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

以我这种感性、随性的人,竟然会去看《系》这本书,连我自己也很惊讶。

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起码说明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愿意去接触另外那个我不熟悉的世界。

书里面一些类似反馈回路之类的词我基本上第一次听说,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书的内容,因为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内容还算通俗、甚至有趣。但这并不表示你看一遍就能融会贯通,因为“系统”...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我想这本书适合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来读,我相信他们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也很适合HR来读。因为没有比人和人的组织更系统、更动态、更有持续发展性的结构了。

很惭愧,我一天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的角色基本上类似于服务员、统计员、监督员、保姆?与系统性思考毫无关系。我可以把它归结于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难道我自己没有麻痹甚至沉溺于此吗?我想到过主动去改变吗?

拿人员流动来说,我们都默认制造型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是普遍现状,但如果系统分析一下人员流入量、存量、流出量这三个变量,会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相互起作用的因素。我们满足于只要保证一定的员工存量就可以,但考虑过这个动态平衡的代价是什么吗?我们计算过一个岗位的员工周转率以及它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吗?考虑过未来的员工结构趋势吗?书里有一个很形象的蓄水池的模型,我们认真思考过怎么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注水阀和出水阀吗?同时,还有哪些HR管理职能可以用这两个阀门来调节吗?

书里有一句话:“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思考”。但我们不总是在用线性思考约束自己和理解他人吗?如果薪酬的作用是线性的,为什么员工涨了工资仍然对企业不满意;如果培训是线性的,为什么上了课员工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我相信最高端的管理一定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简单的管理手段背后,一定隐藏着对系统缜密的思考和对人性立体的洞悉。因简就简和因繁就简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做人也是一样。

如果仔细琢磨,“系统”是一个很精妙、有趣的东西,而且也许它并不总是冷冰冰的、机械地运作。正因为它的动态性,它也会有偏差、出意外,甚至会因为这些“意外”形成另一个系统。而我们能做的,在被动接纳之余,也应该冷静而客观地观察、分析,才有可能去主动地驾驭。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只看脚下、不看长远,是短视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片面的;只看现象,不究本质,是盲目的。系统思考,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模式。任何行为以及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其心智模式所决定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一种进步,但更为重要的,是去勇敢的改变。

这本书没有叫系统的智慧或者系统的本质之类的名字,而是叫《系统之美》,我想是因为系统如同艺术般美妙地存在,而美,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篇:《瞬间之美》读后感

《瞬间之美》读后感

1、交互与设计存在的理由是使用户对页面的第一印象就感觉心动,同时还要突出网站最主要的功能以及目的,但是他们所制作的只是原型,最终的页面效果还是需要UI来实现,因此UI与交互和设计需要紧密的沟通交流,需要更深入的了解页面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原型的效果,体现瞬间之美。

2、本书作者是一个极简主义者,相对于UI来讲,尽可能地简化代码,能大大地提升网页的性能,相对于交互与设计,UI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实现需求,还要保证代码的质量和性能。

3、本书中提到“统一的设计风格,形成积极的印象”,对于UI而言,公共部分样式使用统一的代码,整体使用统一规定的标点符号,不要中英文的标点符号乱用,行间距乱设置等,才能使页面更规范。

4、在工作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UI风格,就像强迫症一样,有一套固定的成熟的做事方式,用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当然这种做事方式是需要不断地完善的。书中的内容无处不提及作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时刻都想把自己所设计的页面修改到最完美,作为UI也需要拥有这种最求完美的精神,对于涉及的页面代码在最初的制作修改完成之后也是需要不断 的优化的,以确保页面展现最佳的性能。

5、作为UI,最头疼的往往是兼容性问题,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了解不同浏览器的差异,同时自己写页面的时候使用规范的页面代码,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页面出现兼容性问题。

6、就像书中的“我需要在标题中使用和LOGO一样的特殊字体。于是我删除了各标题的HTML文本,而把文字做成图片显示。”这里虽然页面效果得到了理想效果,但是却因为无知而忽略了标题本身的作用。作为UI,除了要熟练掌握html,css,js等构建页面的技术外,还要学习更多的页面功能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易用性和搜索引擎优化技术)

7、书中有提到更改按钮的标签,一个简单的细节就能够改变页面实现的效果,作为UI而言,在制作页面时,细节是非常关键的,就像现实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代码中有一部分的闭合标签是错误的,但是浏览器不报任何错误,对于代码而言,错误还是存在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