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朱子家训》的认识和理解

我对《朱子家训》的认识和理解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朱子家训》是朱柏庐学习和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结合个人生活阅历而得出的人生处事感悟,也是他个人经历朝代更替、世事沉浮后的理性思考。他教育子孙在处事时,要求“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意思是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社会是复杂的,也是残酷的,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业,就必须牢记“三思后行”这个训诫,对他人之言,反复思考,鉴别真假;和人相争,不要一味找客观理由和他人毛病,要反省自己,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修正行动方向,这样一切事情都可以正确顺利地化解。在这方面,人们有过许多经验之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话到嘴边留三分”、“做事要适度”,同时也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如果处于领导阶层,遇事不经过全面思考,凭一时的冲动,主观武断的决策都可能会导致离心离德的后果,使事业走向毁灭;如果是普通群众,无意的一句话可能会授人以柄、被别人断章利用、成为对手踩踏的证据,遭受无端人为攻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应该遇事多思考,多反思自己,对完美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做才有希望立于不败之地并达到成功的彼岸。

个人修养是一生的事情,不能有丝毫放松。具体做法是小事着手,一点一滴积累。从古到今,先辈贤达十分注重从小处加强个人修养。《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这里的正心、修身就是指个人修养,这必须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从具体的日常小事培养,方能逐渐养成。

《朱子家训》第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有别;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就说明了个人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只背理论,而是要在平时治家中不懈实践,从看似平常乏味,却不可缺少的琐事做起,形成一种习惯。

居家过日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小事。要治好家,就必须日复一日做这许多琐碎事,从细处入手,微处操劳,才能做到井井有条,家业维持以至兴旺。也只有修好身,治好家,才能积累经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望。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基础过程。《朱子家训》把打扫房子、关锁门户做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修课,强调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东汉时期,有一个胸怀大志名叫陈蕃的少年,他独立住在一间房子里,把自己居住的房间搞得龌龊不堪。有一天,他父亲与朋友来看他,见到屋里一幅乱糟糟的景象就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朋

友当即反问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一对。其实,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规律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变。《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从另一个角度也讲了从日常小处进行个人修养的道理。

联想到现代的教育情况,学校、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视学生的功课成绩,把考上名牌大学做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往往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果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低德的人,造成了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对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了很大损害。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对孩子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要树立成人第一,成才第二的意识,重视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长大以后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会有所作为,至少是不会危害社会。

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小事,注意细节。《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为传统的家教用书和儿童启蒙用书,《朱子家训》在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华家训文化和家族传统的根源中,《朱子家训》作用重大,因为现代教育缺乏必要的传统教育,我们现在回头品味那些本应该五六岁就熟读熟背的文字,会感受到独特的中华气息、原始的道德要求、至高的做人道理。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现在商品经济发展,我们很容易见到将自家的剩余农副产品诸如水果蔬菜挑到市场、街道出售的人群,也可以见到在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的二郎担,这些“肩挑贸易”的出现和存在很好地方便了大众生活;为什么“勿占便宜”呢?其一,这些肩挑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不富裕,好比一般的农贸市场上每到开学之前都会降价一样——很多家长为了给儿女准备上学费用,将自家不舍得吃的家禽、农副产品拿去换钱;可怜天下父母心。其二,走街串巷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还要吆喝,我们应该体谅他们的不易。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其中“受恩勿忘”很容易理解,在做起来也较好操作。“施惠勿念”我们能做到吗?我们都很在乎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得到报答、补偿、报酬,这固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所致:大家都有强烈的“劳有所得”概念,认为自己付出就应该得到“应该的”报偿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什么叫“应该”——那是“你的”“应该”,你为何要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别人?别人感谢是他自己的事,人家不放在心上照样是他自己的自由,你无权要求——那是他的道德问题,与你无关——如果你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求得到他人的同等待遇,那是你太天真了。这也注定你终将活在苦闷之中。

“凡事多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这条智慧体现在《大学》的“知止、有定”。无论怎么成功、失败都用“中道”、“中庸”的思想面对。什么叫“淡如水”?什么叫“真”?什么叫“中”?如果一个人将所有功名利禄都平淡看待——就像某位大师在回家得到自己被打为

“右派”后哈哈一笑、在得知自己被平反后也是哈哈一笑一样——平淡即是真。什么叫“中”《中庸》里说“中不偏、庸不易”,不偏的意思不仅指不偏向哪个极端,还指佛家的“恒顺众生”、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也指儒家的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对“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朱子家训》不仅对家庭成员有着指导和教育的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工作人员有着借鉴作用,尤其对共 产 党员和从政人员来说,《朱子家训》是他们必必的书籍之一。他们可以从中借鉴到许多治理国家的哲理和措施。

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来说,日常工作程序多,事务繁杂,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出现差错和失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工作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工作中多考虑、多分析、多预备,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防止“临渴掘井”。 权衡利弊,积极发挥协调职能。《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面对家庭中、邻里间的琐碎问题,要善于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妥善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在工作中,则要从和谐的愿望出发,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公正地考虑各方利益,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统筹安排,做好协调工作。

慎思明辩,当好参谋助手。《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在起草公文或处理问题时,我们既要严格把好政策法律关,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类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有些还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纠纷解决矛盾,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

严于律己,加强作风建设。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靡生活。“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歧视妇女、因果报应的观点,那是受那个时代认识局限的结果,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作为新时期的干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践行〈八荣八耻〉,就要加强自身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高个人品德,为群众做出表率。

 

第二篇:朱子家训

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