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设计史读后感

读《世界现代设计史》后感

设计与工具

“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区别,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类会制造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设计的进步与工具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决定设计实现的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人类使用工具,要求工具具有方便、实用性。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对工具的美观也有了要求,因此在工具上进行改造、装饰。当工具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它们又具有了商业价值,出现了为降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和流水作业方式。设计的起源和工具的起源一般古老而悠久。

如果对工具更广泛的定义,那一切人为造成的、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事物都可称之为工具,比如,车辆是交通工具,建筑是居住工具,服装是保暖装饰工具,广告是宣传工具等等,制造这些工具的产业,就是工业。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使得工具的生产更加有效率,从而产生了不同以往的现代设计。工业革命是划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之前,设计以手工业为中心,设计与制作不分家,没有精细的分工,仅为权贵服务,连推动设计进步的主要力量都是权贵们的喜好,比如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都只是贵族的流行时尚,与大众无关。工业革命使得设计者与制作者分工明确,先进工具的广泛而便利的使用,使得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从权贵转向广大人民群众。

反与度

“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反”可以解释为“对立”,也有“返回”的意思。我把这个中国古典哲理嫁接到对现代设计史的理解:当一种设计潮流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与之“对立”的另一种设计潮流,而这个新潮流继续向前发展,也总会有“返回”最初潮流中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

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出于对需求、审美、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社会形态等的不安于现状,除了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广大群众中开始了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而19世纪末期,即英美的“工艺美术”运动,欧美又掀起了“新艺术”运动,涉及到十数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十余年。而这个“新艺术“运动的起因就是对当时两个不同设计潮流的反动:一是对之前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二就是对新生的大工业生产的反动。“反者道之动”一言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特点,一是功能主义,二是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包括六面的建筑外形、柱承重体系和玻璃幕墙的应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和反装饰主义的立场。而当“现代主义”传到美国,这种对新建筑的探索显得浅薄的多,缺乏思想道德高度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原来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思想内容被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抽掉了,剩下了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形式化的外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到70年代,这个世界大国的现代主义业已穷途末路了。可见若想要保持一种好的思想不断流传,就要把握使用它的“度”,这样才能“勿使其反”。

质与量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自成天然段的,而是连续不断发展。我们所看到历史上的闪光点,也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由深厚的矛盾积累而成的爆点。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世界设计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前以为“现代主义设计”就是有一天一群人说“我们不喜欢古典了,来点现代的吧”就开始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前,针对工业化的新世代,人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对艺术、对设计的探索,包括单纯追忆往事的“工艺美术”、反动意味十足的“新艺术”、绣花枕头一般外强中干的“装饰艺术”,才酝酿出了这个不仅更迭了设计风潮、更加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的“现代主义设计”,真正关心、服务于普通民众的“现代主义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现代主义设计”。

之前说美国的“现代主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其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却并没有取代“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社会条件使其生存,并不能完全迎合社会的需求,即“量”的积累不足,也就无法产生“质”的飞跃了。


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二篇:读《世界现代设计史》有感

读《世界现代设计史》有感

现代设计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然而现代设计的发展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关注的最为焦点的重中之重。但是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运动所学的现代设计理论或是知识都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所以我利用这个假期,找来了大二时期学过的课本《世界现代设计史》来重新的仔细的阅读,在不断的深入到现代设计史中,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只是皮毛,真正博大精深的就蕴含在这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从中我理解了了这么几点:

一、反与度

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反”可以解释为“对立”,也有“返回”的意思。我把这个中国古典哲理嫁接到对现代设计史的理解:当一种设计潮流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时,人们就开始追求与之“对立”的另一种设计潮流,而这个新潮流继续向前发展,也总会有“返回”最初潮流中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

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出于对需求、审美、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社会形态等的不安于现状,除了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广大群众中开始了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而19世纪末期,即英美的“工艺美术”运动,欧美又掀起了“新艺术”运动,涉及到十数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十余年。而这个“新艺术“运动的起因就是对当时两个不同设计潮流的反动:一是对之前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二就是对新生的大工业生产的反动。“反者道之动”一言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特点,一是功能主义,二是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包括六面的建筑外形、柱承重体系和玻璃幕墙的应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和反装饰主义的立场。而当“现代主义”传到美国,这种对新建筑的探索显得浅薄的多,缺乏思想道德高度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原来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思想内容被美国中产阶级的富裕抽掉了,剩下了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形式化的外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到70年代,这个世界大国的现代主义业已穷途末路了。可见若想要保持一种好的思想不断流传,就要把握使用它的“度”,这样才能“勿使其反”。

二、质与量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自成天然段的,而是连续不断发展。我们所看到历史上的闪光点,也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由深厚的矛盾积累而成的爆点。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世界设计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前以为“现代主义设计”就是有一天一群人说“我们不喜欢古典了,来点现代的吧”就开始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前,针对工业化的新世代,人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对艺术、对设计的探索,包括单纯追忆往事的“工艺美术”、反动意味十足的“新艺术”、绣花枕头一般外强中干的“装饰艺术”,才酝酿出了这个不仅更迭了设计风潮、更加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的“现代主义设计”,真正关心、服务于普通民众的“现代主义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的“现代主义设计”。

之前说美国的“现代主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其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却并没有取代“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社会条件使其生存,并不能完全迎合社会的需求,即“量”的积累不足,也就无法产生“质”的飞跃了。

三、设计与工具

“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区别,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类会制造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设计的进步与工具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决定设计实现的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人类使用工具,要求工具具有方便、实用性。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对工具的美观也有了要求,因此在工具上进行改造、装饰。当工具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它们又具有了商业价值,出现了为降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和流水作业方式。设计的起源和工具的起源一般古老而悠久。

如果对工具更广泛的定义,那一切人为造成的、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事物都可称之为工具,比如,车辆是交通工具,建筑是居住工具,服装是保暖装饰工具,广告是宣传工具等等,制造这些工具的产业,就是工业。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使得工具的生产更加有效率,从而产生了不同以往的现代设计。工业革命是划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之前,设计以手工业为中心,设计与制作不分家,没有精细的分工,仅为权贵服务,连推动设计进步的主要力量都是权贵们的喜好,比如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都只是贵族的流行时尚,与大众无关。工业革命使得设计者与制作者分工明确,先进工具的广泛而便利的使用,使得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从权贵转向广大人民群众。

以上三点是我在读过《世界现代设计史》以后总结的三个概括性的认识。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本著作的细节我最喜欢的有两个部分,当然也是因为我对这些部分在课余时间我也有过不少的查阅经历。

一、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受限在法国发现起来,这与法国家居设计家萨姆尔滨在1895年开办的设计事务所的名字“新艺术之家”有关,评论家取其中的新艺术三个字为名来称呼这个席卷了欧美的设计运动。时间大约在1895-19xx年,长达10余年,涉及欧美十余个国家,后来逐步被“装饰艺术”运动的现代主义所取代。他是设计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

虽然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在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追求装饰,探索风格上,所有卷入这个设计运动的国家都是相同的,它的装饰性、手工艺的方法依然是陈旧的。这场运动是世界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既传承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设计探索,希望在设计矫揉造作风气泛滥的时期,在工业化风格浮现的时期,重新以自然主义风格,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他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法国发起的新艺术运动这段历史时期,运动时间只是工艺美术运动时间的一半而已,也就是只有15年上下。而在书中所说再加上我的理解,新艺术运动只不过是工艺美术运动与在其之后发生的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过渡而已。也就是通过前期法国的新艺术与比利时以及西班牙的新艺术风格,和德国青年风格与奥地利分离派风格的不同,或者说是种进步与创新。在此,还要好好的谢谢日本浮世绘对其的影响,不然,也就不会有新艺术运动的创新了。

二、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从书中我了解到,包豪斯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人才。设计风格注重满足使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汇,将手工艺同机器结合起来,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和墨守成规。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确立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和工业企业界的联系。

总的来说,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是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计划、构思的形成;二是视觉的传达方式;三是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等都会影响计划和构思,使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复杂和发达。所以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经济的服务,同时也为企业生产增加利润,促进市场的交流和繁荣。

通过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画家流派的风格,深刻地感觉到,不能以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画的好与坏,要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们的思想境界才可能对某个画家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国外的一些著名设计师,课 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我们在课外去了解更多。也明白了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自己做事的原则,而我虽然还不是设计师,但我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设计我自己的东西。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为现代设计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