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衡红色散文”有感2

读“梁衡红色散文”有感

“长江学校学生救人事件”是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开始看到这新闻时我第一反应是在想这个行为值不值,但后来我想到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好样的,任何救人的心和行动都是不可争议的,意外的死伤不能成为那些不愿救助的“人”的借口!

人活着是为什么?如果弄明白人是什么,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就清楚了。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梁实秋、徐志摩现在不是尚享后人之飨吗?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 产 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第一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

人类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大我)和“我”自己(小我)这样两个端点。尽管因为个人的生物本能—个人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使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自我性,从而形成了个人人生观中的“小我”部分。但社会意识(“大我”)一定会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注入个人的人生观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所以,人的人生观必然会包含着“大我”和“小我”这样两个端点。不同的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选择着:

1、以自己个人为中心,为标准。活着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活着。我的欲望第一。(可以“小我”代称)

2、以社会为己任。我是人群、氏族、父母生养的,所以我同样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所以我要讲回报讲责任。也要为人群社会及亲友尽责尽力。(暂以“大我”代称)

实际上两种绝对极端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个人世间处事时,总是在小我、大我两者之间权衡的(尽管有时是下意识的),只因个人的条件不同,认识不同,就有人侧重于自我,有人侧重于社会。目前流行的人生答案中有所谓“价值”说、所谓“心理平衡”说,也无非是在这两极之中找“平衡”和“价值”罢了。譬如,“活着只要自己快乐满足就是了”的说法。似乎以个人为标准,但其中也有人为别人为社会服务感到了愉悦,所以持这种论点的人也存在那两个极端的差异。

在我刚入党的时候,学院领导找我谈过话,她就问了我一个问题:在征求群众意见一项,班集体对你的“意见”很大,当然这里的“意见”不是坏的意见。是优缺点分歧很大,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就不说啦,缺点主要集中在常常只顾自己的事情忽略了班集体,对参加班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在我们看来这是自私的表现,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么?

之后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说:老师,换个位置思考,如果上级让您去给一个你们其中一位老师评价,但是您和他又不太熟悉,您会怎样评价?如果您不参考别人的意见的话,而他有和您没有大的过节的话,我想您的评价应该都是,“还好”,“不错”,“人很好”,“XX方面还有待加强”之类无关痛痒的评价吧。但是如果评价的是一个您很熟悉的朋友或者敌人,

您的评价语就会具体很多,不是吗?而班集体对我的意见都是很具体的,有时候甚至有具体的事例出现,这不正是答案吗?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我不常常出现在班集体面前,你我不熟悉,你怎么能这么清楚我的做人做事的优缺点呢?也就是说实际上在任何集体中,群众对他没有什么意见的,或者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的,那些人才是真正没有集体积极性的。因为大家都不熟悉他,甚至他私底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那么出于对陌生人的起码尊重,我们的评价不能太具有倾向性。

还有每个成熟的人,不仅仅只是某个集体的成员,更重要他是多个集体的交集体。当有两个以上的集体同时需要你的时候,你会这样选择?记得我大二的一次班级团日活动上,我没有去。但是,班上的人不理解。那时候正是全校团日活动举行如火如荼的时候,校团委需要我做好校团日活动的专题片,这也是我校园新闻视频中心主任的职责所在。我那天一早就带着部员跟软件学院的某个班级去了袁崇焕纪念碑,到傍晚的时候才回到学校。在班Q群上就看见不愉快的事情了。

本不想汇报这些琐碎的东西,特别在看了梁衡老师的“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更觉得我们应该以广阔的胸怀去包容外界,特别是我们党员同志,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时时关系政治,心系国家,心系党的发展前途问题。这是我的学习心得。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篇:阅读梁衡 感受梁衡

阅读梁衡 感受梁衡

近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可能是有些日子没有动笔的缘故吧,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梁衡的散文,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翻开书看了几篇之后,发现其文章与平日的的散文不大一样,于是便继续读了下去。

梁衡评价了很多伟人,其中不乏有许多是被世人赞扬了无数次的。可是梁衡对他们的歌颂,是不显露在外面的,他对伟人的敬意,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使你通读全文之后,没有发现一个表示敬意的字,却对文中伟人的敬意油然而生。留在我印象中的,有一句话:“秋白不朽。”,出自于《觅渡,觅渡,渡何处》。这句话被摆在文末,只四个字,独立成段。想来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结尾了。读完全文,看过了瞿秋白的一生,谁还能无动于衷?每个人都会默默地将这个名字刻入心中,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个文弱又刚强的知识分子、中共领袖。这就是梁衡的散文与别的散文的不同之处,也是其妙处所在。

在新时期散文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梁衡,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闪耀在星光云集的散文作家天河里。这是两个挚爱散文的普通读者的共同感受。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多是人所没有的。

所以,梁衡对先人的评价,是世间唯一仅有的,更是值得我们去感悟的。仔细想想,梁衡的散文哪一篇不叫人为之动容呢?他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能叫你感动的人物,用的又是极易叫人感动的散文的笔调,创造出一个有“真景物、真感情”的人生境界。

梁横的文章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个比我大不少的人的作品,细细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了我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