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偏向

秦世华 2014092017

《传播的偏向》从希腊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来折射传播的偏向,那希腊文化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这句话出自黑格尔,指的是希腊文明衰落时期的文化结晶,作者用“密涅瓦的猫头鹰”来形容希腊文明,再贴切不过。作者按照传播媒介的变化将西方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试图从每个时期说明传播媒介的进步对于知识垄断或寡头(知识被少数人控制)的影响。

文字的出现使知识垄断和知识寡头重新结合,最终导致统治阶级力量的瓦解,文化的繁荣也随之出现。复杂文字适合特殊阶级,简单文字适应口语,但是其适应性弱,在普通阶级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长期发展必然导致知识成为特殊阶级的特权,同时引起大家对学习的兴趣,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必然会产生文字传统,这使得文字与口语脱节,在社会阶级中产生僵化。那么有组织的力量与口语的联系被削弱,导致边缘地区发生崩溃。有组织的力量因为边缘崩溃缺乏对文人学士的保护,他们就更加努力,一般来说,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崩溃前夕。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宗教的力量在相信的人的心中是强大的,就像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由于文字能力弱导致宗教集中控制不稳定,不得不以法律来控制武力和宗教的影响。但同一时期埃及以象形文字为传播媒介还是建立了成功的帝国组织,是否就是说文字也不可以抑制宗教的力量?

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传播的效果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一方面,笨重,不适合运输的传播媒介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轻巧,便于运输的媒介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另一方面,需求产生了传播媒介的偏向,陆路贸易需要一套简明规范的,可以写在羊皮纸上的字母,就有了阿拉米文字的演变;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就有了腓尼基文字的演变。

我们现代媒介也有这种偏向,从我们最早使用纸媒开始,就有运输不方便,难以保存等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国内外事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催使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诞生。后来,人们不单只

寻求知识的输入,希望能通过媒介“分享”,如此便有了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

接下来,作者从史学角度谈媒介在历史的行进中是怎么追求时间和空间的平衡。我们生活的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完整的,当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探索了,只是相对于历史而言。时间是在许多朝代,宗教,国家经过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计时方法,这是所谓的天文时间,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时间,社会实践受语言的影响,语言使流行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收到局限,观念和思维一旦僵化,时间就僵化了。在西方文明中,稳定的社会需要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这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传媒媒介在努力寻求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可是它们往往偏向一方。最早的口语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明显的偏向,没有知识的传播,所以那是个及其原始的时代。为了满足知识传播的目的,人们发明了纸,笔,印刷术...,但是这种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显然不易保存,在传播上更偏向空间,那为了追求时间和空间的平衡,人们不得不发明新的传播媒介。但媒介总有偏向,纸媒占据了传播的大部分历史,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依然显得措手不及,纸媒偏向时间,新媒体传播快捷方便,更偏向空间,在纸媒日益衰落的今天,新媒体看似势头猛烈,但是也存在信息过度分散,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安全危机时刻存在等相当棘手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为了保持传媒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在找到更好的传播方式之前,纸媒不会被取代,而是会作为一种偏向时间的媒介与新媒体相制衡。 每一种文明的形成都历经了曲折,朝代的更替,宗教信仰的转移,甚至战争。也因为如此,每一种文明都相信它自己独一无二,相信它比其他文明优越。回顾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几乎每个新王朝建立都专注于建立新的纪念碑,金字塔,宫殿,神庙等,显示着一代接一代的王朝对威望的追求。长城,紫禁城建筑群,天坛等等,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军事力量,他们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标志。这看似与传播媒体没有太大关系,但作者说每一种文明都有一种传播形式主导,我想中国历朝历代是由文字,纸作为主导的,尤其是印刷术发明之后,这种偏向就更加明显。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因为伊尼斯的“偏向”思想,在我看来更在于从不同而新鲜的角度看待并审视我们早已熟悉的周遭事物。传播媒介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

的过程,因为,当仅仅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会有多少人能想到它在空间传播中的便利而在时间传播中的脆弱。

 

第二篇:读后感

4.30 感谢美术组教师的分享。上周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种媒体对读书日的活动报道有许多,微信上关于读书的内容也很多。这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这件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通过这几次读书可以看到我们老师对我们读书活动的重视。今天铁老师从本专业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她再读《书谱》的感想。让我们从一个高度上认识到书法作品不是简单的线条组合、笔墨游戏,它是生命的再现,是作品内涵与情趣、与天地万物完美结合的呈现。书法是文化,是雾化心灵的艺术。姜宝宏老师阅读《蜀道难》。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作品。作品感情强烈,语言夸张,想象丰富奇特,句式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窗边小豆豆》引发刘然老师思考的,我想也是引发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思考的我们无力去改变一些制度环境,但是我们能真正去理解他们,以他们需要的方式来爱他们,来引导他们,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设形成优良品质的环境。闫会民老师阅读了萧红的散文集《孤独的生活》。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她极富个性的小说和散文,曾受到鲁讯、茅盾等文学巨匠欣赏。萧红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小说,又有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再阅读。刘金老师的阅读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结合。城宫计划刘老师下校到62中讲服装设计。她的交流让我们了解了服装专业“褶皱”与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关系。纸质服装的设计创作出现在课堂里,一定能引发孩子

们强烈的兴趣,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就从这里起步。三毛的作品在座的老师一定都不陌生,而且都会非常喜欢。张静雯老师再读她的作品有了新的视角——三毛的父母。每一个成功子女的背后都有一对父母的默默支持。我们为人父母支持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也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在支持着我们。

谢谢老师们的分享!

下一次全体会我们邀请 民乐部的三位教师与舞蹈组的三位教师一同上台为大家分享。

1、 论文

2、 获奖情况

3、 《星星河》签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