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读后感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

这些天一直在读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圣经的故事》一书。对于正统的宗教说教书籍,我是没多大兴趣的。尽管在自己思维混沌迷茫的时候,有个基-督教网友也曾经让我去领悟神的指示,接受洗礼。可是自己终归放不下约束自我的那份自以为是的自尊,刚愎自用的认为自己的灵魂,决不会受任何宗教的束缚而有所扭曲和压抑。现在想想,这的确有近偏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在精神世界是需要找个终极的依靠或者信仰,来缓解现实所给予的烦恼,来逃避人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厄运和痛苦.。无论怎样,我们追逐心灵的崇高是没有错的。而我的确是个固执的人,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其他学科和性格的原因,对于宗教还都是一直抱着观望的态度。

《圣经》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圣经》已被译成2018种语言,《圣经》每一年的销售量比任何一本书的年销售量都要多。虽然《圣经》是2000多年前写成的,但是它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宗教是以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神灵为共同特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读完《圣经故事》给我的又一感受就是: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违背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 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在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相信上帝。

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我们教师和学生都缺少的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现在的教育是缺少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学生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他们不爱父母,老师,更爱变形金刚和明星偶像,他(她)们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他们所预期的那么容易.显而易见,激怒他是不可能的,他从不对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从容地走出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到一个角落时,他就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使所听故事的人转到他这边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年组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呢。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眼看着人们互相残杀,冤怨相报,耶稣痛心疾首.他本来是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他爱母亲,爱家庭,爱朋友.村子里的活动,他没有不参加的.他自己不是隐士,也不赞成别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可是这个世界却似乎到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耶稣以他那纯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一剂医治这些创伤的良药.他把这剂良药称作爱.有这个字眼就是他所教导的核心内容.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涉取的最大的精华。

读完《圣经故事》,参照国际形式,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这样支持以色列国。大家知道美国经常因偏袒以色列而备受批评。在国际政治专家眼里,以色列是美国的代理人,是美国的工具,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枚棋子,美国单单是为了战略利益和石油而支持以色列?这样理解,自然不错。然而,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制度背景吧。美国是个信奉宗教的国度,不理解宗教的作用就无法理解美国。《圣经故事》里经常提到,上帝与以色列人站在一起,那么美国自然也要站在上帝的一方。宗教、制度、心理上

的原因结合起来,导致了美国政治家、老百姓对以色列的支持,这自然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美国的500万犹太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曾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说:“美国人的智慧掌握在华人脑袋里,美国人的钱袋掌握在犹太人腰包里。”前者未必正确,但后者绝对没错。

读完《圣经故事》才发现犹太人真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控制人精神的上帝,而且当今的犹太人还非常会赚钱,如果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国人都很自豪。那么,无论从整个历史还是现在的世界形式来看,不得不承认犹太民族的确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造就了历史上如: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罗门和耶稣这样一些伟大的先知和君主;马克思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与象征的爱因斯坦;又在经历了百般困苦和不公的待遇之后成为当今控制世界经济的强族。

有着信仰,如同心里有着寄托跟慰藉一般,只要是好的,不管他是什么宗教,一定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上的寄托的,当然不要在向过往一样,那种被限制住的生活模式,或者过度的着迷,引起盲从,这都是不太正确的宗教信仰,有着好的出发点,不会盲目、适时的去关爱着世人,这样才是在『圣经故事中』,有得到一些的省思,记取着教训,让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慰藉,而不是一种利用世人的利器,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加的美好的。

 

第二篇:圣经的故事读后感

人不可以没有信仰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

去图书馆借书看,没想着一定要借哪一本,随手一翻,却恰恰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以前只是听过基督教创世纪的小故事,从未接触过圣经以及圣经的相关读物。就站在书架前看了几页,还是挺吸引人的,对犹太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到敬佩啊,同时作者房龙这种朴实鲜活的讲故事式的手法也符合我的阅读兴味。于是便愉快地借回去看了。

每天睡前看一点,还真是不能一次看太多,一是书看的时间长了就看得不细致,二是繁杂的旧约,就是一部无章法的犹太家谱,实在难以深入。仅仅当西方神话来看还是可以的,若是要写写评论心得,恐怕我这个非基督徒只能从圣经教给我的精神来谈一谈了。

其实看圣经的故事之前,我一直有疑问。而今眼目下,世界上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教徒有21亿人之多,几乎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信仰基督教的,那么多的国家领袖、历史伟人、科学巨匠、亿万富豪都信仰基督教,这是为什么呢?

圣经的故事可以说是西方的神话传说,跟我们的女娲补天,西游记是差不多的,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可能有原型,但大部分都是后来的劳动人民,教徒添加的,真实性是不高的。比如说,世界历史中介绍在罗马帝国处于和平年代的公元前4世纪,耶稣诞生了,并且当

时罗马发达的道路还四处传播耶稣诞生的消息。罗马人怎么可能传播一个普通的小孩出生的消息呢;玛丽亚未授而孕的故事在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假若是假的,怎么圣经中出现了与西亚、欧洲、北非等区域的民族有关的故事,比如雅各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闪是闪米特人的祖先等等,而那些区域的民族也有证据证明他们自己是这些人的后代(出土文物什么之类的……)。从真实性来看圣经并不那么值得推崇,再看看其中的一些故事,也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比如,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耻有欲望吗?如果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是会继续在伊甸园快乐生活吗?除了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饿了要吃东西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吗?欲望和欲望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它就是罪?上帝不忍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罪,于是决定重建人界,只有诺亚一家获救,人类互相残杀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全部的毁灭,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几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这是何种的残忍?人们造通天巴比伦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华的家园,上帝担心人们再犯罪,遂让人们语言不通因此不再团结不能再继续造塔,人想参观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窥人的隐私就是照顾?当然了,这是从现在人的角度理性的思考,也许在那个科学还未出现,生存及其艰难的时间段,在地球上的人类还没有现在的千万分之一的时候,对上帝的崇拜和信仰就是那么简胆儿坚定的。

带着这些疑问,后来的阅读我不再注重故事的本身,而是去关注一下故事所彰显的深意。我看到了犹太民族的兴旺与衰落,看到

了上帝的怜爱,看到了生命的实质和态度,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圣经何以另那么多人奉为心灵圣物。因为圣经并不是描述上帝的书,也不是一部试图让你相信世间上真的存在上帝的书,它更大的作用是对心灵的一次荡涤一次洗礼,然后让你知道人活着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有一个上帝在心里,无所谓这个上帝是不是人们常常称呼的那个上帝,也无所谓这个上帝是否真实存在。所以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也就不重要了。

简述旧约的主要内容,就会清晰地看见其教义所在。犹太人始终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们曾经在埃及做过努力,但是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下找到了上帝应许之地。他们曾经多次背离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们遭到了惩罚,他们失去了国家。耶和华神一次次的告诉他们背离信仰的下场,只有那些始终坚持相信耶和华的人才能得到好运。圣殿不断遭到毁灭又建立起来可是越来越少的人沉迷在舒适的生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回到耶路撒冷,越来越少的去敬拜他们唯一的神,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异教的神。于是他们的国家被征服,他们开始了流放。

事实上,读圣经并不意味着信教乃至信上帝。因为宗教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人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象征让人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安逸,曾经有个小资的同学说

她每天睡前看圣经然后心灵特别宁静,这完全可能的,这种宁静就是宗教想要带给人们的,尤其是宣扬人人平等人人仁爱的基督教。 相比于宗教经典,圣经更应该被当成文学著作,这是我认为读圣经应当抱有的态度。

你不一定要信宗教,但你必须要有信仰。找到一个生活的信仰或者生活的目标很迫切,这会让生活很有意义,否则在回头看的时候,剩下的可能只有后悔。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同样的,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宗教,在那个宗教里,信仰就是万能的上帝。给自己找一个上帝吧,放在心里,相信它,遵循它的教导,然后认真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