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 读福利依赖是否存在有感

读‘“福利依赖”是否存在?’有感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社会救济中的低保制度的角度探讨“福利依赖“的现象。不难看出,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也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消弭社会冲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伴随着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展露出许多亟待解决或需要政府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城市低保制度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一项救济制度,所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发现,其实, 低保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家境不错的也在领低保,家庭条件渐渐转好的也一直领着低保金,有了低保金就不愿再出去打工等。作者讨论的“福利依赖”也是需要政府关注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的一个问题。 虽然作者论述了“福利依赖”现象这一起源,但对这个概念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福利依赖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不愿从事工作,或不愿进行就业咨询与职业培训而长期依靠政府低保福利生活的现象”。在我国,低保福利依赖现象涉及范围较广,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不愿或不能走出低保制度的一种现象。

作者所探讨的这个问题,中国的福利学界已经开始关注了,但对这个问题是否在中国已经存在,不同的学者之间仍是保持着不同的意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所持得意见是中国还不存在“福利依赖”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低保金较低,不足以让低保户产生依赖动机,更多的是将低保金看做一种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金,自身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工作动机,以改善生活的。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整篇文章围绕‘“福利依赖”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该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福利依赖”现象出现的大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定量分析找出影响“福利依赖的”因素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存在,第三部分是通过定性分析判断“福利依赖”是否存在,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或还未出现的“福利依赖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作者的论述极其严谨,在了解大背景的情况下,不仅通过定量分析找出影响“福利依赖”的因素,作出福利依赖暂时还不存在与中国社会的判断,而且通过定性分析进一步进行确认。作者首先了解了一下当下的大环境:经过资产审查而后提供社会救助,是许多国家长期采用的一种福利形式,并且被认为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但同时社会救助也逐渐展露出一些弊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救助调和贫富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可能造成福利依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等。福利带来的问题除了直观的福利依赖,同时也包括社会福利依赖带来的代际传递、贫困陷阱以及福利欺诈等。这些问题从根源上来自于福利依赖及其对就业的影响。伴随着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出现,各福利国家开始逐渐意识到一味的福利救济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福利国家已经针对福利依赖现象采取各种措施。而如今随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地逐步发展,福利依赖现象是否已经在我国普遍出现,我国又该如何解决或是防患于未然。

之后,借助“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绩效评估” 项目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判断“福利依赖”现象时候已经在中国普遍存在。具体通过选取我国部分典型城市作为抽样单位,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得到有效调查问卷1209份,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作者并没有明显证据显示被访者由于低保救助而削弱了就业动机;而就业状况则大多受劳动能力和

身体状况的制约。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低保金额普遍偏低,造成“福利依赖”的可能也相应较低。

然后,为了进一步确认直观的判断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究就业状况的影响因素, 并辅以定性访谈资料加以论证。为了对“福利依赖”的程度和作用机制进行量化分析,作者以低保受助者的工作状况作为研究切入点,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被访者的就业状况可能会受到劳动能力的影响,并对劳动能力做出了进一步区分,即“有部分劳动能力”和“有健全劳动能力”。通过定量分析,不排除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产生福利依赖的可能性,但对于有健全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仍具有较强的就业动机。同时,对低保者的污名化效应对福利依赖具有反作用,低保受益金额与就业概率呈现负相关。

再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又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普遍具有较强的就业意愿和改变贫困的动机;很多低保家庭把摆脱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影响低保人群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就业机会和国家政策。作者的定性分析是通过与样本人员的个案访谈形式展现的,其中在个案访谈过程中也确实暴露了很多定量分析中反映不出来的现象,这些信息确实让我们对低保户有了一个更真实全面的了解,所以定量虽然常常为人称道,但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方面是需要借助定性及其他方法去进行完善的。通过个案访谈的对话内容不难看出低保制度还存在许多漏洞,包括与社会救济相关的其他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就比如说医保问题中的只针对看病次数,却忽略的看病成员之间的相关联系,使得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无法明显减轻看不起病的家庭的医药负担。

最后,作者通过对城市低保人群的定量、定性分析,做出了判断:我国现阶段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未形成“福利依赖”效应。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削减贫困,作者从资格审查制度、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并没有分析产生“福利依赖”的原因,而是直接给出对策。事实上,产生“福利依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有关低保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二是我国部分居民对低保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如许多低保户把低保金看成福利,甚至看成是一种国民待遇,认为低保及相关待遇由政府承担,不拿白不拿,没有认识到低保实施的目的只是解决困难群体暂时的生活问题;三是贫穷文化的蔓延以及贫困的代际转移;四是低保制度本身的设计所致:首先,我国目前低保制度实行的是100%的有效边际税率,打击了低保对象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低保制度并未因人而异,而是一刀切,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搭了便车;再次,低保制度运行中的福利叠加易加剧救助对象的福利依赖倾向;最后,低保制度与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部分有劳动能力者不易找到工作,不得不依赖低保金。

我认为最后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美国一些这方面的改革举措:在城市低保制度中强化“工作福利制”理念,就是说要将享受低保与参加工作结合起来,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在享受低保权利的时候也要履行相关的义务;重视对健康低保人员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重视非正规就业,充分利用私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帮助低保人员就业;完善低保退出机制,让低保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的意识;构建有效的实施城市低保制度的赏罚机制,相应的,政府就需要建立对低保户的监督与举报系统,这也算为低保制度增添了一些约束性。

其他已经逐渐完善的福利国家对福利依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出现所谓的“福利依赖”、财政压力大等问题。与之相比,我国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甚至于国内是否存在低保福利依赖问题尚处于争论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视,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必将逐步提升,保障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必须吸取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政策间的相互排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介绍:韩克庆,郭瑜“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2(02)

 

第二篇:社会福利与救助读书笔记

社会福利与救助

中国社会福利重构中的金融危机与制度应对

原文出处:韩克庆.中国社会福利重构中的金融危机与制度应对[J].东岳论丛.2011(3):80-89.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1(7):44-54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第二个时期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从19xx年至今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时期,金融危机的发生恰逢中国福利体系构建的第三个时期。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贸易减少和农民工失业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任何经济危机都会影响到社会层面,在此情形下,社会福利应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减震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福利政策。具体包括,对收入者和失业人员的特殊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城镇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险采取阶段性降低措施,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开展就业培训,坚持就业扶持政策,降低失业率;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阅读后我的感想是:金融危机对我们经济的影响远没有欧美发达国家强烈,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同时又吸引了外资和外企金融,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的就业机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我国的福利体制相对稳定,并积极的采取保护应对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度设计上要从增进国民福祉这一长远目标出发,还要遵循弹性原则。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

原文出处:黄晓燕.万国威.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J].山东经济.2011(2):87-93.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1(7):55-61

对于贫困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主要从结构、文化、发展三个角度出发,由于新贫困问题的深入,城市社会保障有新的发展方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责任和内容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保障研究范式。

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在福利多元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福利三角范式,即充分调动

政府、市场和个人的力量,形成福利的合力。根据福利三角范式,国家作为福利供给的重要主体,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有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调动市场这一福利供给主体的效用。然而,从主体上看,国家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甚至隐蔽化,没有起到引导市场发挥作用的效用,同时,家庭放在了城市保障的最前沿,出现了福利三角倒置现象。从内容上看城市社会保障失范,表现在对新贫困者的福利供给缺失。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对福利三角范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到我国现在面临的福利三角倒置现象是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待遇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充分发挥国家在福利供给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市场和家庭发挥积极效用,从福利供给方面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