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 1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即先因后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某件事情必定是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形成的。我们会自然地认为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然会在未来产生某种结果。

但是,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 2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 3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那么,人类终将去向何方呢,在“从顶到底”的思维方式中,顶又有没有尽头呢?如果说每一个社会的现在状态即为现在的顶,那么宇宙有没有顶,又会在何时到达?通篇阅读《大设计》,在得到充分的精神震撼之余,产生了更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总体来说,虽不能充分理解这篇大作,但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更像一部颠覆传统思想的哲学著作。

- 4 -

 

第二篇:作业1:《有效教学》第五章读后感

《有效教学》第五章读后感

沈建妹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第五章中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九种教学行为的分类、基本含义、功能和表现形式,在阅读中,我结合联系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对板书这一呈示行为颇有点感触。

以前,在我的备课本上是没有板书设计的这一板块的,我的板书都是临时生成的,组里资深的老教师也在听课时向我指出过这一方面的不足,但改进不多。也许,我认为在我讲述的过程中,我已经把重点纲领呈现给同学们了,他们应该记得下了,可是,这是建立在我的空想上的,事后,我去检查他们的课本和作业本,什么都没有;也许我认为现在我用PPT展示了,资料详尽、条理清晰,完全没有必要去吃这粉尘的苦,可是,事后,我去检查,他们的笔记中都只有前半部分,一句话的前半部分、一段材料的前半部分??问他们原因,说是因为太快,记不下。于是,我在反思,板书真的不需要了吗?有一次去听陈根法老师的一堂课《礼拜二午睡时刻》,我佩服他收放自如、讲析灵活的教学方式,更注意到了他用大气而有魅力的书法式的字体在黑板上清晰地呈现出了他这堂课的总体内容思路,重点准确、用词准确、布局合理,明显是有备的。还有一次,去听王樱的课《骑桶者》,这篇充满着虚构色彩的外国小说表现的是一个人与人交往障碍和人社会生存心理状态的主题,王樱用板书画了地平线,将交流的三种状态以此切分开来,一目了然地就让学生明白了这一交流中的心理距离,抽象但又深入浅出。于是,我重新开始审视板书的魅力和功效。《有效教学》中提到:板书能想学生提供刺激视觉通道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呈现学习内容的重点或结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有助于巩固记忆。在我们读师范时,我相信教授是向我们讲述过这些知识的,但那时,是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受教的,没有丝毫的感觉,如今,从教几年,对书中提到的这些板书的功能颇有感悟,也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书中没有注重这一行为的遗憾和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提高了这方面的意识,觉得教学行为的技能相应地有所提高。

同时,我觉得,黑板也应该是学生的。在我带高三的这段时间,习题讲解是常见的一种课型,如果课堂的主要内容是老师讲老师写老师展示,或者是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记录,那必要的视觉冲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课堂上,很必要地是进行一定量的板演,我发现,当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写的人有时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字写得好不好看,有时会在写时斟酌修改以求表现最好的自己,而看的人也会特别亢奋,专注于他们的答案与自己的不同在哪里进行比较,会评价答案的优劣。最重要的是,我在讲解的时候能够像平时在作业本上批改一样留下痕迹,学生有时间改、记,这样的课堂,我认为就是有效教学,老师教得轻松但又有针对性,学生听得激动但又有收获,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一石多鸟。比如,我在讲现代文阅读时,批改时就能去发现学生的病句、错别字,同学们也乐意做这些事,语言基础的一部分就在无形中得以强化提高,同学们就会注意精表达;比如,学生平时字写得很随意,因为这次是展示品,所以会写出他连自己也想象不到的工整,老师表扬一下,更好了,接下来,他有意识地注意了自己的书写,也算是对症下药了。

《有效教学》也提到了板书的运用策略。其中有一条我深有感触——在课前应预先设计好板书。当然,我自认为也是在备课时打好草稿去的,但每次总会在实际操作时有所不同,一会儿在这里写一个同学们在叫的不会写的字,一会儿在原字上涂涂画画,等课结束后回过头来看,总是觉得缺少美感。在此章节中,我看到了崔教授画的一幅例图,将黑板划分成了“系统板书”“辅助板书”“提示栏”三大区域,主次分明。这是我从未考虑过的,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个方法来解决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更何况是基于实践的理论,这本书,我还会好好加以利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