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周一的时候我问女朋友这周我推荐什么书呢?她说:推荐《追风筝的人》吧。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上课的时候,当我看到主人公阿米尔赶走仆人哈桑的时候,一时没忍住,眼泪和鼻涕开始流了。第二次看的时候以为不会再流泪了,可能是泪点太低,我还是没忍住。

这是一个关于阿富汗少年赎罪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总是感觉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一些隔阂,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地都不够好,所以父亲不喜欢他。阿米尔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却总是得到父亲的赞赏。这让阿米尔很是不解。但不管怎么样,哈桑仍然是他最好的玩伴,他也一直在努力地到父亲的认可。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身上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情,阿米尔少爷由于自己的懦弱,眼看着事情的发生却不敢出面制止。这件事很是让阿米尔内疚和痛苦,迫于无奈,他逼走了善良、忠诚的哈桑和哈桑的父亲。这件事影响了阿米尔的一生。不久,苏联攻打阿富汗,自己也随父亲逃到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接到了一个从阿富汗打来的电话,这让作者决心要返回阿富汗替自己的过错赎罪。到了阿富汗以后,阿米尔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那时的他才明白的小时候的一切,但是父亲和哈桑都已经死了。在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时候,小时的恶梦再度上演,大家都实现了儿时的诺言,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阿米尔将索拉博接到了美国,但是他始终得不到索拉博的信任。但是他决心要一直努力下去,让自己获得救赎。。。

本书从头至尾都充满了一种感伤和负罪感。但却没有使人感到压抑,反而一直在冲击读者的心灵。。。这本书使我想到了我自己做过的许多事情,有些让我感到内疚,有些让我感到自豪。。。主人公阿米尔敢于自我救赎的勇气也非常令人感动。正是因为本书拥有这种力量,才让它跨越了国界,成为了全世界口耳相传的好书。这的确是一本洗涤读者心灵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出生在阿富汗,后随父移居美国。作者最初写这个故事并非为了出版,而是为自己而写,故事内容和作者经历十分相似。但在妻子的鼓励下,作者决定试一试。。。小说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作者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xx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书的名字叫《追风筝的人》。风筝是象征性的。对于主人公阿米尔而言,风筝象征着他过去犯下的错误,他必须把它追回来,他心灵上才能得到安宁。。。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能是成功、幸福、健康。。。无论它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勇敢地去追。。。

 

第二篇:追风筝的人的心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09级575班肖唯18号

读<<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开篇概说了主人公阿米尔直至38岁才“长大成人”的原因——“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xx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的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12岁那年因背叛了他家的仆人兼玩伴哈桑而悔恨、自责成疾。那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胁迫他度过了没有阳光的少年和青年时期,直至他步入中年。阿米尔童年的创痛和感伤堪比风烛残年,他的成长令人揪心。

爱与背叛、背叛与救赎,与成长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如影随形。“寻爱→爱殇→背叛→救赎”,可简约勾勒出阿米尔长达26年的成长之旅。

寻爱。成长主人公阿米尔的母亲生他时难产而亡,缺乏母爱的他

渴望父爱。可是,父亲对阿米尔或者熟视无睹,抑或冷漠地要求他“走开,现在就走开”。但父亲的漠视丝毫不能抑制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可以说整个童年时代阿米尔都在苦苦追寻。未能满足的爱的欲求,让阿米尔的成长天平渐渐倾斜。

爱殇。爱,是阿米尔渴慕的灵丹妙药,也是他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最让阿米尔难以忍受的是,父亲居然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关爱有加,他的眼神里时不时流露出对哈桑的赞许,甚至为哈桑请名医缝补好了兔唇。“我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太不公平了,哈桑什么都没干,就得到爸爸的爱护,他不就是生了那个愚蠢的兔唇吗?”当然,阿米尔不得不承认哈桑比他聪明、坚强。“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恪守的友情箴言。尽管哈桑待阿米尔情同手足,忠诚不二,但阿米尔还是嫉恨哈桑,把他当作了争夺父爱的“假想敌”。阿米尔希望哈桑远离父亲的视线,竭力阻止父亲带他和哈桑一同出游。阿米尔因“爱”而“殇”进而变为灾难。

背叛。因为嫉妒,阿米尔百般欺愚哈桑—哈桑不识字,想知道阿米尔所读书中的故事。阿米尔故意歪曲原意,哈桑却深信不疑。阿米尔对哈桑的“伤害”在他12岁那年酿成了深重的罪孽——那是阿富汗一年一度盛大的风筝节,谁的风筝割断了最后一个竞争者,并能追寻到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当受到众人的景仰。阿米尔和哈桑如愿割断了最后一只蓝风筝,追风筝的高手哈桑如愿追到了它。为了保护胜利果实,哈桑宁愿遭受被不良少年阿塞夫和他的哥们儿强暴的厄运。当哈桑被强暴之时,怯懦的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当他从哈桑的手中接过那

只蓝风筝时,当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赞许之时,罪恶感理所当然包裹了他的心灵。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对哈桑那绝望而真诚的目光。他希望洗刷罪恶,他单纯地以为只要哈桑不在他的眼前晃动罪恶感就会减轻。于是,比“背叛”更为可怕的事发生了,他制造了偷盗假象“诬陷”哈桑。哈桑出乎意料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尽管父亲“原谅”了他,但哈桑父子却无法原谅自己,执意离开谢罪。不言而喻,哈桑的离去不但没有让阿米尔如释重负,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

救赎。嫉妒、欺骗、背叛和诬陷,成了阿米尔成长的梦魇,多年来他背负着沉重的罪孽苦不堪言。阿米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自救”,未果。转眼他已18岁,到了长大成人的季节。然而,心灵的灾难延缓了他的成长。时逢苏联攻打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流亡美国。国破家亡,阿米尔没有过多的忧伤,相反,认为“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的他,怀着依稀的愉悦奔赴美国。但他很快发现美国不能将他的往事埋葬,往事依旧像毒蛇缠绕在心头。尽管青年岁月很快离他而去,他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成家立业,但埋藏于心灵深处的罪恶感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怯懦和自责,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坦荡。

“自救”无门,阿米尔转而寄希望于“他救”。38岁那年,父亲多年音信杳无的好友拉辛汗来信,让阿米尔速到巴基斯坦见最后一面。拉辛汗揭开了一个弥天大谎——哈桑竟然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兄弟,让

阿米尔如坠深渊。多年来伟岸的父亲形象顿时坍塌,阿米尔难以承受父亲的“背叛”。而且,这纠缠不清的血缘关系加重了阿米尔的罪恶感。好在拉辛汗为阿米尔指明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回到硝烟弥漫的阿富汗,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最终战胜了怯懦,九死一生,搭救出了已沦为玩物的索拉博。那囚禁了他长达26年的心魔,随着自闭的索拉博脸上露出笑容而烟消云散。历经漫长的成长之旅,人届中年的阿米尔终于“长大成人”!

倘若《追风筝的人》仅仅叙说了一个少年如何历经“天真→受挫→迷惘→顿悟→长大成人”的成长故事,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部作品却以阿米尔成长的心路历程为眼,自然、平实、深刻地探测了人性的温度和厚度,使得这部小说更耐人寻味与深刻。

“爱”,因何变色变味?阿米尔寻爱没有错,爱却让他坠入罪恶的深渊。为何?仅仅是因为“人性之恶”?

答案显然是不公平的。撇开命运的阴差阳错,不难发现阿米尔的父亲实难推脱其责。父亲与仆人的妻子偷情生下了哈桑,但父亲无力改变哈桑的仆人身份。因为无法忍受两个儿子迥异的命运,父亲企图通过冷落被命运垂青的阿米尔以减缓自己对哈桑的负罪感。父亲本应成为爱的使者,呵护阿米尔的善良人性,但因父亲心中有“鬼”,而将阿米尔的爱心扭曲。由此,失职的父亲不具有“父亲的温暖”,父亲的人性辉光因而晦暗不明.

“守望”,为何轻如鸿毛?哈桑为何“守望”忠诚?哈桑的“守望”为何不堪一击?哈桑的“守望”一半源于他善良、正直的人性,一半源于他

卑微的身份地位。作为仆人的儿子,奴性决定了他的人格。他把所有的“温暖”供奉给了主人,全然不顾自己。这注定了他的“守望”轻如鸿毛!

是血缘的力量,还是人性的复苏?如果说阿米尔对仆人哈桑的背叛尚能以“身份地位使然”开脱,那么阿米尔对异母弟弟哈桑的背叛却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说前一层面上的背叛还能让阿米尔强作镇静,那么后一层面上的背叛让他再难苟延残喘——背叛手足的罪恶感让阿米尔如坐针毡。与其说是阿米尔经过了漫长的“自救和他救”之旅后回头是岸,不如说是“血缘”唤醒了阿米尔沉睡的人性。可以大胆设想,如果索拉博不是阿米尔的侄子,阿米尔还能超越性格的懦弱而冒死搭救吗?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他不会!血缘,成了阿米尔的道德底线,是其得以自救的动力。可见,这种人性的复苏是局部的,其人性中所散发出的热量只能温暖一个索拉博。不言而喻,这样的人性回归仍旧缺乏坚实的根基!

被扭曲的童心何时回归本真?尽管阿米尔是《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主人公,但小说却描摹了三个被扭曲的孩子(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成长之旅。被奴性化和遭遇了性侵犯的少年哈桑,随着他夭亡的命运,他那被扭曲的心灵和人性不会再有矫正的契机。遭受了家破人亡和性侵犯之痛的索拉博,自闭是他难以化解的心结。尽管阿米尔救他出苦海,让他的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但童年的惨痛记忆注定会伴随他的漫漫人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成为一笔人生财富。那些痛彻骨髓的经历,注定会左右成长者的成长走向。令人

倍感欣慰的是,成长主人公阿米尔那颗被扭曲的少年心在穿越了26年岁月后得以矫正。从这三个孩子恶劣的成长环境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在种族冲突、民族战争硝烟中成长的阿富汗儿童的凄楚命运。“在喀布尔,热自来水像父亲一样,是稀缺的产品”,他们的成长令人揪心!

风筝,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在《追风筝的人》中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风筝,还是阿富汗这个国度的文化表征——一年一度的“风筝节”类似狂欢节。从此种意义上说,“追风筝的人”隐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此外,对于阿富汗这个饱受动乱、战乱之灾的国家来说,国家的命运如同被拽在他人手中的风筝,抑或是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摇。

个人的成长不是他的私事。他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故事中的成长主人公,皆与其所置身的历史语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将与阿米尔成长休戚相关的风俗习惯、宗教、种族、民族、血缘、血统等芜杂的文化景观,避实就虚、自然而然地投影于阿米尔成长的中。比如,阿富汗的风筝比赛、塔利班对通奸者惨绝人寰的杀戮等。此外,种族纷争(阿富汗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冲突、塔利班对阿富汗的铁血统治)、民族战争(苏联、美国攻打阿富汗),以及国破家亡之痛(阿富汗而今满目疮痍、遍地饿殍的悲惨景象)、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认同(阿富汗人流亡他国的尴尬境遇)等其间,从而

增加了这部成长小说的厚度和深度。

总之,《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一切文化因素不过是其成长的背景。但是,这些似有若无的因素却举重若轻、以小见大地影射了与阿米尔成长息息相关的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因此,这部小说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不论是对人性的深度追问,还是对成长的深度刻写,皆具震撼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