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人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隐身人》,我沉溺于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中,痴迷于作者各种精彩的文字里,更是感慨作家独具匠心的写作方法和和语言表达。一连几天我都手不释书,一口气翻看了五六遍呢!

这本书刻画出一位为了科学不顾一切的科学家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当读到他整天整夜忙于科学研究时,我十分感动。联想到我自己,总是不能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一件事,因为连续坚持不懈地认真做一件事,是很难很需要恒心的!现在的人们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还能像他一样,坚持丝毫不怠慢呢?

我怀着敬佩之心,继续读着这篇佳作,读着读着,我突然感觉到很气愤,因为书中的这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居然因为钱不够把自已的父母烧死了!尽管他的出发点是为做科学实验筹集资金,但是再怎样也不能杀死自已的父母啊!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和培养了他,怎么能恩将仇报呢?

我满怀愤愤不平之心,继续往下读,“科学家给猫咪喝下一种药水??”天啦!他竟然用猫当道具来测试药水!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怎能把它们当做试验道具?“猫咪立即隐身了,从头再慢慢到尾巴??”咦?真神奇!猫咪居然隐身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我就这样看完了全书,读完后,我心中萌发出了一些想法。

一、“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都要善待自已的父母,书中的科学家为了筹集更多的钱去做实验而杀死了自已的父母,这一点值得我们痛心和愤怒。

二、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如果人们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坚持不懈,那肯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正如书中所写“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终于成功隐身了。”做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科学家的这个优点,把这个优点用在学习上,再难的题目也将战无不胜了。

三、应该遵纪守法,无论为了什么目的都不能犯法,隐身人自从隐了身以后,多次犯法,不仅打伤警察,还妄想统治世界??最终被愤怒的人们打死,获得了应有的报应。

总之,《隐身人》是一本充满哲理的书,一部洋洋洒洒的佳作,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也许你会从中悟出比我更多的道理!

.cn/800zi/201210/2543115.html

日记大全 .cn/ 周记大全/ 读后感.cn/

 

第二篇:宽容 读后感

《宽容》 读后感

宽容是个十分宽泛的题目。信马由缰当然很惬意。但一旦我们偏离常道,天知道我们会落脚何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如下文字:“宽容:允许别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耐心、不带任何偏见地容忍那些有别于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行为的人。”不少关于各种奇迹的书。但有一种奇迹却漏掉了:人类得以幸存的奇迹。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不可能单凭个人的力量完成这一切。为了成功,他不得不将自己的个性隐埋于部落复合特性之中。原始社会被一个信念所统领,那就是超越一切的求生渴望。求生十分艰难。个人无关紧要,部族重于一切。生活的世界里,过去、现在和将来混乱地交织在一起。那些死去的首领都成了神,死去的邻居变成了精灵:他们仍是氏族的“隐身”成员,跟随着每一个人,不管他去哪儿。那些魂灵和他吃住在一起,为他守门放哨。他考虑的是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呢,还是去赢得他们的友谊。稍有不慎,他就会马上遭到惩罚。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在任何时候讨所有魂灵欢心,他就一直担心诸神的报复总有一天会降临到头上。

如果我在这里说,野蛮人是人类中最不宽容的,那我并无意于侮辱他们。因为我立即要加上一条,在他生存的那种条件下,他必须不宽容才行。假如他允许别人干涉他的一千零一条戒律——部落的持久安全、人们的内心平静,都有赖于这些戒律——那么,部落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那才是最大的罪过。

关于《宽容》的读后感

房龙在19xx年写的《宽容》虽然被现代人称为是通俗类知识性读物,但为了看懂这本书有必要很深刻地掌握欧洲宗教史——尤其是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其实这本书对于决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并不应该算“通俗”,因为欧洲人那种与东方人迥然不同的宗教观念与深邃的宗教历史是很难让亚洲——起码是东亚人理解的.就“不宽容”这个词来说,房龙在书里也写道:“?不宽容?这个词其实在二十年前就等同于?宗教不宽容?。”这与现在人们——至少是中国人所理解的“不宽容”有很大区别。因为在几百年前,“宗教不宽容”是欧洲的瘟疫——一个被人们认为是“本该如此”的瘟疫。在罗马教廷(或别的什么教廷)的控制下,欧洲大陆不容异端,任何人都应该信仰一个宗教,崇拜一个上帝,没什么肯商量的,因为“本该如此”——他们深信,从不怀疑这种思想的正确性。宗教裁判所每天都要对各种各样发表“异端邪说”的“异教徒”(“巫师”、“危险人物”,或别的什么,他们之中包括培根、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等)做出神圣的裁决。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诸如“某某为了宗教宽容而反对教会和职业教士的暴政”这样的故事,这些人认为谁都有权利自己解释圣经,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很显然,房龙在书里阐释的宽容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并不仅仅是东方传统意义上的宽容,它的内涵是“允许别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耐心,不带任何偏见地容忍那些有别于自己或普遍接受的观点、行为的人。”这也正是整部书的主旨:引导读者去做一个宽容的人。房龙写道:“宽容始终奢侈品,只有智利发达的人才会购买它。”历史上由于

不宽容与偏执造成的悲剧很多,就比如宗教迫害,就比如“焚书坑儒”,因为不可否认的事,知识就是力量,无知也是一种力量,暴政永远都是出于无知。当一群无知的人成为掌权者,甚至“人民大众”的时候,造成的破坏是很大的。所以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宽容,因为起码你有了这种素质以后,你就不会在打扰别人生活的同时,还以为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简单的说,宽容让人有自知之明。房龙在最后预言:“有朝一日,宽容会大行其道。那时,不宽容就会像屠杀战俘,、烧死寡妇、盲目崇拜书本一样,成为一个神话。”的确,这“大概学要一万年,大概需要十万年”,但这一天会随着人类智力的提升迟早到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宗教范畴,而“宽容”这个词应该让每个人永远牢记于心中。

闲时读《宽容》序言时,自己还有些不大懂,为什么要以一个故事来作为序言呢?当粗略读完全书后,自己就有所了解了。全书开头的故事就是全书所出现那些拓荒者的缩影。一个敢于开拓的人,就因为违反了旧的体系,不得不被处死。然而当旧的的体系不足以是人们生存时,人们还是卖出了那一步,正因为有被处死者的足迹,人们才能不必再次寻找前方的路途,轻易地生存下来。此时的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过错,他们杀害了救他们的人。结果想寻找他的遗体时,他已不再。

历史上就是在重复着这样的事情,但先驱者不被人们所接受时,他就会被人们所抛弃,会受到迫害,但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思想,当某一天,人类认识到其思想的重要性时,斯人已逝。人们只能自责,后悔。

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缺少宽容,这也许就是作者此本书名字的缘由。作者呼吁的也即是这。当能做到这种宽容,试想还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

人们也许会有所触动,想充当悲哀的先知角色,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会这样做呢?作者也说了:只要专制依然是我们自我保护法则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就是犯罪。

或许真的如此,要想真正的宽容,必然要抛弃个人心中那种“专制”,而那就是个时间问题了。当专制成为了传说,也许宽容也就到来了。当探究这种专制时,其源于自身的趋利避害性,新的东西总是会让人们觉得恐惧,而只有真正战胜这种恐惧时,人类才能真正做到了宽容。

宽容读后感

房龙发现了很多问题。他告诉我们宽容是奢侈的。不宽容是由于恐惧,记得有个南亚的持不同政见者说起对看守她的人的看法,她觉得他们可怜,却不恨他们。恨他们是因为恐惧。(让我想起韩东在我和你里面表达的:爱是因为弱小。)所以不宽容是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首先需要博爱—谈何容易,于是宽容变得奢侈。 在宗教改革那一章里,房龙首先对宗教改革发动者的动机提出了怀疑,人们总在一大堆理由之中寻找最堂而皇之者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而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当这样的情况成为风气时,大家开始在公共场合谦虚地为自己吹嘘,人人心知肚明却秘而不宣却路人皆

知。

一场改革、一场运动的发起者,往往并不能对这场运动的方向负责,不是不想,是无能为力。当运动变得声势浩大,加入运动的人纷繁芜杂时,就如潮水席卷,发起者要保持浮在水面上谈何容易。这是因为,即使首当其冲者动机单纯,但要抗拒已有的势力,不得不牺牲目标的单纯性,而许诺让更多的加入者得到利益,以壮大力量。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方向却越来越不可控。

所以,尽管那些拿头颅性命去捍卫自己思想的激进者需要硕大无朋的勇气,他们的事迹也往往令人感动,发人奋起,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悲剧的英雄。他们不能预料他们所投身的事业的进展。有时候(或许是往往?)激进与牺牲并不能带来对问题实质性的解决。大家闹两下,愤慨几声,无情的时间会来磨灭所有的激情。而另外一些时候,世界上本来只有一个暴君,激进派却带来了两个。

当新教徒成功对抗暴虐的教皇,逃离出禁锢他们自由的堡垒,他们建立了另一个,开始以被对待的手段来对待另外的异教徒。。。。如此而已。房龙评价宗教改革的最积极的话是,每建筑一个堡垒,就会有异见者从门里从窗口逃离……去建起符合他们自己思想的监牢,如此多次……至少禁锢的堡垒不止一个:它重建了人的尊严。

《宽容》,它继续用世俗的、希腊式的眼光关注审视这一统治西方人头脑和灵魂超过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现在通行的话讲,房龙是个很在行、很彻底的后现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坛,却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说过去的一切标签都是错误的书写,但拒绝给出正确的标签。但房龙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承认历史,承认发展,这主面又类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实践理性。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国大行其道,除了适逢思想匮乏的国人要精神进补的时机之外,这样朴素的、自然的、充满实践唯物论精神的文风,也让中国人倍感亲切,易于接纳。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

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