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读后感

立足基础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读后感

“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国际视野等多个视角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群体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上海理论界紧密结合上海工作实践,研究探索出的第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化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列丛书,也是上海理论界以国际化视野,第一次对海内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为一名新进的社工,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一书后,顿时感到受益匪浅。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顾东辉教授指出,本书集中介绍了京、港、沪三座城市社工界的专业特色,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统揽性、全面性的介绍,主要论述了社会工作的内涵、架构、伦理及其抉择,作为临床和宏观社会工作基础的青少年发展及其社会环境,社区青少年的概念、需求、行为及其社会工作思路,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促进、就学援助和行为修正,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机制和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展望等内容。

而且在本书的不少章节中,对上海市的社区青少年工作也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对于新加入社工队伍的我来说,最让我觉得有必要学习的是《第二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就我阅读理解下来,

社会工作价值包括:个人价值与尊严、对人的尊重、重视个人改变的前能、案主自我决定权、提供个人发展前能的机会、寻求满足人类共同的需求、寻求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于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赋予案主权利、平等的机会、没有歧视、尊重多元性、对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的承诺、保密与隐私权、愿意将专业知识与技巧提供给他人等。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包括:对案主的伦理责任;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在实务机构中的伦理责任;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对专业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全体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有六个核心: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在遭遇伦理困境时,本书又教会我们如何进行筛查: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少伤害;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和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

总之,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一书,为我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培训,让我学习了很多准业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第二篇: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目kJL————一【文章编号】1006—1509一(2009)03—004—05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

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费梅苹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

I摘要l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从社会互动关系和互动过程中去理解个体的行为意义、行为选择、行为改变。该理论对构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和服务体系有重要理论意义。意义建构、自我认定、角色创造、重整行动等概念可以衍化成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

【关键词】社会互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

【中图分类号】D912.7【文献标识码1A

从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来看,青少年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正的源头,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构建尚未完成,但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已经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展。以上海市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为例,社会工作者们探索出了以规范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流程为目标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个案管理流程”、以提升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展曦小组”、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正航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以街镇为服务范围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中心、以社区为本资源整合的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等服务项目。①但这些探索仅在上海地区的某些区县和街镇得到开展,尚没有形成制度性、规范性的体系规定。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制度、服务体系、服务流程和服务手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不同的理论倾向,可以建构不同方向和内容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本文主要立足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作出探索性思考。

一、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

社会互动理论集中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社会互动论者把社会生产看成是社会成员间不断进行的协商过程,其中发生了无数个人与个人之间短暂而惊险的相互碰撞。[11他认为个人并不完全受社会结构的控制或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准则是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制度,即使在最具有压迫性的社会结构中,对如何共同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社会结构,仍然存在达成新的共识的可能性,自我也能存在下去。该理论提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处境一行动者—演绎一事物(他人)一意义一行动—新处境”的理论观点,阐述了行动者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依存关系。突出了“意义”对于行动者开展与社会环境互动并产生行动的主导地位。社会互动论强调“意义”透过人际的互动而产生,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创造“意义”,“意义”透过个体对周围事物的解释历程,在互动中予以实践和修改,透过每天情境中的互动,个体不但发生了自我的概念,提供了自发性行为的动机基础,同

【收稿日期】2009—02-22

【作者简介l费梅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社会L作视角下的偏差青少年社会关系干预研究”(0明sH024)课题研究成果。∞参考2008年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服务资料。

万方数据

时也建构了社会结构的内涵。社会互动过程中行动者不仅透过“意义”创造了自我,也透过“意义”建构了社会结构,通过对“意义”的塑造和追寻,行动者实现了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衔接。

个体的改变存在于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意义”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得到衍生。那么,“意义”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和衍生对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呢?协商层次(Negotiatedorder)理论的提出对解答上述问题有重要的贡献。协商层次理论认为,“意义”是在微观层次的概念到宏观层次的概念中衍化互动发生,这个衍化互动过程包括“自我认定”(Identies)、“角色”(Roles)、“互动”(Interactions)、“背景”(Contexts)四层概念。“自我认定”指的是自我认定其自我角色中最突显的意义内涵。“角色”指的是某些社会位置上的人们共同分享的规范,【2】这些分享的意义系统使得角色扮演者与其互动对象能在其社会互动中维持互动的规律性与预测未来的行为。【3J角色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其内容都是透过协商(Negotiated)而成的,只不过非正式的角色内容有较多的协商空间。而这种协商的过程,又透过互动中的角色取代(Roletaking)与角色创造(Rolemaking)的行动,将“意义”在自我、他人、主要情境中传递。这个从个体到社会的互动联结即是社会互动论观点的主要特色。或者说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定义情境、对生活中的情境和事件赋予意义、在意义的支配下决定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型塑自我认同,从而实现自我创造或转化。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历程是一个主动创造意义与社会秩序的过程。

虽然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赋予环境中的事物以“意义”,并基于此意义系统而行动。但人们也常常受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的“先前意义”(Pre—existingmeaning)制约而习以为常地行动着,直到常规的行动产生了“问题”。造成问题情境的来源包括有:新物体的介入;原有行动无法收到预期的后果;或者一些非预期的行动的产生等等。这时候,角色认同受到挑战、意义被模糊、互动被干扰,人们开始感到迷茫,开始寻找新的互动方式和秩序,以建立新的意义建构和角色认同。经过人们与环境再协商的过程后,个体的新认同重新建立,环境的意义再度得到建构。这种个体与环境互动、意义与行动解构与建构的过程,被称之为“重整行动”(Alignment),[41意指在互动过程中,个体重整看待自己与环境的方式,并同时在互动中,建立共识、创造新的社会行动,重整文化的规范。以上关于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解释可以用图1表示。

图1: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意义建构

角色创造

重整行动

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的意义界定以及意义的衍化程序直接导致了行动的

“角色创造”以及“重整行动”可以成为解构

万方数据产生。当行动无法收到原有预期效果时,个体通过角色创造,可以主动地去重新理解和定义情境,建立新的意义界定,并在互动过程中通过重整创造新的社会行动。因此,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创造意义和建构行动的过程。

和建构新的社会互动的重要概念。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基本框架

按照社会互动论对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分析,本人认为,青少年的偏差或者犯罪行为是其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据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偏差或犯罪青少年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情境,协助青少年在意义界定、自我认定、角色定位、互动方式选择、行动策略等方面作出反思性改变,通过角色创造、意义重塑、重构行动等来实现新的社会互动的开始,从而改变偏差或罪错行为,实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以社会互动理论为视角而构建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可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基本内容:第一,协助青少年探索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意义界定”;第二,协助青少年改善和提升“意义协商层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定、澄清角色定位、改善互动方式、优化行动策略等来改善“意义”对于行动的影响机制;第三,实现角色创造;第四,形成重整行动方案。

根据本人对于正在社区服刑的青少年矫正对象的状态分析,发现青少年矫正对象中的一部分在回归主流社会过程中适应良好,基本上具有社会发展能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体与其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而大部分青少年处于迷茫、彷徨阶段,还有个别青少年留恋于黑道社会不愿回归主流社会。从服务需求和服务成效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开展矫正服务的对象首先可以是那些处于迷茫和彷徨状态的青少年。比如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交往,或者还在与原来的同伴圈维持着暗中交往;他们与家庭的关系开始有所改善,但他们与社会是脱节的,没有连结的,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对抗性已经减弱,但尚没有发挥出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状态。针对这类青少年的生活和社会互动状态,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建立新的社会交往、改善与社会互动的方式、确定生活目标、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增加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开展辅导,同时也可以在宏观层面开展政策、制度等的倡导工作。而其中的重点服务内容应该是实现角色创造和制定新的行动策略,并对现有的社会政策开展倡导性服务工作。

在上述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中,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角色创造是实现重整行动的前提。而重整行动是角色创造的基本载体。对青少年来说实现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均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行动的反思、修正、实践过程。

Schon曾依据专业行动与专业行动反思之间的不同关系,将专业行动分为三种形态:【5J首先是行动中的默识(TacitKonwing-In-Action),也可翻译为“行动中的内隐性认知”。此时,行动与思考是分离的;专业行动者未觉察他背后的知识与学习的过程。专业行动者无法用语言系统地陈述他的实践知识(Practicalknowledge)。其次是行动中的反思(Reflecdon—In-Action),此时行动者同时也是一个实践中的研究者,或称此行动为“与情境的对话”(Reflecdveconversafionwiththesitutation),透过行动中的有关资料收集,一边行动、一边反思行动背后的思考。最后是行动后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当行动后的知识累积到需要整理和呈现时,研究者通常需要从行动中抽离出来一段时间,做客观的整理,并作出对行动的反思。因此,行动者惟有对行动中的默识(或称行动中的内隐性认知)开展实践反思,即开展“行动中的反思”,才能找出行动者在实践中的不合理及盲点所在,所以行动者具备“行动中反思”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行动者还需要具备对“行动后的反思”能力,把行动中反思的结果加以总结和内化,以付诸于今后的行动中。行动者只有透过上述之行动与反思的历程,才能形成“知”.“行”合一的专业行动逻辑。[61

如果把以上专业行动反思的逻辑运用于社会工作服务程序的设计中,那么本人认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程序设计,应当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第一,整理并呈现现有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方式;第二,反思已有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方式;第三,形成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万方数据

实施方案;第四,实施重整行动方案;第五,重整行动后的反思。每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及实施过程可以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弹性地设计和调整,但五个基本部分则体现了社会互动过程背后的行动逻辑。

三、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根据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要求,结合本人提出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的基本内容,本人尝试思考和建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体系。见下图:

图2: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上述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体系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整个服务体系的设计以社会互动为理论基础;第二,服务项目以“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为核心目标;第三,服务项目以“反思一行动一反思一行动”的行动逻辑为程序设计的基础;第四,服务流程遵循个案管理模式而制定。

.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要,通过适当的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导多元的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复杂需要。[71“个案管理”的工作方法,不再局限以往直接服务(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的方案设计,而是特别强调整体服务资源的流畅,并依照服务对象各种不同的需求,设定服务目标,且透过一些有别于传统个案工作的方式,诸如协调联系、倡导、监督、评估等方法,达到最终提供服务对象优质服务的目的。

’当我们以个案管理为理论基础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时,我们以社会互动理论所强调的对行动者“主体意义”的尊重为前提,注重青少年矫正对象在个案管理流程中的参与,挖掘其对犯罪行为、犯罪历程的主观认知、意义界定,促使其实现意义重构,并形成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方案。

“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是整个青少年矫正服务的核心目标。

行动”需要在“行动中的反思”、“反思后的行动”、“角色创造”与“重整“行动后的反思”的循环过程中得以实现。为了有效实现这个核心目标,我们计划在初期青少年矫正服务阶段以及评估分流后的青少年矫正服务阶段分别开展不同重点的服务设计。

初期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阶段,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自身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寻找出“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改善方向和具体行动内容。当明确了改善方向和行动内容之后,社工通过专业评估,把青少年矫正对象分流到不同的社区矫正服务子项目中,比如社会适应性训练服务项目、生涯发展与规划服务项目、行为矫正服务项目、家庭关系辅导服务项目、社会环境改善项目等等,每个服务项目均能提供具体的实现青少年矫正对象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通过每一个服务子项目内的行动一反思一行动,达致青少年矫正对象社会功能的改善,实现其健康发展的目标。

万方数据

在上述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运作中,实现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方案是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本人认为,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之初的“故事叙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故事叙说”具体来说就是社工邀请青少年矫正对象讲述其成长经历,谈他的生命故事。社工和青少年矫正对象一起在对生命故事的叙说中找寻其社会互动方式、影响其生命历程的事件意义、其自我认定及角色困惑,其与社会环境交织互动的情境脉络。

NormanK.Denzin在其所著的《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一书中谈到,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故事往往包含意义更为广泛的文化及历史信息。【8J个人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个体,所谓普遍性正是来源于个体所处的历史时代。作为即时性的作品,自我的叙事离不开自我所属的地方文化体系,该体系内的解释实践自然会对自我的叙事产生影响。故事讲述者有自己的力量和自我反思性,他们通过故事描写自己的现实状况,故事与生活相互联系,彼此界定对方。

经历从两个层面影响个人的生活,就表面而言,经历的影响很少被察觉,因为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觉得它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就深层的意义而言,经历又是影响人生的核心力量,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类经历即是人生中的心灵发现。

而社工正好可以协助青少年矫正对象从那些对个人生活产生深层影响的自我故事或个人经历故事中寻找到“意义”的界定、互动方式、行为一意义一情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自我认定和角色困境,发现现有的行动逻辑并开始反思性行动。在讲述生命故事的过程中,讲述者和倾听者一起融入了青少年的生命历程之中,他们之间的交谈,是对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这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是很少有的有意义的经验。在对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探索中,青少年和社工可以结成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对行动作出反思,对反思后的行动作出选择。本人认为,生命故事的叙说可以成为初期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的主要工作方法。一

在故事叙说之后,社工需要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共同探讨关于“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把这两个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中,并通过参加评估分流后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的各类子项目而得以实现。

评估分流后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子项目的内容依据初期矫正服务的评估而最后确定。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服务主题,其服务程序必须按照上文所论述的行动逻辑而设计。每个子项目的程序必须经历整理并呈现现有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方式、反思已有的行动逻辑和行动方式、形成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实施方案、实施重整行动方案、重整行动后的反思五个阶段。如此而来的矫正服务项目才能真正实现“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的目标。等服务目标实现后,经过服务成效评估,整个服务流程进入结束阶段,一些还需要矫正服务的青少年经过评估重新进入矫正服务流程之中,一些青少年矫正对象结案后离开服务系统。

本文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探索了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框架,讨论了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组成及基本内容。本人认为,从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出发来建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框架和体系,可以实现青少年矫正对象社会功能的良好改善与拓展。

【参考文献l

…i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吏汀森.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2.

【2】Heiss,1.1981,Socialrole.InM.Rosenberg&R.H.Turner(Eds.),SocialPsychology:SociologicalPerspectives.NewYork:BasicBooks.94-132.

【3】Turner.R.1970。Role-Taking:Processvs.Conformity.InAronldM.Rose(ed.).HumanBehaviour

Boston:Houghton—Mifflin.87—106.

【4】4Stokes,R.&Hewitt,J.P.(1976).‘‘AligningAction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41,838—849.

【5】Schon.D.A.1987.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London:TempleSmith.andSocialProcess.

【6】刘惠琴.中小学教师在师生冲突情境中的角色建构与行动.U1.台湾应用心理研究,2001,(12).

【7】Bets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社会工作个案管理l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14—28.【8】诺曼.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I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66.

万方数据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费梅苹, Fei Mei-ping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青少年犯罪问题ISSUES ON JUVENILE CRIMES AND DELINQUENCY2009,""(3)0次

参考文献(9条)

1.文森特 帕里罗.约翰 史汀森.阿黛思 史汀森 当代社会问题 2003

2.Heiss J Social role 1981

3.Turner R Role-Taking:Process vs.Conformity 1970

4.Stokes R.Hewitt J P Aligning Actions 1976

5.Schon 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1987

6.刘惠琴 中小学教师在师生冲突情境中的角色建构与行动 2001(12)

7.Betsy S Vourlekis.Roberta R Greene 社会工作个案管理 2000

8.诺曼 K 邓金 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 2004

9.20xx年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服务资料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qsnfzwt200903002.aspx

授权使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hdlgdxtsg),授权号:0247cdb2-09b0-46f2-9122-9e4a00adaddc

下载时间:20xx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