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日志读后感

企业的“行动指南”—读《任正非管理日志》有感 作为中国最有思想,最有号召力、领导力和影响力的ceo之一,华为总裁任正非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家竞相学习的标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已经为华为20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所证明。本书全面梳理、总结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国际视野对任正非的经营实践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任正非在华为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所发表的观点及背景,探索了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并针对其他企业给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的社会开放和经济活跃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企业和优秀的经营者,其中华为和任正非的业绩尤为抢眼。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成长的强劲趋势已经发轫。记得20xx年年底我接手中国建设银行全行的骨干网络改造项目时,就和华为有了业务上的密切接触。当时的商业银行基于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妥的要求,骨干网络设备无不选用美国思科公司的产品。其他有素质的厂商如IBM、摩托罗拉及日本公司纷纷放弃自己的市场,或彻底退出竞争,或加盟思科,而北电、朗讯等的竞争力十分疲软,全球路由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竟有落人思科一家之手的趋向。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更有野火燎原之势,几乎把在网络设备热潮里淘金的大小厂商“焚烧殆尽”。然而,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华为却能逆势上扬。它在20xx年和20xx年给自己确定的战略和指标显示着它勃勃的雄心,市场上所有的人都难以相信。20xx年华为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高端路由设备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到了20xx年,华为更成为世界级品牌,也成为令思科公司寝食难安的主要竞争对手,这让所有的人对华为刮目相看。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任正非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表述。他深知一个企业的治理若要持续有效,必须依赖企业的“文化”,即本企业特有的经营价值观和员工们的行为模式。为此,任正非倾注心力关注研究,不断探索和反复指导,试图铸就华为人及华为的行为规范。应该说,任正非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建树。

组织的转型,尤其是当今我国企业正经历着的和即将面对的,既是根本性的,同时又是非常急剧的,领导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举足轻重的。转型怎样才能持续下去,怎样才能水到渠成,这些都非常富有挑战性。虽然国内的管理界对企业的文化价值已有足够的重视,也每每强调之,但在现实中,如何形成稳定有效的企业文化,常常依存于主要领导人的胸襟、手腕和个人魅力,属于个案,

因而难免存在人亡政息的弊病。大体讲来,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仍需要在变革的大势中摸索前行,我们确实没有现成的楷模可供依傍。不过,管理学界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表明,要塑造一种有效的企业转型的文化,亦即形成一种新的企业行为模式,能为大多数员工所长期认同并自觉追循的,需要在转型的目标、价值、理念提出和表述的同时,着眼几个条件,以形成操作环境和氛围,使价值目标得以孕育其中、建构其上,使目标的实施依托其下。许多所谓的文化建造,多谈价值和目标的设定,鲜少能据以贯彻的工具方法和渠道途径,结果徒然把企业文化高高挂起,沦为“望之弥高,行之弥远”的摆设,潜规则的“狗肉”反倒畅销无阻。这几个条件包括:

提供切实的工具 对于任何人,在工具和方法帮助下的理解都比茫然被动地执行更具内生的动力,更容易产生效率,更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尤其对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新的目标及价值观与固有的心理模式和惰性相抵触,合适的工具可以减少学习的成本,尤其是心理上的抵触。因此,在转型过程加强培训投入的力度和引进先进技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重整合理的流程 根据转型的要求而设计的新流程在重塑员工行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流程作为技术中性的规范,既体现了新形势下转型的强制要求,而且有助于避免或减轻人际的摩擦。克服人们在以往作业中形成的习惯向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怎样结合流程和工具很重要。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见的偏差是急于购置硬的新设备、引进新技术,而疏于改换过时的流程,无效或低效的教训不少,很值得深刻检讨。

推行考评的机制 绝大多数人是根据组织的考评而非组织的期望来工作,来做投入取舍的。考核不到位,员工长期的工作投入就不会到位,多半会导致敷衍搪塞。各类考评又以用人机制最为核心。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重用和提拔、什么行为得到奖赏的讯号最为强烈,对此员工的眼睛最为雪亮。假如企业的领导者反复强调一种企业价值,但在任职和升迁上采用的是另外一套准则,而自己所亲近的人士的行为也同所宣扬的企业价值全不靠谱甚至背道而驰的话,那么,他期待员工认同其所标榜的企业文化就无异缘木求鱼。员工在这方面的洞察力绝对难以蒙蔽。

如同一种价值的认同、一项政策的落实,需要经常反复地讲一样,流程和考

评机制也要反复实施、不断完善,才能够形成良性的正反馈,凝聚人心,增加士气,强化企业的文化价值。任正非谈管理,他不但反反复复地强调文化塑造和价值观建设的意义,也一再提到技术引进、员工培训、流程改造和人事制度的重要性,这表明他能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了真知灼见。

最后,我想简短地探讨一下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源头。显而易见,任正非的精神导师是毛泽东。从理念到概念,乃至行文风格和词句表述,毛泽东的直接影响无处不在。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家正在自觉或下意识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方法、风格,任正非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怎样与时俱进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精神来为改革和转型效力,应该成为我国有特色的管理学尤其是群体管理的一大课题。任正非的案例以及东升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开端,希望不断有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整理,加以融会和引申。

 

第二篇:华为任正非

华为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附柳传志读后感)

2015-8-3 14:53:26 作者:任正非

谈及华为任正非、联想柳传志这些科技公司的大佬,总会让人油然而生一股尊敬感,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前辈和先驱,如今他们已经站在这个行业的顶端,居高临下的地位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是不要忘了,他们在摸索前行中经历的苦难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华为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来感受下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辛酸苦楚。文是老文,却依旧值得细细品味。另附联想柳传志的读后感,同样值得一读。

【一】

上世纪末最后一天,我总算良心发现,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

买好机票后,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知道一打电话她一下午都会忙碌,不管多晚到达,都会给我做一些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直到飞机起飞,我才告诉她,让她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车来接,我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

前几年我每年也去看看妈妈,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家取行李,与父母匆匆告别。妈妈盼星星、盼月亮,盼唠唠家常,却一次又一次地落空。

【二】

一个普通的早上,妈妈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

成重伤。我身在伊朗,飞机要多次中转才能回来,在巴林转机要待

6.5个小时,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飞机延误两个小时,到曼谷时又晚了10分钟,没有及时赶上回昆明的飞机,直到深夜才赶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妈妈不行了,她的头部全部给撞坏了,当时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药物和机器维持,之所以在电话上不告诉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见妈妈一声不响地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劳、烦心,好像她一生也没有这么休息过。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她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的心脏又不好”……

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妈妈溘然去世。

【三】

19xx年,我父亲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父亲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

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父亲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些还是中央院校的校级领导,而父亲还是那么位卑言微。

【四】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

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就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衬衣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2-3人合用一条被盖,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

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我们家当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高三快高考时,我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

高考前三个月,妈妈经常在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

我当年穿走父亲的皮鞋,没念及父亲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爸爸,妈妈,千声万声呼唤你们,千声万声唤不回。

逝者已经逝去,活着的还要前行。

柳传志致敬任正非:很少见面却是知音

20xx年01月27日13:22 新浪财经

文/联想控股董事长 柳传志

经过饥饿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从父母弟妹的嘴里面抠出的玉米饼。任正非想念着母亲,我何尝不想念自己的母亲、不想起在那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对我的慈爱。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想过得富有光鲜就要知道为啥穷想过得富有光鲜就要知道为啥穷

在手机上读着一篇任正非写的怀念他的父母亲的文章,而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20xx年9月,我接到了一个邀请函。 那天我是真的有事,但出于对老任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我尽力挤开了别的事情,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赶到了会场。

老任的面子确实大,那天是贵州都匀一中的“校训研讨会”,真请来了不少领导和知名的企业家。他看见我来了显得非常高兴。我也高兴,那是因为在企业工作者里面,我们都是属于少有的“老家伙”序列里的人,相互都比较了解,然而又极少见面,所以紧紧的握手不愿松开。

原来都匀一中就是任正非的母校,他的父亲在此曾任过三年校

长,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现任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老任的父亲任摩逊先生事迹的时候,我注意盯着任正非,我想这样的内容他应该听过无数遍了,他却依然听得那么专注,那么动情!

此刻我正在读他写的怀念他的父母的文章,我认真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和他是同年生人,我们的出生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上一辈在政治上受到的磨难和考验几乎是相同的。 任正非谈到他的父亲在这考验的重压之下,依旧勤勤恳恳拼力地工作,为他自己后来在华为拼命地工作做出了表率,而父辈的榜样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父亲也是我的榜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能够像以前教导我的那样,用行动做出表率-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词藻,然而在特殊的考验面前,这个词就超过了千钧的分量。

19xx年文化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年头,我亲眼看到我的父亲在威逼面前不肯诬陷当年的战友,被开除党籍。当时的气氛紧张惊恐。这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而我的父亲以身教的方式告诉了我如何做人,什么叫正直!

联想发展到今天的三十年中,经过的风险无其数,尤其在早期还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我自诩是个敢担当的人,而在联想结出胜利果实时,我也以为自己是个舍得让利的人,这对联想能发展到今天也许有一定的影响。和任正非一样,我们能以身作则地把企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父辈给我们打 下了如何做人的基

础。

当我读到任正非的母亲是因为意外车祸辞世的,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我能想象对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撕心裂肺!

任正非讲到他在高三那年(也应该是我高三的那年吧,就是最困难的19xx年),母亲经常早上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他说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的功劳巨大,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的朋友是读不出玉米饼的感觉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饥饿。61年,我是北京25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我们中学生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所以享受着最高待遇,一个月32斤粮,半斤油,半斤肉。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半斤油吗?

那是在一锅熬白菜煮熟的时候,油瓶口顺着筷子点入几滴油,使锅里漂着油花,一个月下来,这半斤油就用完了。知道什么叫饿吗?那就是耗干净你身上的脂肪,然后再耗你的肌肉。有一天夜里,我饿的实在受不了,想起抽屉里有一盒中药是羚翘解毒丸,我就吃了两颗,几小时后药性发作,抽筋断肠,头痛欲裂。

经过饥饿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从父母弟妹的嘴里面抠出的玉米饼。任正非想念着母亲,我何尝不想念自己的母亲、不想起在那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对我的慈爱。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和老任一样也是老大,我会永远记住父母的恩德慈爱。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我们会永远相亲相爱。

我在想,读了老任的文章,是什么让我会拿起笔说了上边这段话,

我想说给谁听呢?

说给老任?让他知道我是他的知音?说给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好像是,但也不是。我明白,我最想说给那些年青、年少的,甚至是儿童,让他们长大了听。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碎嘴唠叨的老头。而说这些话,我估计孩子们是不爱听的。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叫“归来”的电影,写的是我亲眼看见过的年代,亲眼看见过的事情,电影演毕,潸然泪下。

问过几个年青人是否看过这部片子,都说没有。有一个对我说:人总是要向前看么,老说那些老话,凄凄惨惨有什么意思?!他们爱看光鲜亮丽、富有、任性的电影,那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不爱看“归来”,不爱听我碎嘴唠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对他们说,到底为了什么?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在不久以前还很苦,很凄惨,很窝囊。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你就要懂得历史,你就要从中学到教训,我们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见过那段历史的尾巴的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不管你是哪国国籍,但你和你的子孙血管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谈不上是高尚的人,更谈不上是纯粹的人。但我努力在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做一个懂廉耻、要自强的人。我希望几十年以后,今

天年青、年少的人们能凭追求、凭团结、凭实力让中国富强,让自己过上光鲜亮丽富有的生活。

向老任致敬,已知道你过些天要来看我,我很期待。管人家爱听不爱听,咱老哥俩聊聊过把瘾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