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诗词读后感

沉于诗 醉于词

谈至军旅,难免会产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遐想与意境。每次翻阅古代军旅诗词,总会被那战鼓喧天、旌旗飞舞、兵戈坎坎的广袤沙场;那抛颅洒血、追忘逐北、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气魄所吸引,久久徜徉于字里行间,难以解脱。字字句句,我能想象到作者是如何激情豪迈的操纵着遒劲的字迹,抒发着将士独有的那种豪情壮志!

军旅诗词下是军人不朽的铮铮誓言。兵者用他们满腔的热血浇灌着和平的闰土,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们愿用累累白骨铸就边防的屏障,让理想中的安康在他们身后继续。可想,哪个兵卒身后没有牵连着若干家庭?哪个兵卒之躯没有背负着承担历史的责任?肩负着举国安危,他们愿用生命去兑换那份誓言,把自己交给将者,交给祖国。以至于在战场这本生死簿上是如何勾去他们的名字时,他们也毫无畏惧,任凭在这世上湮灭。只要灵魂能平安的度过玉门关他们便安然了。这不朽的铮铮誓言便是一“忠”字,可又怎么是一“忠”字了得? 浮想联翩之处我下意识的翻动着诗词,好像几千年前某个将士翻动着竹简一样,轻轻的默读着:军人是刀尖上的舞者……身处刀尖,那是要吃的了刀尖之苦啊!古来征战大都徒步前进,万里之遥的路途是吃苦的前奏,加上“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冬日寒冷刺骨透心,夏日酷暑烧肩灼背,是苦中之苦。然而兵者以最低的姿态承受了这些、克服了这些,仿佛他们人手一册念“苦”的经论,抑或在他们的大义凛

然面前这些痛处都显得微乎其微了。一个“苦”字,囊括了兵者的大部分生活,没有苦字当头,兵者便不足以称之为兵!

耳根突然传来“1——2——3——4——”的口号,窗外是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走过,“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我的面前仿佛走过了一支凯旋的部队。自古胜者多有犒赏,赏是对战果的肯定,但并不是兵者所追逐的目标。兵者追求的不是“生”也不是“赏”,而是“胜”。胜了便实现了那份铮铮誓言,胜了便对得起经历过的苦与累。只有胜才是战争结束的信号,才是兵者任务的完结。一个“胜”字把百万兵者的心拉拢在了一起,拧成了一柄嗜血的利剑。他们懂得唯有“胜”才是目标,才是终点,才是结束,同时也是开始……

合上书本,良久从烽火中走出。转身发现几千年的战史沉淀下了重重的三个字:忠、苦、胜。作为新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一名军人,忠诚于党是不变的根本;吃苦耐劳是服务人民的前提;能打仗打胜仗则是最彻底的要求。因此,只要军人存在,这三个字便永远不会过时!

 

第二篇:《宋词》读后感

《宋词》读后感《宋词》读后感《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读《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风骚。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清照一生可谓坎坷,词风以北宋灭亡为界,前多为清新秀丽,后因经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词风变得凄楚哽咽。《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前之作。同看全段,乃知此篇为清照思夫之作。而我们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时候,即使内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关于此词的鉴赏时,很不以为然。文中说:“此文渲染她万千心事无从诉说的哀愁,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我认为这篇此不仅表达了这些,更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问:清照若不热爱生活,又何会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诗词,要从多角度,换位理解。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理解。词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更是千古一绝,通过的景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让我看到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想与亲人会面,却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驿站传来的书信报平安。若是在国家蒙难之时,则更是音讯全无。也让我感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宋词》中,好文不止李清照所作之词,还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风雄壮伟丽,有如太山之巅。与婉约派形成对比,截然不同,生动地表现了宋朝人民的见闻感受,它们形式不同,主体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读《宋词》养我浩然正气,使我热爱生活,玩味人生真谛。初一:as曼妙身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