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 【5】我的心灵五宝学习《论语 为政第二》有感

智慧树 【5】 我的心灵五宝

学习《论语 为政第二》有感

感恩南怀瑾老师《论语别裁》透彻的开示!

在学习领会的同时,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 敬仰圣贤,与先师共用一心,学习为政以德的方法及经 验:修学的目的在明德,修学的妙用在亲民,修学的方法是效法天的包容、地的养育、恩大莫如父母的关心及爱护!其规律是:父母官!父母官!关心爱护心量宽,包容养育天地间!

思想修养的境界是孝为根本,止于至善,上不封顶如圣贤!

1、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这里,孔子只说“为政”,没有说“政治”。而“为政”的意思就是教化,即教为政的思想方法,行为方法,化是感化,为政的意思包括了教化,但又不同于教育的意义。因此《为政》主要是谈学问思想外用的道理。

共即拱,孔子提出了“为政”最重要的是德:“两人同心,其利断金”是个“仁”字,你再看看这个德字是这样写的:两人同行,共用一心,十方器物,尽为我用!意思是说:若能德行天下,利益天下,即便是走遍天下,都能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换一句话说,“德”字的意思是说,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为“德者得也”。因此,“为政以德”,就是好行为的成果,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二字的意思差不多。“比如北辰”,好像北极星,整个天体那么多星座,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

星围绕着它,听它指挥,跟随它的转动方向而转动。这就是“居其所,众星共之”的意思。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为政以德,只要内心有道德修养,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就像北极星“居其所”,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大家都知道岳飞有一句名言,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主帅,指挥打胜仗的最大奥妙,莫过于“万众一心”了。那么,“居其所,众星共之”也是这个道理。后面的二十三句,都是围绕着“为政以德”这个中心思想而说的。

二 只要是思想上不走歪曲的路,能引导人走上正路的作品,都能有益于人的思想教化。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我整理《诗经》,共三百篇,它的宗旨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只要是思想上不走歪曲的路,能引导人走上正路的作品,都能有益于人的思想教化。通过风、 雅、颂、赋、比、兴的艺术形式,正如古人所说的饮食男女,就事而言,也不过是男欢女爱的故事而已,但同样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

今天的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思想教育问题,只要教育思想纯正了,那么,什么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南怀瑾老师是这样总结的:“为政的人,除了领导人的思想

不走邪路以外,对自身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怀,才能更温柔、敦厚,才能更轻松愉快地为政。”厚德载物呀!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小到一个家庭的孩子教育,大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教育,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受人尊敬的领导,若只会用政治体制或法律的内容及形式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都做到不犯法,也就可以了。只有在犯了法的时候,才能受到法律的处罚,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这样做的结果,也会引发一个严重的提升自我修养教育的问题,如“民免而无耻”。法律对人的规范、约束是外在的,只限量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多少人,从古至今,不是都在钻法律漏洞的空子,虽恶贯满盈,民愤极大,但却能长期逍遥法外吗!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都是提升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所必须的途径和手段。比如从小培养教育孩子,人生一世,要知尽三责,即在家要尽振兴家业之责,以报答父母的养育恩;在校知尽成就学业之责,以报答老师的养育恩;立志将来走向社会,奉献学识及人生,尽成就理想事业之责,以报答祖国人民及山河大地的供需之恩等。这是内在的品德修养,进行这样的培养教育;反之,人生一世,若不能以知尽三责,兴三业,报三恩为耻辱的心态,来立志读书、进取而空活百岁,一事无成的话,这即是个人的耻辱,同时,也会使父母乃至祖先蒙羞,这就是大不孝。像古人这种知

耻知荣知羞愧的心理教育、培养过程,是靠法律的形式及手段而无法实现的,甚至有人还会以能钻法律漏洞的空子而行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等恶习、恶行为能耐呢!观察分析这些现象,因此就产生了“民免而无耻”的教育忧虑。怎么办法呢?孔子接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道德教育为主题中心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和手段,对做人处事的道德底线进行规范,道法合用,才是完善的教育过程。“道之以德”,在培养每个公民从小就有道德涵养的同时,“齐之以礼”,用礼仪的形式来教化,大家人人都能自觉、自发的有错就改,且能以惭愧的心情自责改错,这样就做到了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还没等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很惭愧,这就是“有耻且格”的教育、培养过程及内容。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用简单的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砺,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处事的道理明白了,确定了,不变了,但这个时候还有疑惑、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到了“四十而不惑”时,才更加明白,不再怀疑了。但对于学问人生,还要再加上十年的磨砺,才能“五十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是借指人的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规

律等。到了六十岁,才能做到“耳顺”,意思是说:自五十岁开始做人处事,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时,好话坏话,尽管由他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无怨言,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很平静!对好人好事,觉得可爱,对恶人恶事,更觉得要帮助他改成好人,要有这样的心胸气度,达到这样一个学问境界,是很难的。然后再加上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恰到好处,不超越应守的规矩,尺度等。为政以德为本,以学问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这是两个基本条件。

把孔子几十年所经历的做人、处世、做学问的经验放在《问政》篇里,意思是暗示,学习从政者,自身的修养以及做人处世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孔老师的这种精神,在工作上去了解、去体会、去积累人生经验,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如鱼得水般的应对“人情世故”,进而实现使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

常通海祥

20xx年12月26日

 

第二篇:学习《论语》的教育心得

学习《论语》的教育心得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 刘召磊

一、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运用观察法与谈话法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扬长避短,长善就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对因材施教,孔子还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表达:“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可要求普通人掌握高深的知识。

二、重视对求知态度的指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跟其教育内容当中的“信”完美的吻合在一起。孔子认为在对待知识方面,应该诚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和我们现时代的众多的泡沫科研,虚假学术相比,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三、学习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教育过程当中,孔子不仅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内容的全面性,而且还注意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在我们现代教育中,也是一个先进的课题。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四、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所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实践运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此,孔子在教育方面是重视学习的实际意义的。他不主张为学习而学习,而主张将所学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

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五、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六、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里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这就是“发”。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读《论语》,只是粗略地阐述了自己的一点收获。我想:孔子的思想,会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