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个体的社会读书笔记

社会中的个体

《个体的社会》读书笔记

“尽管单个人具有他全部的行动自由,在这个混乱地流动着的人流中依然有一个隐蔽的,无法用感官直接把捉到的秩序在发生着作用。芸芸众生中,每一个个人都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位置。”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个体的社会》一书中,对于单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下过这样的定义,他所指的无法用感官直接把捉到的秩序指的就是由个体由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社会中的个体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体看起来好像好像谁和谁都互不相干,但是每个人与他人都是由看不见的锁链联系在一起,而且在社会中,每个人体都有其自己的职能,每个人从他出生那日起就被置于某个特定的职能序列中,而且他的职能的实现依赖于他人的职能,正好像他人职能的实现依赖于他是一样的。诺贝特对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探讨和阐述是详尽的,通过他对于这个问题研究了五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想法,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群体中个人之于社会这个难题的探讨和论证。

如诺贝特在前言中所说的,群体之于个体的关系,在目前不是十分明确的,因而诺贝特在书中所展示的观点是就这个问题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的,从他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对个体之于社会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社会的运作依赖于个体之间的联系和结构,而社会中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依赖于个体之间联系和结构。 在此基础上,诺贝特还探讨了个体的心灵世界的分裂和紧张、以及人类文明进程在这一基础上的印证。

毫无疑问的,社会是有个人体组成的,社会离不开个体同时个体业需要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关系的建立是离不开个人的。社会是各种个体承担的角色、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个体的关系,是由在社会中担当不同角色、具有差别性的个体

以组成的。人另一方面,个体又生活在社会关系之内,依赖于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的整体。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体都处于社会关系网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处于整个关系网中的某一个结点上。

个体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甚至是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与这个社会有了某种联系。个体从刚出生就从他父母那里遗传一些特性如身高容貌等特征还有生活成长的环境,这些对个体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善于交际喜欢参加一些活动,所以他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而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会比较害羞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或不敢参加公共活动,不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然而无论是性格外向或者是性格内向的人都是需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相处的,就如诺贝特所指,在社会中,人们不仅仅是由于想要玩玩游戏和过把瘾才走到一起的。他们彼此维系在一起组成社会,是他们天性本身中的一种倾向。可以看出,诺贝特认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是有社会化的倾向的或者说是个体之间的联系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诺贝特还认为,每一个人单个的个人,一旦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被掷于某人人类群体中,而且他需要离开先他而在的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长到成人。这样看来,在诺贝特看来,个人的成长不仅与他人有联系,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融入社会,与社会和他人有了更好的接触才能实现。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中改变自身,并在彼此的联众中不断地获得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职能和性格得到不断的完善。个体的塑造不是依靠自身或者是周围的几个人就能实现的,是需要通过他人,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不断的得到塑造的,个体是需要社会的,同时,个体自身也是帮助他人进行自我塑造的客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个体总是存在于一个关系网,这个关系网中是陪伴着个体一直存在着的,就想诺贝特举例的那样,鲁宾逊虽然漂流到了孤岛上,只身一人,脱离了与他人的联系,可是他的身上对于社会习惯,社会常识知识的记忆还是存在的,他身上仍然不乏某个特定社会,特定名族,特定阶层的印记,因而他在生活还是凭借着这一印记,凭借着自己的习惯和常识作为自

己生存的标准,在行动着、意愿着、计划着,并且相应地,他的意愿、计划和行为和他的土著同伴“星期五”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诺贝特在书中还谈到社会中的个体心灵世界的分裂和紧张。诺贝特认为社会戒律和禁令,与人身上的那些未被客服的,或是被压抑的冲动所产生的特别强烈的反差和紧张造成了人的心灵世界的分裂和紧张。对于这种紧张,诺贝特通过社会中职能分割的众多和机遇的封闭对于青年人的影响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当今,职业要求的专门化相对于个人的专长和爱好限制了个体的自我发展,而人们对于青年个体的宽广知识的愿望和相对有限的专门化的职业选择形成了一对矛盾,在青年人的发展中,造成了其心灵世界的紧分裂。这一现象,也体现了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也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人各项职能的实现和对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可是相反地,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多样化的发展,人际网作用于人体的压力,导致了个体心灵的紧张,使得个体身上的一些才能意趣无法淋漓地展示出来。可见,社会对于人的作用是双面的、相对的。

总的来说,诺贝特想要强调的就是人体的发展是离不开与他人之间建立的联系的,他认为任何个体,无论是具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拥有多么敏锐的才智,终究是要受到他身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网的束缚的,或者说是他的发展是不能脱离他所处的人际关系网所在的范畴的。就好比一个统治者纯粹的自然经济的封建帝国君主,在因为疆域的不断扩大而出现的强大的离心势力的时候,只能是给予暂时的遏制,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性质。这就说明了无论是所谓的大人物还是所谓的小人物,他们自身与社会都存在着紧队里,都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联系网,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不同只是在与大人物和大人物在面对这些紧对立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地位做出的决策范围的大小。

可见,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是巨大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的塑造,才能在社会中体现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诺贝特由此得出结论:社

会不光产生一致化和类型化,也还产生个体化。诺贝特认为,一个集体内部某个阶层的功能构造分化得越是厉害,单个个体的那些心理形态性质之间就越是泾渭分明。然而,尽管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个体之间的联系更是深刻的存在着,每个个体收到与他人职能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也限制和制约着他人的职能,这就是诺贝特提出的造币功能和自己作为硬币的功能,也就是说个体即存在个体性又存在社会性。

人类之间的联结组成了社会,人类之间的关系推动着个体不断进行自我塑造,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日益发展着,不曾停止过,可是历史的进程始终不可能是按照某个个体或者是某个群体所意愿和计划的那样前行的,不是出自于某个个体或者是某个群体预先的意图和计划,是每个个体之间的联系和构造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行,不断向着不是个体或者群体所本来意愿的目标前进着,就是以这个同样的方式,过去、现在、未来,社会的前行都依靠着一个个的个体的联系运作着,却不是各个个人的本意和目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地向前运动着,就想诺贝特所说的,人类历史整体正是如此这般生生不息的:

成型于计划,但并无计划;激发于目的,但并无目的。

 

第二篇:《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1

一 数字与意义

1·2

1.分析单元:所谓分析单元,就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常用的分析单元有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人为事实等。

2.简化论:用在狭小范围或特殊群体获得的结论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这就是简化论。

3.数字的启示:第一,常识并不总是对的。

第二,数字并不总是有意义的。

第三,对数字的错误解释经常发生。

疑问:高层次分析单元 低层次分析单元 生态谬误 区位谬误

1·3

1. 在社会学中,和其他的任何符号一样,数字的意义就在于数字的社会指称,而要获得数字的社会指称,就要有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2. 获得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字和对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进行解释,通常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要弄清楚被研究的问题;其次,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虑;第三,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在不同的变量之间建立关系等;第四,搜集资料;第五,整理资料,并根据第二阶段的思考对资料进行分析。第六,解释结果的社会意义;第七,处理研究的结果。

1·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区分日常观察和社会观察)

分类一:(根据是否是人为场景的观察)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分类二:(依据是否参与到所研究的社会情景中)

参与观察(公开性和隐蔽性)和非参与观察

局限性: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观察,都难免会遇到困境,特别是在融入了被观察的人群以后,就很难保持研究甚至观察本身的客观性;还有,如果不辅助以其他方法,仅靠观察方法本身就只能获得人们行为的表现性资料。

2)问卷调查

局限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一定。

3)文献调查,也称“第二手资料分析”(定性方法: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定量方法:内容分析)

局限性:只能根据既有文献;对文献资料的信度测量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资料的可及性。

4)访谈、实验和评估

疑问:在问卷调查中怎么识别回收问卷的有效性?

在避免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时采取的深度访谈是什么?

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信度测量?

如何理解对文献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对数字科学意义的探讨策略:基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反复分析

基本分析:概括性研究——“分布”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比较分析:可比变量之间的比较——截面数据比较 同期群比较

疑问: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测量离散趋势的方法:四位分法

总结:数字对于社会学来说虽无它对于数学一半,但是没有数字的社会学是不科学的、有严重缺陷的,在一切问卷调查活动以及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缺少了数字的解释和说明,那么一切社会问题都无法给予科学系统的解释,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构成了社会学界市的重要基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策略,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赋予数字或资料以科学意义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并获得知识的积累。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2007-12-21 13:45:53)

转载▼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二 社会之学

2·1

1.三阶段规律: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的”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的”阶段,人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

第三是“实证的”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象的规律。

2. 科学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 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

2·2

1. 机械团结:当社会成员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人们有 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的时候,人们之间很自然就是一致的,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使人们协调一致的东西,人们共同的生活基础就是社会团结的纽带,这就是机械团结。

2.有机团结:当机器工业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后人们不再干同样的活,也不再因此有同样的生活基础,并且不在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个体之间开始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社会必须有使差异在社会的层面上保持协调和一致的机制,这就是有机团结。

3.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特征: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征,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

4.社会现象:对个人可以施加外在压力的任何固定和不固定的东西,也就是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和独立存在的任何东西(行动方式)。简言之,只要是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就是社会现象。

疑问:社会事实 内省法 社会现象中的“非人格”层面

2·3

理想类型: 为了理解有价值观念和文化所影响的社会行动,韦伯创立了一种分析方法,即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类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类型的部分属性。因此,理想类型是一个参照系。

2·4

1.社会学想象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2.功能主义:其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其另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过分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强调社会的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使得其解释能力受到极大的约束。

默顿将社会功能分为:1)显功能(显现的)和潜功能(隐含的)2)正功能和负功能

3.冲突论: 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冲突,认为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决分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4.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霍曼斯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运动命题:

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削与满足命题和攻击与赞同命题。

5.符号互动论: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疑问:进化论 结构主义 批判主义 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2·5

社会学基本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3

(2007-12-21 14:05:03)

转载▼

三 人之初

3·1

社会化:由于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

3·2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有机物都需要食物,并需要利用资源来躲避恶劣的天气等,以便生存下来。自然选择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些物种特征被经常使用,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些特征用得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功用,其特征便退化了。

2.本能:主要是指收受基因决定的复杂行为模式。

3.教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有礼貌以外,主要指生存的能力,学习知识和规则 的能力,社会交往的技能,建立个人社会基础的能力。

3·3

1.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个体鲜明的品质特征。

一般来说,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

认知的层面:思想,知识,知觉和记忆

行为的层面:技能,天赋和能力

情感的层面:感觉和感情

2.镜中我:库利提出来,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的概念。

3.米德区分了两种“自我”:“主我”(当做主体的自我)

“客我”(当做客体的自我)

“主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客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包括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个体对这些要求的认知。 根据米德的研究,“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相同的阶段:

1)模仿阶段

2)嬉戏阶段

3)群体游戏阶段

4.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识之中。

“超我”: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

5.艾里克森的认同危机: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6.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疑问:俄狄浦斯情结 认同危机 角色混淆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4·2

学校教育的功用:可以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分析。

受教育者视角:首先学校教育是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是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第三学校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习得。

社会的视角:首先就是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其次就是进行社会控制;第三就是进行筛选和储备;第四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第五就是让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 如果天上掉馅饼

5·2

就业市场需要“工作经验”的原因:因为创造力,信任,合作甚至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疑问:弹性生产

5·3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揽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并使劳动者不需要找工作,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同时也使得劳动者失去了选择自己工作地区,场所和职位的权利,也失去了为晋升,调整,变换工作而进行自我努力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