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 严复故居观后感

观林觉民严复故居有感

5月9日,我们班级全体同学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来到林觉民、严复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历史方面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对林觉民与严复并无多少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二人的事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我收获了很多。我的收获及感悟如下:

林觉民,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4月27日,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林。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他受审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后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

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通过参观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了铁血男儿林觉民英勇的生平事迹以及大学士严复伟大的一生。在革命年代,林觉民面对一边是年迈的老父亲及已怀孕的爱妻,一边是伟大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抉择,毅然作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决定,写下激昂感人的《禀父书》与《与妻书》后,参加到革命工作中。受伤被俘后受审时仍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而且还在堂上发表演说,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这种精神何等可敬?严复一生长期担任重要的教育行政事务与教学工作,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倡西学、宣传西学,他通过介绍西方的近代学术,让人们认识到西洋国家富强的关键原因,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奠定了西学基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两位名人的生平事迹中取己所需,并应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成为一名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步入社会后为推进我国的繁荣与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参观林觉民故居有感

参观林觉民故居有感

091000310 陈景丹

以前在中学课本上学习林觉民《与妻书》时,虽然自己尚是不谙世事风情、懵懂初开的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决绝、矛盾与苦痛,但有种感动却是源自心底,源于其真切感人的爱。参观完林觉民故居之后,我对他的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林觉民的时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时候,各国列强侵略中国,并且企图瓜分中国,然而迂腐的清政府却不敢去反抗,眼看中国的形势岌岌可危,孙中山,黄兴等爱国人士于19xx年在广州发动起义,准备推翻清政府。林觉民作为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在其准备捐躯赴革命的前一个夜晚,他写下了情真意切的《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这种情怀有多英勇,明明知道此行一去不复返的结果,林觉民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为天下人的幸福去参加起义。又担心已经怀孕的妻子不能承受失去自己的痛苦,他该是怀着怎样的一种痛苦矛盾和无奈的心情写下《与妻书》。世界上最痛苦莫过于写诀别的书了,在爱和正义间做抉择了。

林觉民的英雄事迹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救国精神,他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我们今天美好的祖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