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汉武帝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①《汉武帝传》前言)。在位期间,他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等,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人物评价

汉武帝继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 1

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就其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汉武帝有过人的智商。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

(二)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②《汉武帝传》第五章政治体制改革)

(三)汉武帝有宽阔的胸襟。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 2

自他,历史上还有那个当朝皇帝可以容易自己的大臣这样评价自己?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文才武略的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好战、迷信等一系列缺点,被后来的王允说成“谤书”的《史记》却是当时的汉武帝政府支持下写成的。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通过官方主导以非强制手段实现,没有因为立场相对而杀害不同政见者。

(四)汉武帝有高深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对匈奴的历次战争都是由汉武帝与大臣及将领共同研究决策,制定作战策略,汉朝军事上的成功体现了汉武帝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③《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3讲汉匈交兵)采用了汲黯的“推恩令”削平诸侯,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政权。他在晚年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颁布了罪己诏,向天下公开认错,并更正自己的过失。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在扶植储君即位之前,冷酷的剥夺了其生母的生命,并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可靠的大臣。汉武帝的伟大业绩不止在开疆拓土上,还在文教、科学、民生方面有很大贡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在他统治期间,生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还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及耕种养苗法(④《汉武帝传》第三章)。 3

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同时也不象真的法家那样禁铟言论。在他治下,言论还是有相当自由的,司马迁就有崇道的味道,惟南王刘安还能召集宾客写成各家思想毕集的《淮南子》。真正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推上唯一至尊地位的是汉元帝。

三、人物启示 (一)凡欲成大事者必先立大志。汉武帝曾经对十岁的太子刘据说:“朕十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消灭匈奴了。”汉武帝从小就立下了要有一番大作为,消灭匈奴,开疆拓土的志向,为他继位后进行改革,进行征战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剧中的霍去病将军,也是从小立志消灭匈奴,并说一天不灭匈奴一天不娶的誓言,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自信!霍去病将军在这种志向的鼓舞之下,17岁从军,20岁就做了骠骑将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我等正处此年纪,又有何资本与之比高,又有何理由不立志做大事呢?

(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关键时刻要忍。一个人要成功,达到中心地位,资源很重要,机会很重要。能否达到目的,要看自己能不能审时度势的抓住机会,能不能板凳坐他三年冷静下来等待机会。资源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才能抓住机会的七寸。剧中先有汉景帝“攘外必先安内”的气度,忍住匈奴入侵的耻辱,进行削藩;后有汉武帝刚刚继位,年轻气盛,急于改革,但是遭到了祖母窦太后代 4

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制,改革受挫;汉武帝小心谨慎,终于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改了祖宗崇信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⑤《汉武帝传》第五章政治体制改革)。此外,此剧还讲述了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筹集攻打大漠以北的匈奴的事件,也都说明了为成大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的成熟。

(三)做人要有必要的气节。漠漠北方,莹莹湖边,苏武一人牧守着羊群,岁月将苏武从青年送入老人老年,归家时老母已经去世,妻子已经改嫁。而面对匈奴的诱降,苏武却不为之所动,为的是那根已经残损不堪的竹杖——代表国家权力的节杖。而今放眼泱泱大国,又有几人能够不为眼前所动,损害他人或者国家利益的呢?

(四)领导者要具有容人之量。这恐怕是最让我们观众难忘的地方。一位征战四方,无所顾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仅如此,还颁诏诏告天下,不论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大家如何褒贬,或对或错,然作为一个在位54年的大皇帝单凭如此彻底悔过的勇气,立即补过的诚意汉武帝即堪与圣尧试比高,试问普天之下,古今中外,又有何人可做到这点?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往往是一错再错,死要面子活受罪罢了。而本剧的另一情节,即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得以流传,亦表现出了汉武帝难得的容人之量。 参考书籍:

1、《汉武帝新传》 作者:杨生民

2、《汉武帝新传》 作者:何新

3、《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作者:王立群

5

 

第二篇:人物传记教学

一、人物传记教学回顾。

1、教学指导思想。

作为选修课的“人物传记”,其教学的要求与思路方法应有别于第一模块必修课程的“人物传记”,并有一个“质”的飞跃。即从阅读的层面看,它要求学生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注意挖掘文章的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领会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写作的层面上,学习传记的写作方法,进行传记写作的尝试。传记的教与学无非就是从“人生价值”、“阅读鉴赏”与“表达积累”三个层面来实现教学的目标的。

2、教学实践

【教材选用】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我们当时对选修课“人物传记”作以下安排:“古风余韵”单元全部学习,“今朝风流” “异域人生”两个单元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传记作课堂学习,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古风余韵”单元,属于我国古代传记,除指导学生掌握传记文学一般特点外,还指导他们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今朝风流” 、“异域人生”属于现代传记,两个单元中,我们选择《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扼住命运的咽喉》、《电脑神童盖茨》四篇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余篇目则作为课外延伸的内容,让学生拓展积累。我们这样设计现代文教学的依据是:

(1)从范围上说,所选的文章,其传主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伟人与名人;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了解名人与伟人的生平事迹、人生价值取向;

(2)从传记的形式上说,有自传、他传与评传;这样选择,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传记文体的特征;

(3)从写作技法上说,每篇传记各有特点:有的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有的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有的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样的选择教学,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的传记写作训练提供多样的模仿学习样式。

【教学方法】

在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继续开展了“阅读-积累”的尝试;即把每篇课文作为思想价值观点与人物素材积累的范本,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传主的对话及与作者的对话,从文本中提取人生有意义的价值观点,积累传主的重要事迹或传主最震撼自己的生活细节,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在形式上,我们根据本校特点而设计了“人物传记阅读评价表”,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认真填写,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解决了传记篇幅长,内容多,不易掌握的问题。

二、人物传记教学的一点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人物传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较好的完成了“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一任务,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所选基本事件、典型细节与文本的表达观点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即,学生的阅读活动,仍然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需要改变和调整。

《在哈金森工厂》节选自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写作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它从亲人的角度讲述了邓小平19xx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xx年离开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下面我们以此为例共同探讨一下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传记类文本中的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在文章中,为了表现父亲邓小平这个在困难中依然执著、乐观、好学而且聪慧手巧的人物形象,作者精心选用了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打工过程中的几个片断,来表现人物的品格。如课文引述了父亲的话:他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他这次失业以后,一定是四处努力寻找工作,也可能间或干过一些临时性的杂工。这种没有着落的不稳定的状况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19xx年2月,他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在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这样,体现了父亲的执著;又如,作者选用了与父亲一起

在哈金森工厂制鞋车间工作的郑超麟的回忆:他一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从而表现父亲的心灵手巧……这些材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在女儿眼中,哈金森工厂的这段经历对一代伟人的性格形成和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在另一位英国作家伊文思的《邓小平传》里 ,关于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经历只有下面寥寥几行:后来,邓小平到一家生产橡胶轮胎和橡胶雨鞋的工厂工作。他做的活计是把鞋子的各个部分粘合起来,他还做过机车的司炉工,到餐馆里做过厨房帮手。明显的,这位作家对邓小平的这段经历的看法和毛毛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他眼中,这是邓小平经历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在他的叙述中,甚至连哈金森工厂这个名字都没有提到。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人物传记当中事实材料的选用,是和作者对人物的生活轨迹与思想性格的看法是紧密相关的,在传记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探讨事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传记文学的写作特征,更好的理解传记文学的审美意味。

总之,在人物传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提高我们分析鉴赏此类文本的能力,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附:学生作业示例

(一)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

(人物分类:政治 思想 文艺 文学 体育 科学 其他)

名人(伟人)

姓名

谢坤山

人物类别

文艺

传记名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语句概括传主的特点

(性格特点) 画布上腾飞的雄鹰

身残志坚笑对厄运的英雄

人生战场上一位坚强的勇士

石缝间倔强成长的生命

你对传主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怎样用嘴巴来画画

在众多困难面前,也永不放弃信念的人生态度

摘抄你认为最好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因为所有的成功是由一点点,一点点地努力累积出来的,就像浩瀚无垠的汪洋也是由小水滴汇合而成的。

赏析:作者不畏困难,反而明白了成功是需要积累和付出的。

赏析本传记突出的艺术手法 (联系文章的主旨及内容) “来到调色盘前,把颜料瓶咬起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我极短的右手臂按住,再用嘴巴转开瓶盖”“我用下巴和短臂夹住颜料瓶使力,慢慢地挤出颜料” 这些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虽然身体残疾,要以极其艰难的动作,才能完成我们常人认为很容易做到的事,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表现了他顽强面对命运,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人物的事迹可提炼哪些价值观点?

(联系人物的事迹加以分析说明) 1、 谢坤山失去了左腿、双臂,几年后又意外失去右眼,两度重伤的他从没有轻生的念头。

观点: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要有积极勇敢的态度。

2、 谢坤山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难题。

观点:在困难面前除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3、“画还没学好,我不能被击倒”。

观点:人生路上,需要有信念的支撑。

4、 因为所有的成功是由一点点,一点点地努力累积出来的,就像浩瀚无垠

的汪洋也是由小水滴汇合而成的。

观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

(人物分类:政治 思想 文艺 文学 体育 科学 其他)

名人(伟人)

姓名

袁隆平

人物类别

科学

传记名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语句概括传主的特点

(性格特点)

为人类摆脱饥饿而辛勤劳动的蜜蜂

你对传主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调整自我,保持最佳状态

对研究工作充满热忱,永不厌倦的态度

摘抄你认为最好的语句兵加以赏析 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德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盖世词章;那“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引用了古典诗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与自然的机缘。

赏析本传记突出的艺术手法 (联系文章的主旨及内容) “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赏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在袁隆平眼中野败是如此美丽,表现了他为寻找野败的迫切心情,以及找到野败的无比喜悦。

人物的事迹可提炼哪些价值观点?

(联系人物的事迹加以分析说明) 1、 袁隆平总能够随时调整自我,这使得他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观点:在恶劣的环境下,学会自我调节,才有力量迎接未来。

2、 尽管连续几年,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他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事业。

观点:坚定的信念经得起考验,坚韧不拔地奋斗才能创造成功。

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3、 的确,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画家迪斯尼一只小老鼠,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了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观点: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成功

4、袁隆平挑战传统,制定新的实验方案。

观点: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

(人物分类:政治 思想 文艺 文学 体育 科学 其他)

名人(伟人)

姓名

苏武

人物类别

政治

传记名

《苏武传》

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语句概括传主的特点

(性格特点) 盛放于北国的一枝寒梅

北海荒原上凌冬不凋的松柏

你对传主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如何度过在北海被幽禁的艰苦生活

崇高的民族气节

摘抄你认为最好的语句兵加以赏析 武既至塞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赏析: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的极其艰难的生活,表现苏武在困境中不自暴自弃,坚守信念。

赏析本传记突出的艺术手法 (联系文章的主旨及内容)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赏析:卫律以刀剑威胁苏武,苏武却不为所动,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苏武不畏强暴、忠贞爱国的品行。

人物的事迹可提炼哪些价值观点?

(联系人物的事迹加以分析说明) 1、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观点: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国家的尊严。

2、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观点:面对权、财的诱惑,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气节。

3、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观点:困境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

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观点:在艰难困苦中,只要我们有顽强的毅力,坚定地信念,终究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5、李陵有国归不得。

观点:祖国是一个人的根,失去“根”的人将永远找不到归宿。

高中语文传记作品选读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追问。

一、解读课标与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是: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收了十篇传记,传主是诗人、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政治家等中外名人。编者是想让高中学生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约会”,“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让我们仰望星空,拓展想象,沐浴人类文明之光,在与伟人大师的对话中探寻未来之路,逐步建构自己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教材“前言”)所选作品有纪实性传记、回忆录、口述式的自传,也有评传、小说化的传记等类型,教材将十篇作品分为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三种读法。

苏教版教材选编七个单元:传记告诉我们什么——解读传主,体验人生;穿越时空的思想火炬——传主与时代;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传主与作者;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传记体类举隅;披沙拣金,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以小见大,妙笔生花——传记的细节与事件;纪实与虚构——传记的想象艺术。

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再看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明确这门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解读传主,关注作者,获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也是给学生以励志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传主的人生价值,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与命运、奋斗与机遇、挫折与成功、事业和爱情、汗水与成就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感受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自己人生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把传记阅读与语文课的要求结合起来,掌握传记的特点、体类与写法上的要求,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深度阅读,并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二、阅读课型设计,注重导读与阅读方法指导

传记作品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定位为语文课,不能上成讲座课或自习课,不能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课堂任务是让学生展开文本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因此,这门选修课是以阅读课型为主的选修课。学生的阅读、探究与体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认真的阅读和心灵的体悟。

温儒敏教授在编写说明中说:“教师主要起导读的作用。建议每一课布置阅读之前,教师能简要讲解有关传主的背景知识,包括其生平事迹轮廓,传记阅读的重点以及学生可能较难理解的部分,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讲解应当有针对性,是导入式,不必面面俱到。每篇课文前面有简要有?阅读提示?,主要是给学生参考的,其实这也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布置阅读前,应当认真研究这些提示,根据这些提示来指导阅读。”这是是教师导读的任务之一。

教师还要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化作学生适时进行的学习行为。教材前有“阅读提示”外,课后还有“思考与探究”题和“拓展与实践”任务,还有“有关资料”。这些都是学生研读文本的导向。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阅读文本的最大困难是因篇幅长难以及时抓住要领,也难以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后的资源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阅读任务,以任务驱动来保证阅读效果。例如教学《毛泽东自传》,在学生展开文本阅读之前安排他们学习“有关资料”中的编年表知识,再让学生借助此知识边阅读文本边进行“拓展与实践”中的编写“30岁以前毛泽东生平与革命经历年表”实践任务,以实践的方式进入文本阅读,可让阅读更高效。

同时,教师更要教给学生传记作品的阅读方法。从文章学角度来说,传记作品的阅读也如小说阅读与戏剧阅读一样,得遵循文体特征来采用恰当的方法。按照传记作品的特征可指导学生运用如下阅读方法:

1、知人论事。传记就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纪实文学形式。对这类文体作品的阅读,主要是通过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来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进而读懂传主的人格形成历程。因此,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论事”,即理清作品中人物的生平事迹。“论事”的方法有:对一些时间性很强的作品可以用列表格的形式或者编年表来达到条理清晰。如:教材中杜甫、贝多芬、毛泽东等人的传记作品就可以这样“论事”。另有一些选择特殊角度来表现传主的作品则要抓住作者视角来列出人物的事迹,教材中的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的传记则属此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记述的都是鲁迅先生的一些典型生活细节,《达尔文传》主要记述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过程与经历。

2、知事论人,知世论人。论人是指理解传主的思想、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及其发展成长过程,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知事与知世指要分析传主的人生经历,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了解这特定的时代及其成长环境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如读《从文自传》,首先是了解他在生命最初二十年里经历的事,了解他所经受的磨难,感受沈从文先生所要“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进而懂得逆境成了他的“教科书”和精神财富,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激励他追寻生活的意义。“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他墓碑上的碑文),而他生命最初的磨难奠定了他人生的底色。

3、知心论人,精神寻根。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阅读时能够与传主展开心灵的对话。传记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地方也就在于传主内在的人格形成过程,在与种种外在因素的抗争中成就自己的独特人生轨迹。与其灵魂对话,寻其精神之根,让其精神的光辉照亮我们的人生。读贝多芬,读他的苦难,读他担当患难的意志,尤其是读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英雄精神,读到他以自己的苦难成就了第九交响曲,成就《欢乐颂》时,我们不仅是震撼,我们更应多了点面对困难的从容。

4、知文论人。“知文”是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论人”是指从行文方式上来了解作者的意图,从作者的角度来深入理解传主。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她是从鲁迅先生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日常生活选材来表现鲁迅的平和,作品中的语言亲切,也融入了大量的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而更准确地表现出一位和蔼的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三、巧用教学策略,促进高效阅读。

1、互文阅读教学法。将学生已习得的传主的作品或有关传主的知识与传记作品相互印证学习。比如,杜甫、鲁迅、毛泽东、沈从文等,必修课中都学习过他们的作品,现在从传记角度了解和熟悉他们的生平事迹,因而可以重温必修课学过的内容,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学习《杜甫传》,为引起学生对这篇传记阅读产生兴趣,可以布置学生重温读过的杜甫的诗,如必修③中的《登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尽力揣摩诗人当时生活与创作状况,然后,在传记的阅读中“印证”和丰富自己原来的揣想。还可以用“互文阅读”的办法,将自己已经学过的杜诗(或者传记引述的诗)与传记中有关的记载做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转向对杜甫的人格、人品的探究。

2、热点或争议引入法。将与传主有关的争议,甚至是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争议,提出自己见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增强传记作品学习的时代气息。如在学习萧红的《鲁迅回忆录》时,作品就是要展示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而时下关于还原鲁迅先生,也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语文界,某种版本的教材中删去鲁迅作品,替而代之的是金庸作品,学术争论沸沸扬扬。陈丹青教授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的关于《鲁迅是谁》的演讲等,这些资源的适当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不再以旁观者的姿态来阅读历史伟人传记,而是通过学习传记作品,找到自己对历史人物进行自己的评价与判断的依据。这样方可激发学生进入深度阅读。

3、研读传主与了解作者互见法。传记作品中传主的形象也是透过作者的眼光来表现的,作者的立足点,作者的高度也决定了表现传主的视角与高度。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成的《毛泽东自传》,作者的视角与作者的情感对表现传主的作用与意义又是独特的。了解作者可以增强对传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可以介绍一些视角独特的作者。

4、以写促读法。如何把长文读短,如何最快地认识传主的成长轨迹,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借助于编年表这种最简洁的传记写作方式来促进阅读。如学生在读《毛泽东自传》时,几万字的文章,在学生的笔下编成了约600字的年表,这样把长文读短,迅速掌握传主的生平事迹。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来促进学生把传记阅读当成心灵之旅,进而展开深度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