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岳飞是南宋人还是北宋人?”??我无言以对,静默了一会儿说:“你认为呢?”“嗯??好像是南宋吧!”他不很确定的回答。“那柳永、苏轼、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属于南宋还是北宋呢?”我继续问。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南宋和北宋界限分不大清楚。苏轼和辛弃疾是南宋的吧!”我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让他回去把《唐诗宋词》选读文本的三、四单元——北宋和南宋词作——回去好好再看一下。

出现这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在文学常识退出高考的舞台后,对这方面的教学便逐渐淡化,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漠视,从而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而存在问题的不止是这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定义的定义不一而足,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十一个方面的含义,在此不一一赘举。由此我得到启发,并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人文素养的两方面内容:对文化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人文素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提升。这里说的阅读不是带有功利性质的为考试而进行的那种阅读,而是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增加修养为目的的陶冶性阅读。阅读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提高修养、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

一、文化积累

文化的积累必须以阅读为途径。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他了解的文学常识就越多,他的知识储备就越丰富,人文素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这方面的阅读必须有教师的推荐与指导。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为例,我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三方面书籍:

1、浅显易懂的一些古典文化书籍。如:《诗经》——经典的反映先秦文化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国风》书写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论语》——影响中国几千年儒家经典,蕴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世

说新语》——学生了解魏晋人物的最好的读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词之中的精华;《古文观止》——古代散文之中的经典篇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2、古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全面了解苏轼的最好的媒介;梁衡的历史文化散文,《读韩愈》《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等;余秋雨的散文,如《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等;??

3、中国历史类书籍。我想学生推荐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希望他们于历史课本以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祖国。

对这三类文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阅读。通过一段时期的阅读,效果首先在写作中体现了出来。学生的作文中有了更多的人文典故,见解也较以前更为精辟。

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学生而言,最基本的应该是对人性、心灵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也应得益于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的阅读。

中国近代及现当代文学中,向学生推荐鲁迅、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杨绛的《我们仨》等等。这些作品或抨击丑恶,或展现真我,或歌颂真情,风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外国文学也应有所了解。我从中选取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可读性的作品向学生推荐,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安徒生的童话,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宽容、关爱、豁达的心态,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潜移默化,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赫尔岑曾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通过阅读前人智慧结晶,可以拓宽视野,解开疑惑,开启智慧,提升境界。书中所展现出来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也足以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同时也获得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提升。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师,其人文素养大都极为高深。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著作等身,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化典籍分不开。

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教师的推荐指导,遵循学生自主乐读的原则,在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阅读中,就不难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篇: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