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编)读后感

读《结构概念和体系》有感

(林同炎编)

班级:土建01班,姓名:张亚琼 学号:222010322220029

本书阐述了结构设计方案中的基本力学概念,特别介绍了用整体概念来规划设计结构总体方案的方法;介绍了结构总体系和各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以及简化近似的分析计算方法。

本书内容简单明了,思路清晰 感觉受益颇深;重读,发现深受启发。

本书通过丰富的例题及工程实例,在阐明结构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揭示了该课程的趣味性,旨在激发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且通过结构力学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本书覆盖了结构力学基本部分(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影响线)的内容,也涉及结构力学的专题部分(动力分析、稳定、极限荷载)的部分内容,既可作为基础结构力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 “定性结构力学”或“概念结构力学”的教学参考书。本书凝结了作者多年从事结构力学教学及研究的经验和心得,也吸取了结构力学教学工作者的部分成果。全书内容精炼,分析透彻,语言生动,是一本具有鲜明特色的结构力学教材。 通过对本书的作者林同炎的了解,我明白了:概念清晰、便于计算的荷载平衡法,成为继弹性应力法和极限强度法之后的第三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比如,对书本施加压力后,可以将书本拿起;

使没有抗拉能力的书本也能像;梁一样工作;预应力能充分利用抗压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预应力使受拉转化成压力减小的过程。 通过读本书,我知道了:美洲银行大厦的筒结构,有很多优势:

一、独立剪力墙,竖向的两片墙平面外受弯,抗弯能力可以忽略不计;二、连成筒体后,竖向的两片墙承受拉压力,因为臂力很大,所以效果明显;三、密柱深梁框架的受力形态类似于剪力墙,所以刚度比普通框架大很多。 通过读本书,我明白了:旧金山莫斯康尼会议中心地下展厅,大跨重载:90m跨,横载每平方米34kN,普通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方案难以胜任,用预应力混凝土拉杆拱体系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横向为主受力方向,采用预应力拉压拱,纵向用次梁构成体系。拱的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抗压材料将横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转化成压力,但拱有个劣势就是拱角处的水平推力需要平衡。采用拉杆拱体系,并且在拱下的钢索中施加了预应力,产生100mm的反拱,以抵消外荷载引起的变形。预应力使拱的下表面预先受压,从而抵抗外荷载引起的拉压力。所以它地震时就成为了避难所。 通过读本书,我知道了:桥梁工程,要创新、要美观、要经济。像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主跨420m,目前世界上同类型中最大的公轨两用桥,首座采用结构材料组合、结构体系组合和结构荷载组合的桥梁,大节段整体吊装技术,最大节段360吨,居世界首位。重庆很多著名的桥梁,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重庆两江桥、重庆家悦嘉陵江大桥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桥梁。

通过读本书,我了解了:道路交通,要可持续,要智能化,要一体化。像重庆很多道路:重庆新牌坊立交解决了五路交叉节点上网冲突和交织问题,主线桥采用先进的移动横架施工方式,率先使用橡胶沥青混凝土,增加路面使用寿命。重庆还有很多著名的立交,如:重庆鸳鸯立交、重庆金渝大道、重庆金海大道、重庆大学城片区路网、重庆渝中区智能交通系统、重庆EBD核心区道路交通优化等等,顺利解决了重庆的交通问题。 通过读本书,我知道了:轨道交通,要便捷,要安全,要科技。台湾高速铁路、重庆的轨道交通项目、重庆南坪综合交通枢纽:地下车道、地下轨道、和地下建筑空间层层叠加构成;综合地面、地下的车行交通、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大型步道系统等等就是最好的见证。

本书提供了深厚而又具独特见解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构思新颖,叙述深入浅出。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建筑空间形式和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在设计创造性地相互配合,提高设计方案的快速比较和选择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总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多读,用心去读,会有很大收获的。

 

第二篇:林同炎

结构大师-林同炎

他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同时代最伟大结构工程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从旧金山的玛斯孔尼会议中心到台湾的关渡大桥,从委内瑞拉卡斯的全国赛马场屋顶到总面积2万2000平尺的世界最大莫斯科地下展览厅,林同炎的杰作为世界增添了无尽的丰富色彩。

林同炎

19xx年11月,林同炎出生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原名林同棪,后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炎黄子孙”的建议,将“棪”改为“炎”。他的祖籍是福州福清的东瀚乡云庄北窗,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第一名。十四岁时就考进当时的最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在唐大学习期间,他每试必冠,是时任校长茅以升和孙宝琦教授的得意门生。

19xx年他十八岁时大学毕业,同年,林同炎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当时的美国建筑界。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考察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尤其对各国的桥梁十分感兴趣,一一拍照后留存,为日后研究积累了资料。

19xx年他二十岁时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硕士学位。

19xx年到19xx年,林同炎曾担任中国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工程师以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

19xx年至19xx年林同炎担任柏克莱加大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也曾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他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即是在柏克莱校园创立的,林同炎于19xx年创办林同炎工程事务所。19xx年代末期改名为林同炎国际公司,并于19xx年创办林同炎中国公司。

19xx年他从加州州立大学柏克利分校退休时获得该校的最高奖状—“柏克利奖”和“终身荣誉教授”称号。其后,加州州立大学柏克利分校特地建立“林同炎纪念堂”作为永久性纪念。19xx年获得学校每年一位的加州大学杰出校友奖。

林同炎先生著书丰硕。他所著工程书籍共有三本问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特别是19xx年他完

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被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全世界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林同炎先生一生获奖数百,每一项世界大奖都具有开创性。19xx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19xx年,他获得每4年一届的国际预应力协会(FIP)“弗雷西涅奖”,开创了美国工程师、亚裔工程师获得此奖项的先河。19xx年他荣获了由美国总统里根(Reagan)在白宫内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19xx年,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ACEC)授予他“杰出成就奖”,并对他赋予最高的评价:“林同炎是工程界的先驱。他高瞻远瞩,他所设计的工程具有的创造性和优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类都能受益的国际性遗产,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该奖自19xx年起,规定每年只发给一个人,获奖者包括美国前任的两位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及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19xx年,他获得法国建设协会(AFGC)“艾伯特·卡克特奖”,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欧洲以外的工程师获得此奖项。19xx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20xx年,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设立首届“杰出工程与领袖(OPAL)奖的四个杰出奖项中,他又是第一名“设计类”奖的得主。

林同炎先生的工程设计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大胆和创意,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他所建议的跨洲大桥有连接亚、美于白令海峡,以及贯通欧、非于直布罗陀海峡(由此方案写的文章得到了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会的第一名奖),19xx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19xx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18层、61m高、四筒相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美洲银行大厦。如今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抗风抗震设计的典范,因为它非常好地兼顾了地震和风对结构作用时的相互影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林同炎先生亲自接手的最后一项重大工程是为中国设计的南宁大桥,这个“不对称拱形桥”设计是迄今惟一的同类设计。正是基于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近乎完美理解,林同炎先生改变了建造领域的历史——使得高耸、优美的大跨结构能够从容面对荷载、地震、飓风的光顾。

林同炎先生以桥为纽带,对世界充满博大的关爱。他曾经告诉Mark Ketchum,他对桥的钟爱源于他希望能够聚合人类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家园,而桥是最佳象征物。冷战中期,他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横跨白令海峡大桥方案,这座大桥试图将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相连接。他借19xx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领奖的机会,将十六页的设计方案提交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林同炎先生称之为“国际和平之桥”,他说:“这座桥将会告诉世界人民,人类的能力和技术可以被更好地

投入到建设而不是毁灭我们的家园和财富上去。” 里根为此称赞林同炎先生说:“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林同炎先生一生热爱世界和平,追求人类幸福,也深深地热爱他的祖国,尤为骄傲的是,他在80年代中期就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提出了建造连接上海和浦东的大桥和开发浦东的方案,并在19xx年获得了邓小平的首肯。现在,已有10座连接上海和浦东的桥梁和隧道,并有6条正在规划。今天上海浦东的繁荣也有着这位杰出华人科学家不可或缺的贡献。

林同炎先生曾对美联社的记者说:“花无数的钱制造威力无比的炸弹和其它武器,不到十年它们就落后了,你不得不抛弃甚至销毁它们。我们建造大桥吧,因为她是永恒的!” 20世纪冷战中期,长期秉持世界和平理念的林同炎设计的从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亚的白令海峡大桥??“世界和平桥”,表达他对改善美苏关系的强烈愿望。对于林同炎来说,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块有形土地的实体,也是连接两个文化和政治的象征。

林同炎生前得奖无数,最高奖项是美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19xx年由里根总统亲自颁发,林同炎趁颁奖机会,向里根总统呈上16页的白令海峡“世界和平桥”设计方案,劝他打消战争念头,成为当时轰动国际的新闻。

以具有远见卓识著称的林同炎是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第一人,早在19xx年,林同炎就亲自向时任上海政府顾问的汪道涵建议开发浦东,如今浦东已成为靓丽的东方明珠,林同炎功不可没。上海一份杂志以“我们不会忘记您”报道林同炎对开发浦东的贡献。 林同炎去世前,以91岁高龄每周一次自行驾车去旧金山办公,他的最后一个设计计划书是为南京设计的南京大桥,这个“不对称拱形桥”设计是迄今唯一的同类设计。 林同炎教授于19xx年创辨林同炎工程事务所,后扩大为林同炎国际顾问公司(T.Y. LIN INTERNATIONAL),分设公司及辨事处于南北美与亚洲各国,工程技术人员共达五百以上.19xx年他脱离各海外公司,成立林同炎中国公司(LIN TUNG-YEN CHINA INC.),专门从事中国大陆的建设项目,包括工程的咨询、计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林同炎教授曾任美国中央政府,加州省府及各大公司的工程顾问,他所计划和设计的公路、铁路以及高楼大厦,各式桥梁,遍及中国、亚洲及南、北美洲,不胜其数。 他的两项杰出的建议,一是用80公里长的桥梁跨渡柏林海峡,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以联合两半球;另一项是联接欧非两洲的直布罗陀海峡大桥,均获世界之赞誉。

半个世纪以来,林同炎教授除了教学之外,他及他的公司还设计修建了一系列壮观、独特的伟大建筑,如:

世界上最大的双曲线抛物面壳顶结构的波多黎各体育馆;

新加坡40层工商联合大厦,首创使用后张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旧金山地下展览厅.地震时期成为许多市民的“避难所”;

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18层的美州银行大厦,在19xx年中美洲大地震中安然无恙,鹤立鸡群(马拉瓜市区万座以上高楼尽悉震毁);

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世界首创,开建桥业风气之先;

台北关渡桥与周围山景红绿相映,成精美异常景观。

由林同炎及他的公司设计修建的工程项目出现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的封面上已有十次之多,是其他任何工程单位所没有的。

闻名遐尔的曲面斜拉罗卡巧克桥,虽因故未建,但被公认为适合当地情况的最佳造型。《先进建筑》(Progressive Architecture)杂志在923件参赛建筑设计中,唯独选中此桥刊登封面并颁发首奖。

林同炎教授是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美籍华人,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获得中、美、及香港的四个名誉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的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状的贺词是这样评价他的:“林先生作为工程界的一位先驱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工程设计的创意与幽雅的造型,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使全人类都获益的国际遗产,并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