法不相信命运,或许冥冥之中已经注定那回忆似的乡愁。

那样刚烈的女子,她的生命,她的传奇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或许我无法像

她那样,但是她的勇敢、坚强、刚烈、随意、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将成为我女里的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