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重拾道德、重塑三观 》有感--

听《重拾道德、重塑三观 》有感

刚才晏老师就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深化职业道德认识,自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为我们进行了宣讲,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思考。晏老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对于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见解。“小和尚卖石头”的故事中,一块平凡的石头因为所处平台的不同,而展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启示人生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定位自己,因此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不断自我提升的价值观。在“钓鱼”的故事中,两个人要在鱼竿和面包之间各选一样求生,只选鱼竿不选面包的可能在鱼上钩前就要饿死,只选面包不选鱼竿则只能满足极短暂的生存,最终两个人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既分享了面包,又钓到了鱼,成功存活了下来,这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道德观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很具借鉴意义。而“鹰之重生”的壮烈励志和“消防车警笛寻人”大海捞针解救老人的担当,则让我们领悟到一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敢于承担的人生观。 生动的故事为“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概念注入了血肉,并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切实相关。通过讲座,干部职工对深化“三观”和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与迫切需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明晰如何自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更好地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讲道德、做好人,为建设和谐禄丰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听品德课有感

听《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有感

20xx年1月27日,我们有幸听了市送教下乡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节品德课,通过听课和评课的学习,我们才深深领悟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在两位教师的教学中,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品德教学不应该是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引导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收获,在参与中提高,达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