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 读后感

外交十记读后感

外交十记读后感

读《外交十记》

外交十记读后感

首先,谈谈我为什么会在众多推荐书目中选读这本书的缘由。自小对名人传记就产生了抗体,下意识的认为这种东西经过太多的包装,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看看名人的风花雪月、谈古说今的段子还是蛮开心的,倘若要去读那砖头般的大书还是不作他想。不读传记,但又对外交感兴趣,那老师推荐的这本《外交十记》就是我的上上之选。

本书作者钱其琛,有着丰富的外交经历:19xx年后历任驻苏联使馆二等秘书、高等教育部留学生司处长、对外司副司长,驻苏联使馆参赞(1972.4~1974.4),驻几内亚大使(1974.8~1976.11)兼驻几内亚比绍大使(1974.9~1975.10),外交部新闻司司长(1976.11~1982.4),外交部副部长(1982.4~1988.4),外交部长(1988.4~1998.3),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1991.4~1993.3),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93.3~1998.3),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四、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外长后访问了一百多个国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作者以第一见证人的视角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外交风波。而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正如作者所说“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时白描地描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 ”。

全书以独立的十个事件来命名:《中苏关系正常化》(之一)、《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之二)、《飞往巴格达》(之三)、《东京的“葬礼外交”》(之四)、《通往汉城》(之五)、《从苏联到俄罗斯》(之七)、《非洲情结》(之八)、《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之九、《港澳回归》之十。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十个标题就给我以震撼。对于我们这一代,这些事情大都发生在我们未懂事时,甚至是出生以前。但这些的的确确是那时发生的大事件并且影响现今世界格局的大事而被时时提到。譬如,最近中俄关系的升温,在这之前我所知道的是中苏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交恶,并不知道两国经历了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十年谈判的艰辛历程。特别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的你来我往、各种信息的交换传递无不考验着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官员的分辨力与决断力。其中有一段讲到苏联外交副部长指责中方的“三大障碍”称之“先决条件”,中方的回答我特别喜欢和赞赏“如果事先确定那些问题可以提出讨论,而另外一些问题不能讨论,这在客观上等于设置了先决条件。在磋商过程中,对所有问题进行无拘束的讨论,正是没有先决条件的表现”。通过长达十年的拉锯谈判,中苏关系最终恢复正常,这对中国今后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能屹立不倒奠定了基础。

由于时间匆忙,我并未逐字细读,再者,此书文笔严谨、平实并无太多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也无需字字推敲,最重要的还是能从作者的行文中结合国际时局一窥世界的风云变幻。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些疑问。在前

面的两记中,都有提到越南。而且越南的态度也是解决问题和争端的关键所在。可是通篇都是与苏联、柬埔寨之间的外交斡旋,对越南的外交与政策并未提起过。虽然知道中越曾经有过军事上的冲突,但我也仅仅是知道有这件事情至于详情我无从得知也不知道这有何联系。还有柬埔寨问题出现了一个红色高棉的组织,我之前是闻所未闻。书中描述在停战谈判时中国貌似是支持他的吧,怎么后面就莫名其妙的变成非法组织了,实在是没理解过来。再如,中韩建交也是那个时候的大事,又涉及到盟国朝鲜。中韩确定建交后,金日成‘表现出了老一辈领导人的胸怀和眼光,不能不让人钦佩’,表现的太过淡定了吧。当然,有很多事情不是我能理解的,姑且放在那吧,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让我收获颇丰。

最大的收获是他改变了我对外交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对外交的理解十分浅薄。打开电视,看到、听到那些外交辞令,觉得外交官总是在说废话——“我们”总是“注意到?,”“我们”总是“将继续关注?,”“我们”总是“严正声明?”,“我们”总是在怀疑,在观望,在不紧不慢地等待,最后还是弃权!还是妥协!我想与我有相同想法的人,尤其是同龄人不在少数。读了这本书,虽然我仍没资格评价什么,但总算明白了一点:在外交官的正式表态里面,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慎重地斟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内涵,只有详细了解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专业人士才能参透其个中三昧,理解其苦心孤诣。对于大多数局外人如我辈来说,则只能猜测其皮毛表象,甚至觉得它们是废话一堆。

最后在网上看到一首评价钱其琛的诗摘录下来,感谢他为新中国外交所做的贡献:

十载外交掌舵人,

五洲驰骋咤风云。

狂涛力挽擎天柱,

沧海遨航指北针。

气定神扬慑鬼蜮,

刚柔得所正乾坤。

践行韬晦千秋策,

钱老英名青史存!

201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