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2--读《热爱生命》有感

读《热爱生命》有感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的就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大自然气息,勇敢和冒险的浪漫精神,还有人“要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深深地吸引着我,使人读来激动不已: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狠心的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甚至到了最后,他只能用爬的才能勉强前进。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几经昏倒的时候,他的危险来临了!!他遇到了一匹同样饥饿不堪的病狼!这匹病狼紧紧的跟随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生死争夺战开始了!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尽管病饿交加,筋疲力尽,仍然在徒手搏斗中用尽所有力气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通过冰天雪地的荒野挣扎着来到海边,终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

这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

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不就是生命么!生命有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一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却又如此强大,强大得令人惊叹。这种力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荒野、野兽,还是饥饿、疾病的折磨,都会支撑着你勇敢地战胜它。而在背后支撑生命、提供能量就是坚定的信念啊。只要你心中还有生存的信念,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再窘困的处境也能绝处逢生。

人,一撇,一那。一撇代表的是生命,是肉体。而一那则代表着心灵。只有拥有伟大心灵,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篇:热爱生命读后感

热爱生命读后感

11景观 梁嘉惠 2011052718

读完这篇《热爱生命》,感受挺多的。

首先这篇文章是讲一个淘金者在被同伴比尔抛弃后,陷入困难的境地。在忍受着脚伤的疼痛还有饥饿,他努力艰难前进,途中还迷路了,还有与病狼的竞技。最后,他胜利了,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他身上的东西屈指可数。身体万分疲惫,更惨的是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沉甸甸的包袱,装载着他身上最贵重的东西——黄金,然而此时对于他也没有什么益处,甚至是足以致命的东西,因为这是个非常大的累赘;猎枪,这是他防身的工具,却找不出一颗子弹;还有他很丰富的幻想力,他曾想象比尔会在前方等着他并与他一起生活的情景。他也曾设想爽爽地吃上一顿鹿肉,却只是空想无法实现。残酷的事实使他更加感到饥饿。丰富的幻想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苍白;那67根火柴是他唯一可以感爱到的实在的依靠,它温暖了他那那颗无助的心,并给他前行的勇气,所以他视如珍宝般地小心包裹这些火柴。文中写道:“他打开包袱,第一件事就是数数他的火柴。一共六十六根。为了弄清楚,他数了三遍。他把它们分成几份,用油纸包起来,一份放在他的空烟草袋里,一份放在他的破帽子的帽圈里,最后一份放在贴胸的衬衫里面。做完以后,他忽然感到一阵恐慌,于是把 它们完全拿出来打开,重新数过。仍然是六十六根。”这看起来有点傻的举动也许很可笑,可是火,对于处在那样未知的、恐怖的自然界里的他来说,是那么重要的工具和能源。他珍惜火柴,其实就是他珍惜他的生命。

再者,威胁他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有很多。第一是孤独,孤独意味着无助。他无助地行走在危机重重的荒芜野外中,一次又一次孤独企图吞噬他单薄的心灵。第二是饥饿,饥饿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只能靠桨果之类充饥度日,而这些东西又是少之又少的,而且,也没什么营养,他只能在饥饿的生死线上挣扎着,以致尽管在获救后,他疯狂地囤积食物的行为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初的饥饿是怎样胁迫着他的生命和折磨着他的心灵。最后是狼群的威胁;狼群在他周围频频出现,他也曾目睹狼群捕食时那撕咬的血腥。这个无疑增加了他的恐惧感,相反的,也增大了他的求生欲望。当他面对同伴的尸骨时,那种感觉就更深切了,因为那昭示了他的命运。他与那头病狼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他们为生存权利而战,谁倒下来就意味着对方的胜利。环境逼迫他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

在这样的绝境中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求生的过程中,我们也抽丝剥茧地看到了生命的原意。不是对财富和名利的痴迷,不是对飞黄腾达,一举成名的向往,仅仅是为了活着。是的,就是为了活着,虽然听起来是那么简单,但它却是一直支撑着他,不倒下,对生命强烈的渴求,使他的咆哮甚至可以吓退一只熊并在最后咬死了病狼。突然间想到我们常常也会为平庸中的一点升迁或占有而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也会为贫穷时的一点不公或失去而气急败坏,但看完热爱生命,这些还值得那么重视吗?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欲望只会让人更加分不清方向,更加迷茫。对一些得失、荣辱,我们之所以有的时候无法看得开,是因为我们把它们看得太重,于是它们成了我们眼中的一切。我们总会因为“为什么别人有而我没有”郁闷不服气过,为“为什么该我有而我没有”气愤过,但我们又何妨把它们统统放入生命的本意这个前提下,把它们和活着的幸福比较,把它们和人生的漫漫旅途比较?可能这会让我们更心安理得一些吧。

当然,我更钦佩的是主人公即使在这样饥饿难耐的情况依然能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他没有为了活下去而去啃食同伴的尸骨来充饥。在他的生命受到如此严重威胁的时候,当饥饿在不断啃食他的生命的时候,他能有这样的举动实在令我佩服,我想假如他在这时去吮了同伴的骨头,那么这个故事便不会如此深刻地打动人心,甚至有些让人厌恶。正是因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所表现出的人性而不是兽性,让我感动于生命的伟大。

不过,当我面对小说中那个抛弃了同伴的比尔时,我又无法认定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认定人性在他身上展现的就是恶的一面。因为如果我是比尔,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会怎么做?是不是一样会弃同伴于不顾,因为我也是想活下去,而受伤的同伴在那时是否就成为了我的累赘?一样是为了求生,一样是对生命的渴望,我还能这么能大义凛然地谴责比尔的行为吗?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我又想到,如果是在中国的小说、电视剧、电影里,可能我们更多地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同伴在面对生死威胁时,那个受伤的总会含着眼泪,带着些许决然说:“你走吧,别管我了。”而另一个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大吼道:“我绝不会丢下你,背也要把你背出去,我们一定可以出去的”或者“要死也要死在一块儿”之类的豪言壮语,最后的结局又大多是皆大欢喜,两个人一起化险为夷。但是,有一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谁又能知道最后的结局呢?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是为了一日三餐,有的人是为了拯救全人类,我觉得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个法律上的平等,就并没有考虑道德上的因素。不能因为一个人怕死,就判他有罪,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给你以感动,就否定他求生的权利。最起码,善与恶的界限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分。

而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潜质,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展示出它美好灿烂而不是丑陋邪恶的一面,我觉得是我们的教育和德育应该认真思考的。尤其是我们平日的教育环境往往是和平安定的,它掩盖了一些潜在的危机,使我们看不出一些深层的本质;而真正展现出这些本质的时候,往往是一些危急关头,这些时候,既是对教育最好的检验,却又是教育最无力的时候。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关头是会获得理想的回报,还是无情的打击,关键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再来,整篇文章虽然没有明说的是对生活的渴望,但主人公他的行动证明了一切。在生存信念的驱动下,他无所不能。即使过着不是人过的日子,他仍坚持着;取舍就有了原则,再耀眼的黄金的光辉此时也显得暗淡了;无惧路途的艰险和敌手的凶猛。

思考有很多,却总是理不清头绪,无法清晰记录,是遗憾。也许是我自己的感悟并不是很敏感了,我只是感觉,一个脱离了某些东西的人才真正懂得这世界我们存在的必要,才会显示出那难得的坚强和勇敢。在生活面前,我们估计的过于“充分”,往往丧失了自己宝贵的勇气和尊严,我们很少经历那样的生命的危机,也很少会明白,在怎样的时候才能真正超脱起来。

我看这篇文章并不是一定要在生命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能够有所作用的文章,在我们的每一的人生的片断,他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回遗失的本性。生活还是太软弱,而人永远是最强大的,一袋金子是什么呢?在人面前,他根本毫无作用,我们现在太在乎一个本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我们整个社会都在为自己的身外之物竭尽全力,我们是在书写一部《变形记》么?

人生是神秘的,人生也并非由我们赋予,也并非由我们掌握,我们能做到的,并不是让他闪耀着光辉、披挂着镀金,而唯一应该做好的,是让他真正显示出生命的样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