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观后感

事实有时总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看似满满的爱有时却是爱的缺 《网变》观后感 失。

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记》节目中,城市孩子普遍生活在家庭富裕的环境中,没有生活的压力,得到各方的关心和爱护。但正是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网变》这一集城市主人公魏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不在睡觉,就在打算睡觉的床上”是魏程真实的写照。他每天早晨或者中午才回来,回来后就睡觉。节目摄制组根本没有机会和他说话,真实的他活在身边人的口中。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在同学老师眼中,他如同一尊冷漠的雕像。对于因为他生病住院的外婆,他的反应是关他什么事。他还有一个碰也不能碰的秘密,是关于他为什么辍学的问题。但实际上他一年前还是湖南重点中学的学生,据说还做过红旗手。他曾在网吧里假装被人碰坏衣服,打110诈人赔钱,想约女网友见面,苦于没钱??他还有许多的秘密。

刚开始,他的冷漠确实让人感觉心寒,让我感觉他真的有些“无药可救”,七天的变形生活简直是毫无意义。可事实上并非这样,魏程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叫人心本善,谁都不可能天生就是冷漠的塑像,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是由人所造就的。而对于他来说,我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造就了冷漠的他,所以我们不禁要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教育的反思

都说有时候孩子生病了该吃药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对于像魏程这类家庭状况的父母来说,他们需要注意的是“管吃管谁适合驯养宠物,不适合教育孩子。”我们从魏程父母对待高占喜的教育方式可见一斑。在生活互换期间,魏程父母绝大部分时间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在家,与孩子的沟通极少,而魏程的父亲却能够面对儿子这样的状况安心出游。虽然我们在后来知道父亲其实是因为感觉愧疚、伤心而经常离家出游,但这种逃避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魏程在短短的7天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高家对他无

微不至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从瞎子爸爸把自己攒了多年的20块钱给他拿去黄河边玩,为了能让他洗个澡在黑夜中挑水扭伤了脚??我们知道他感动了,他再也难以遏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哭了出来。由此可知,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

生活中的关爱就像是一滴水,虽然微小,但是滴入水中却能激起层层涟漪,爱从来就是一件会传染的事情。

瞎子爸爸的20块钱让魏程异常感动,他下定决心不能欠高家的一分钱,于是到工地上干起了粗活。而整个干活的过程,让魏程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拥有自我生存能力。这无疑又给了他好好生活的勇气。所以我们反思父母想要让孩子改变不劳而获的坏毛病,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二、来自学校教育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的真正的能手。”我想对于魏程的老师而言,这点做的不够理想。

魏程初中时在省重点初中学习,当时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深得老师喜爱。由于魏爸爸的教育比较随性,魏程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在过年过节跟家里人喝点啤酒。在一次由几个学校组织的班级郊游中,魏程带了几瓶啤酒,老师看见了就说他,他心里不服气就和老师顶了嘴,老师因为当时有其他学校人在,觉得丢了学校面子,于是打了他,所以他就从那时开始不去上学,在网吧坐班了。

其实整个事情在我看来并不严重,却影响了这个少年的一生,由此让我感觉一阵惶恐,也让我感觉到老师一言一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变形记,我真不知道魏程的人生会有怎样的轨迹。由此我也在深深地反思,即将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初中一年级,是适应中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课目增多,压力加大,逆反心理逐渐萌发。接触的人、事或社会现象越来越多,虽然也能够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不够成熟,有些事还属于似懂非懂的阶段。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这个案例中显然家庭习惯影响了魏程,让魏程没有意识到在这种场合带啤

酒过来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在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相反为了怕丢学校的面子,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采用了打学生的方式,没有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魏程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占喜学校的学习中,学校老师让他给班级学生上电脑课,让他与同学做游戏,让他上台做题改变了他对学校对学习的看法,发现学校原来也是这么有趣的地方。所以只要给他全新的关注,他就变得不一样了。学校的老师也说是因为以前家庭对他关注太少了,如果真正跟他沟通起来,他还是很愿意学习的。所以做为教师,我们更加需要关注那些本在家里缺少关爱的学生,弥补一些家庭关爱的不足。

三、总结

教育是农业,无论是来自学校还是来自家庭都是需要慢慢灌溉,悉心打理的。相信魏程在临走前对高妈妈的一跪感动了许多人,千言万语、千恩万谢都融在了这一跪中。我们感激高家对魏程无私的爱,感谢他们改变了一个少年的人生轨迹。我们也由衷的为魏程的改变而欣喜。同事也多了一分对于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如何维护孩子自尊心的思考。

 

第二篇:整理前变形记读后感

刚刚看完湖南卫视播放的节目《变形记》,我这颗麻木而冷漠的心开始温暖起来。我开始觉得,原来我所经历的痛苦,是如此的幸福!

记得第一次看《变形记》是20xx年,也是《变形记》刚刚播出的第二季,节目的名字是《变形记之我是儿子的儿子》,主要是讲爸爸和儿子相互对换,去体验对方生活的过程。“生活里,我们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理解和体谅。有时候,矛盾点不是不爱,而是爱错了方式。”这些都是我从变形记中感悟到的,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变形记之爱在远山》、《变形记之成长之痛》、《变形记之春天有多远》、《变形记之少年何愁》等都让我潸然泪下。我喜欢节目里城市孩子的叛逆,因为那正是我们的青春,我也如此走过。我喜欢山村孩子的淳朴和懂事,因为我也如此走过!

我还记得自己在入选《90’s大合唱》的小说这样写到:“对于我,很喜欢这种很亲切的陌生环境,它不像大城市那样冰冷。抬头看不见蓝天,四周都是冰冷的钢筋混泥土,车辆人群川流不息。整个城市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我最不习惯的,是城市中急促的脚步。一年到头没有个好天气,空气中不是湿漉漉的就是闷热不堪,再加上压抑的氛围,急促的生活节奏,除了让人日渐消瘦,便是让人心痛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在这一段话的前面是描写一个乡镇,那里古朴、安静,像《变形记》中大山里的主人公。对于城市,所有的人都一样,像钢筋混泥土建筑一样冰冷。这里,感情如同空气一般,看不见也摸不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对冰冷的眸子,透着麻木,不带一丝感情。

我习惯了,冷冷的走在人群中,任何事情与自己无关。这里,除了你的亲人,没有谁会对你讲感情。而所谓的感情,全都是变相了的,它有一个很相配的称呼,叫交情!

在《变形记之完美公式》中,我从城市主人公于沛丰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那时候,我是如此的倔强与暴躁,这一点和很多青春少年一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地方相似;我甚至痛恨自己的父母。我的心里没有爱,没有家,对我来说,远离家生活就是最自在的事情。在家里,我无法自由的呼吸,我感觉要拘束和压抑。和于沛丰一样,我有时候会对自己的父母动手。而那一年,我12岁。我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曾是父母的骄傲。可是,就在我进入青春期后,我的叛逆乖张一度让母亲泪流满面。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倔强而悲伤的。我经常看见她哭,她的哭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爸爸爱赌,一个是儿子不听话。可是他们却永远都不知道,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他们无休止的争吵离婚中萌芽出来的。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因为爸爸赌了一个通宵,凌晨母亲把爸爸找了回来。朦胧中我被他们的争执吵醒,我看见母亲把火炉上的锅砸向了爸爸。那一次,是他们吵得最激烈的一次。大概早上10点的时候,他们要去政府办离婚手续,我默默的跟在他们后面。可是他们根本不理我,一边争吵着一边大步朝前赶。我走了一段路后被他们甩在了后面,直到看不见他们的身影,我蹲在地上痛哭起来。那一年我才8岁!也就是在这之后我变得叛逆起来。

那一次父母并没有离成,具体原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里没有了感情,

没有了温暖。父亲依旧爱赌,母亲依旧吵着离婚。因为这样,我开始逃避那个家,去外婆家,去姑姑家住。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因为这样亲戚都叫我野孩子。母亲一次又一次的从亲戚家把我揪回去,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母亲找到了我,而我就朝着山上跑,不是危险的地方不去。母亲在后面追,我看她要抓住我的时候我就捡石头砸她。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管伤不伤着她,我甚至叫出母亲的名字,大声吼叫着说:我不是你的儿子。最后她好言相向把我哄了回去,伤心过头的母亲用麻绳将我绑住,狠狠的打了一顿。母亲哭着,使劲的哭,又使劲的打。那一次,我全身青肿,嘴唇被打破了皮,鲜血直流。我并不知道,她的眼泪不单单是对父亲的失望,还有着对儿子的失望,对这个家的绝望。

直到14岁的时候,父母正式分隔两地。我更加放肆起来,抽烟、喝酒、打架、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去偷、去抢。我成了别人眼中无可救药的少年,他们每每提到我总是摇头叹息。我看到父亲眼神渐渐的沉重起来,那种同在屋檐下却如同陌生人的气氛久久的压抑在彼此的心上。

16岁,在一次我偷了别人一些贵重物品之后,爸爸第一次和我沟通起来。我记得那一晚他整宿没睡,不停的抽烟。他没有打我,也没有责怪我,而是不停的叹气,最后说了一句:“我送你回家躲一段时间吧!等风声过了之后再来!”也就是那一晚,我冰冷的心才开始触动起来。我才真正的感觉到,原来父亲是爱自己的。后来,我去了广东肇庆,在一家鞋厂里上班。就是这么孤单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反思。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像个混混流氓一样下去,我还有爸爸,还有家,还有未来。尽管这个未来对我来说很遥远,可是我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家,我要让自己的家充满温暖,我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再我身上再次重演。于是,我戒掉了烟酒,戒掉了不好的习惯。以前在一起玩的那些人,我也断绝了和他们的联系方式。直到20xx年,那一年是我正式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我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和面对现在的问题。我和爸爸开始有了交谈,我和母亲开始有了笑语。08年的时候,我还为母亲洗过一次脚。所有的亲人朋友都说我变了,变的成熟懂事了。只有我知道,我是想尽力去弥补青春里丢失的温暖。这个时候,是我去温暖父母,去温暖他们这失败的婚姻和受伤的心。

可是,在经历一次创业失败后,我的心又凉了下来。在这个什么都讲条件互换,讲交情资本的社会。就像我的表情,冷冷的走在人群里,淹没在钢筋混泥土建筑中。这些尘封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渐渐被丢在记忆深处。麻木的情感,麻木的心,麻木的眼神背后,都有一些让人心酸的故事。城市里的家庭和孩子面对的诱惑太多太多,毁一个孩子容易,毁一个家庭也不难。可关键的问题,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否正确,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又做到了几分?

《变形记》给我的感动,不单单是眼泪的流淌,那是一种情感,从内心深处涌出。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情或者冷漠,那么我告诉你;你的心里一定缺少了什么!是温暖?还是感动?

第一段:先引用《变形记》的那个片尾曲的歌词:“ 如果换一换 试着走别人的路”来引出下文。

第二段:接下来就写城市孩子还没互换身份时是怎样滴,换后又是怎样滴!!

第三段:农村孩子也是同理!!

第四段:伟大的读后感,我想,一句话就能搞定的!!

吴宗宏最后说的:“只有读书是大山孩子的唯一出路。”

写写自己以后该如何做!!

在湖南卫视《变形记》栏目中,两个初一的少年,互换了7天的人生角色:城市少年魏程,陡然间变为青海的农家子弟:而青海农家子弟高占喜,代替魏程在富裕的都市家庭生活了一周。

魏程是长沙市人,家境优越,沉溺于网络游戏。他的生活简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不在睡觉,就在打算睡觉的床上。”在父母的眼里,他已经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在老师眼中,他如同教室角落的一座“冷漠雕像”。而故事的另一名主人公,却与魏程有着天壤之别。他叫高占喜,生活在青海一个偏僻的农家,成绩总是数一数二,可是却几次差点因为家里贫穷而离开那温暖的校园。他说,他想考大学,想去见一见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但,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未来可能还会在麦田里辛勤的耕耘。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两对同样爱子的为人父母,魏程与高占喜互换之后将会带给他们什么?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看。

这7天里,魏程天天要跟着做农活,却只能吃面疙瘩,尝到了农民的辛苦,高占喜靠在松软的沙发上,享受到了大城市的富贵与奢华;这7天里,魏程去外面打过工,挣钱为了给阿妈买打水瓢,高占喜学会了上网打网络游戏,学会了用每月200元的零花钱请朋友吃夜霄;这7天里,魏程一再被感动得泣不成声,高占喜也同样激动得热泪盈眶……

7天之后,魏程如何重新面对钢筋水泥的城市?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贫困的乡村吗?故事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穷苦的阿大阿妈走进了魏程孤独的心,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与温暖;而高占喜依然眷恋着那失明的阿爸,温暖的家和已经成熟的麦子。他说:“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真正的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否已经泪流满面,感动不已?是否对照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说到这儿,我想到了自己平时吃穿挑挑拣拣,从不穿补丁衣服,有时还为一丁点儿大的事冲父母发火。再想想高占喜,我感到十分惭愧。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吃着鸡腿,喝着可乐,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变形记中的高占喜,想一想农村有多少像高占喜这样的孩子,又有多少因辍学而痛哭流涕的孩子。他们渴望学习,可命运却给了他们贫穷。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要幸福得多?与那些几个月吃一次肉的孩子们相比,我们应该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感到满足。那么,就请行动起来,珍惜父母给予我们这美好的一切,发奋学习,努力拼搏,做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变形记》是湖南台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前几天在电视上不小心看见了一期,给了我特深的感受。 一个城市小姐去了少数民族聚集地,好心为新娘打扮。却因为导播开玩笑说她没新娘子漂亮而大哭一场。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又去看了几集。还有什么母女对换,女儿替母亲上班教课,乡村少年被打……

这个节目的出发点也许不错,但对于穷孩子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南柯一梦,当7天生活的结束,我很怀疑他能否再重新适应过去的穷日子。接下来,他那幼小的心灵将承受怎样的落差和不平,我们不得而知。换作是我,换作任何一个人,去设身处地的想,这都是极其残忍的。

残忍在于让他想象城里人不穿有补丁的衣服,想象城里有很多高楼,这是希望;而明知只有7天可以不穿补丁的衣服,只有7天可以看到高楼,这就是绝望。如同节目中的那个小女孩,如果不是走出来,她不会知道有婚姻自由权,最多在十八岁时嫁人,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也正因为她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宿命却还抱有一丝希望才会如此痛苦。当另一种生活清楚无疑的呈现在面前,并且更明确的是只有7天,原有的幸福已经流逝,而明天生活还要继续!试想,有比这更残忍的吗?

在城市孩子这边,到了乡下,再苦再累,也不过只是玩玩“忆苦思甜”,演演戏,满足一下父母的希望。非要说有什么益处,我看真没有。冷静地看最后又是哭又是跪的,我感保证他回去后不几天就会一切恢复原样,该混的还是得混。这本来就是一场演出,演出完了,该干嘛还干嘛去,最多以后跟伙伴吹吹有多艰辛,父母的苦心效果如何一眼可见。

我可以想象,湖南卫视是有多愚蠢。让一个连百元大钞都没见过的孩子去住宾馆,坐豪车。去体验高楼大厦,品尝山珍海味,领略校园魅力。拿节目人的脚趾也能想象到那是多么的令人恐惧,打破了一个熟悉的世界,把一个陌生的环境强塞给他。

他只是一个孩子,凭什么把世俗的世界介给他,凭什么让他觉得恐惧,让他茫然?!他在在心里应该哭了很多次,这种心情在这个穷孩子的心里,几乎不带任何希望,只有绝望。当他回到山沟里,他如何收拾这七天的心情呢?城里的孩子可以忆苦思甜,大发慷慨,却把乡村孩子的悲剧心理置之不理,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最令人气节的是,在这个时候主持人还不忘以冷静理性的言辞配上画外音,以一个客观中立的姿态来对待这个悲剧。事实上,只是突出了一点:做节目的没人性。这种理性和冷静是一种对乡村孩子的冷漠和麻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更希望看见,乡村的孩子能依然那样单纯,那样倔强,那样坚强。

刚刚在网上无意的看了湖南卫视一月五号播出的“变形记”栏目,讲的是一个深圳“小富二代”和一个深山小学“穷N代”生活、学习互换的真人秀故事,一个浮躁、虚荣、自大城市的孩子到了山沟沟去体验“别样的生活”,一个善良、朴实、自立的山村孩子到深圳某贵族学校体验“比做梦还玄幻的城市享受”,两个年龄相当的孩子在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中互换着。

期间,城里的孩子在山村小学经历了没有肉的饭、没有牙膏牙刷洗发水的洗漱、从来不敢想的冲厕所、喂猪、抓鱼等经历,还看到老鼠在学生床铺上爬来爬去,因为记者不给洗发水而恼怒,山里的同学们因为他750元买的阿迪达斯名牌鞋而吃惊,也因为他不时的梳头而感到无奈,评价就是比女孩还臭美,他刚到山村就给同学们派发小礼物,不一会就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虽然不适应这简陋的校舍、单调的生活,虽然这里的孩子们只会唱一首儿歌,虽然他天天吃不合胃口的洋瓜饭,但是他也明白来这里的目的。在他苦恼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给他开导,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在城里长大的这个富二代,也因为大山深处小学老师的真实经历而感动,他的换位生活能否改变他曾经的浮躁、自大、虚荣??

而在城里,山里的孩子也开始了他梦一样的生活,“新家”里柔软的沙发、宽敞的客厅、美味的佳肴,还有“新爸爸”1100元的巨额零花钱,妹妹送他一个从南澳带来的贝壳,看着这家人出国旅游的照片,延伸透露出一种羡慕和向往,他长这么大可是一张照片都没有照过,进了新学校,宽敞豪华的校园、迎接他的同学、明亮整洁的教室、美味可口的食堂饭菜、跟不上动作的广播操、曾经想象有七八十人,但是只有六人的宿舍、还有洗衣房等等,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么美丽过,感动的他想哭,可是他说他不能哭,哭了会难过,哭了就会想起他走的曲折的山路,他不想在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了浪费时间,努力的学习着,下课也在刻苦,也因为赶时间上课而拒绝学校电视台的采访,他努力着融入这个童话,可是夜晚舍友的一记耳光让他回到了现实,更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痛??

期待下一期的故事,让我们为这两个孩子换位的生活而祝福!

电视台这种换位的故事,有些人也许觉得有些夸张,或者说有点拍节目的虚构,但是从他们的换位生活经历来看我却觉得很真实。

看完这一期“变形记”,猛然感觉到当代中国这种贫富的差距,城乡的差距。教育的差距,还有电视台水平的差距!

乡村的现实,城里的童话??

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上学时好不少,我在乡下上的小学初中,那时,夏天教室是酷热的,没有电扇。下雨了房顶还漏水;冬天是冰冷的,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子,冬天感冒了在火上熬醋,回忆起那种味道真的很幸福??),上学自己带板凳,没有多媒体、微机课(通常都上文化课),虽然没有大山学校那样悲惨,但也没有城市学校那样奢华,简单朴素,蓝天白云!

在这一期“变形记”中,大家俨然都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不只是在电视中,现实也是如此。乡村的学校没有城市那样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育资源,没有更多的教育资金等等??在城里,一切都是最好的,操场是塑胶的,教学楼是高大的,教室是明亮的,校园是绿色的,学生是有钱的,家长是企业机关和老板大款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是制约基层教育最根本的因素,学生素质哪里都有好的,哪里都有坏的,这和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不管你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但是我认识的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们,大部分都是乡村生活长大的,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好的环境,但是他们刻苦、努力、上进,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就像“变形记”上讲的,如果给他们城市学校那种童话般的生活,我想他们也会像换位生活那个深山的孩子一样,用每一秒去享受学习的乐趣。城里的孩子确实比村里的孩子多一些经历,毕竟在城里见得世面、接触的人、社会的影响等和乡村是不同的,但是论毅力和能力,乡村的孩子一点都不差,差就差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这是教育二元化的表现。因为城乡经济的二元化,造成了教育的二元化,因为社会的不公平,造成了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教育是千秋大计,关系到国之兴亡,倘若长此已往、没有改变,必有后患!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下韩国学校利用寒假给学生们进行冬训,在冰天雪地里孩子们赤裸着上身,进行抗寒、毅力等一系列训练,网友评论说如果在中国,这所学校早就倒闭了,或者校长下台了,或者老是被打了,因为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开个玩笑,虽然在中国有一些“太护犊子”的家长,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通情达理的。毕竟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而且一大家子养一个宝贝,娇生惯养是在所难免的。老师也因为这种关系,很多时候拿“小皇帝、小公主”也没办法,再加“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光荣口号,最纯洁的大象牙塔里也开始了“行贿受贿”的勾当??这个问题不在讨论了,讨论太深,会被“跨省”??

地方的精彩,AV的俗套??

不得不说,湖南卫视是中国电视传媒的一朵奇葩,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反感,个人认为芒果台在中国来说是最好的电视频道。有的人说湖南卫视太低俗、太炒作、太那个啥等等之类的,的确说的是实话,这是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台的通病,就连老大AV台也不过如此。有人说湖南卫生抄袭港台电视节目和国外节目,人家抄袭就抄袭吧,为什么别的电视台不去抄袭?为什么别的电视台却抄袭湖南卫视?本人虽然不喜欢看“超女快男”之类的,但是觉得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开创了中国娱乐的先驱,虽然受到AV台的打压,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也绝对是中国大陆娱乐节目的龙头位置。虽然不喜欢看湖南

卫视的偶像、穿越剧,但是湖南卫视的电视剧收视率确实很高,不喜欢的同时却很佩服。这一期“变形记”使我更加的对湖南卫视刮目相看,纪实、感动??然而AV台除了会“前十分钟、中十分钟、后十分钟”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对了还有AV台的大裤衩、欲火焚身的大JJ!AV一台除了准点报时,别的节目全国都有,AV二台中国经济继续强大,AV三台只想说一句:建议更名为“CCAV东北娱乐台”,或者“过期明星重返舞台”、“大陆俗星联盟台”等等,比湖南卫视更俗不可耐!AV四台作为国际频道,除了不间断播放节目外,实无看点(海峡两岸个人比较感兴趣),后边的台我也不说了,免得被跨省。

总之一句话,湖南卫视虽不完美,但是办台理念面向大众,并且开创了地方卫视新的生存方式;AV台虽然位高权重,但是经常忽悠大众,还经常跟小弟芒果整矛盾,还有就是“前十分钟、中十分钟、后十分钟”开创了中国新闻节目的典型标准,必将名垂千古,遗臭万年!

乡村的贫穷,城市的浮华??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不会感觉到有些地区的贫穷落后;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不会明白有些人依然在为“吃饱穿暖”而奔劳!如果不是亲亲眼所见,也不会知道城市的灯红酒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不会知道糜烂生活的奢侈浮华!记得前一段时间去西边太行山旅游,去了井陉、平山等县区,巍峨的大山确实很雄伟,但是有的山头因为过度开采矿产而变得光秃秃的,看着很危险,仿佛一阵大雨就能够冲刷的一干二净。山里的村落也因为位置的不同,富裕程度也不同。有的村子交通方便、挨着矿产或者旅游资源,生活水平比较高,有的村子位置偏僻,大山深处,没有资源,看着确实然人很同情。因为交通的不便,因为位置的偏僻,他们已经失去了与大千世界更宽阔的交流,但他们绝不能因为蜿蜒的山路而失去生活的权利!

我成长生活在河北省会石家庄的郊区农村,这里跟珠三角、长三角也许没法比,但是在河北也算是一片富饶的土地。然而我们这个省城的郊区——栾城,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三十万左右的人口,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城南三乡和城北四镇生活差距算不是巨大,但也比较明显,从农民人均收入、村容村貌、乡村道路、生活习惯、开放程度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来。城北靠近省城,从区位、交通、乡镇经济、思想等来说,确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城南村子大部分经济以农业为主(当然也有一些纺织、服装加工等乡村企业),而且处于县域交界处,城市的辐射没到达到那里,很多方面和城北有很大的差距。曾经有一次开车去西营,听那里的朋友讲,他们南边的元氏县结婚还用三马子、拖拉机!西营在栾城和元氏交界地带,在栾城也算不上发达地区,但是生活水平比元氏那里好不少。这些地方离省城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十公里,而且也是平原,但是和山里一样,很多的经济政策在那里没有很好的落实。试问一下,强大的经济哪里去了?我们太想活在“新闻联播”里面了!

高中时读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计》,讲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有一天从一个小职员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故事,揭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虚晃,虽然表面上亲亲热热,但是内心里却是孤独及陌生。而湖南卫视的这一档节目《变形计》是让人心理蜕变的过程,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想事情,不要觉得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以为”。 看了变形计之温暖之痛之后感触颇深。

龚韦华是来自繁华似锦的大都市广州,胡若男是来自甘肃会宁,素有“陇中之苦甲天下”的感叹却是全国“高考状元县”的当今奇迹;龚韦华是一个初三学生,他视学校为监狱,在校没有真真正正上过一节课,打架闯祸还不少,那种傲慢的语气,对老师所说的话认为是废话,老师说他坏已成他的无所谓,他说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如果我不当坏人就显不出别人是好人。这是否是他心理叛逆的缘由呢?若男是甘肃小山沟的可爱女生,品学兼优。前者是被父母百般宠爱,却视父母为路人,后者是渴望父母呵护,却只能梦里相思。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两个人生目标截然相反的少年。

在互换角色过程中他们都感受到不同家庭带来的不同幸福和心理蜕变过程,去尝试迈出第一步。龚韦华的叛逆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大部分人认为的90后叛逆的性格的体现。昨天跟我一个同学通话,他告诉我他现在某所学校当教师,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有的学生还比你高比你壮气势上他们就不怕你,所以在教学管理上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初一的学生喜欢“吃软的”,初二的学生喜欢“吃硬的”,初三的学生是"硬软都不行”。当时听他这么一说我还开玩笑的问他:“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他告诉我来软硬兼有,有些学生你不来硬的你根本管不了他们。从他无奈的语气中我也能体会到现在有的学生却是很难教,想起自己在教师实习时,那还是小学实习呀,分配下去实习的同学最不想教的是

五、六年级,因为这年级的有些学生开始出现叛逆倾向,根本不怕老师,特别是实习老师,有同学在这两个年级实习每天回来都会身心疲惫呀!虽说教师是站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在背后付出的辛酸有谁知道。若男虽然去了繁华的城市——广州,但与其物资优越的家乡相比,她倍感压力,时常感到担心。

90后的他们个性鲜明,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五光十色的社会在他们面前闪烁,形形色色的压力也与他们如影随形。他们一路走一路张望,在彷徨失措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人给予理解、指导和帮助。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他们更需要内心世界的关怀,需要温暖的力量。期待龚韦华心理的蜕变,希望看到他的笑容,而不是冷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