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她是诗人、建筑学家、三位才子的恋人、纯洁冷静又不失姿色的人。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白落梅的笔下渐渐向我们展示……

林徽因,19xx年出生在杭州,他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位爱国学者。她在八岁的时候,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在十岁的时候又移居北京。19xx年春天,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而十六岁的林徽因随其父去伦敦读书。也正是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了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同年九月,年轻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他为了认识狄更生先生所以拜访了林长民,不久便和林长民成为挚友,更结识了让徐志摩爱慕一生的林徽因。 缘分真的好奇妙,并非是中了缘分这两个字的蛊,所以才这样不厌其烦地谈论与诉说。只是每当提及感情,总是会与缘分纠缠不清。

有缘千里来相会,携手红尘;无缘对面手难牵,咫尺陌路。林徽因与徐志摩既是有缘又是无缘。林徽因与徐志摩相恋但因为林徽因的极度冷静让他们无法共渡红尘。因为徐志摩已经是已婚之人了。

当他们在热恋时,林徽因突然选择转身离去,虽泪流满面却不愿继续。后来,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共渡红尘。如果说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情似一把火,那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恋却好似微风拂面,清冷的湖水,虽不轰轰烈烈却最终厮守一生。而她与徐志摩成为了至交好友,徐志摩却在一次奔赴林徽因讲座途中坠机身亡。林徽因这时才发现徐志摩成为了她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走南访北,探索各地的古建筑,并收录成册,两人都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学家。19xx年,林徽因平静的走完了这不平静的一生,享年51岁。

书中,林徽因的极度冷静令我印象深刻。她能认识到自己与徐志摩之间的种种不合,并懂得放弃。她更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随会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和梁思成一起研究建筑结构,并编撰着建筑书籍。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能够好好工作也是十分不易的。

林徽因的一生如一座拱桥,从平静到热烈最终恢复宁静。我们每个人都应尝试改变自己,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完美;努力摒弃浮躁,视清凉为超脱。生命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也不能刻意删改情节亦或结局。但有一天,我们都会回归宁静,因为那是生命的本真……

 

第二篇:张清平《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传》之读书感受

19xx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喜悦地吟哦着《诗经 · 大雅》中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同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白斯男。”他为孙女起名为徽音。徽音改名为徽因是3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她经常有作品见诸报刊,而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者名叫林徽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他们的作品是常把俩人的名字搞混。《诗刊》为此还专门发过更正声明。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我的。”从那以后,林徽音遂改名为林徽因。 这就是林徽因了!

父亲在她年少时带她到欧洲经历的影响,徐志摩对她的莫名其妙而又超乎热情的感情,她与梁思成一生之间的水乳交融般的爱恋,她对自己亲朋、民族、祖国的深情奉献,她对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对生命的怜惜、对爱的承担······她一切的一切,只告诉了我,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普通女子!

历史中的黑暗沉沦蕴含着一丝希望光芒的年代,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维新革命、百年国耻、气运沉沦,中华儿女前赴后继重铸血肉长城,只为赢得民族独立、国昌繁盛!那个年代,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林徽因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中! 人生有许多事情让人不可思议。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许多人,有的人几十年朝夕相对,却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经意间相识、相遇,却犹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终生不渝的情谊。这就是她

与梁思成之间的爱情!

在人生的经历中,生命的脆弱和莫测使徽因和思成对人生、对爱有了新的认识。

这也是我奉为至理的认识: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爱,更是患难与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担。人的一生不可能无牵无挂无负载地来往于世,承担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承担阻止了人的痛苦在深渊中下坠。

这是19xx年4月1日清晨6点。

这一年,林徽因51岁。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