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之死

论屈原之死

刘铄

(人文学院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0901班)

[摘要]从司马迁著史至今,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的动人故事一直被广为流传。尽管不同学者对屈原的死因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有的观点存在缺陷。本文从政治、性格、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屈原的死因,证实屈原的死是各方面综合的结果。

[关键词]屈原 死 原因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的动人故事一直被广为流传。但很多学者对屈原自杀的原因持不同意见。本文力图从屈原的作品中找到屈原自杀的原因,从而揭开屈原之死的谜团。

一、屈原之死的不同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可见屈原在临死之前内心正承受着很大的痛苦,以至于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后来一位渔父问他“何故而至此?”屈原说:“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劝他说:“举世浑浊,何不扬其流而随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说宁肯葬身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于是有感而发作了《怀沙》,“遂自沉汨罗以死”。 [1]

(一) 悲观失望说

詹安泰同志(删除)说:“由于阶级性质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屈原)??处处碰壁,跟着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乃至于自杀。” [2]

(二) 坚持理想说

郭维森同志(删除)说:“屈原的自杀,表现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楚国黑暗政治的一种抗议。” [3]

(三) 尸谏说

马茂元同志(删除)在《楚辞选》中说:“屈原的自杀,一方面表现绝望的悲哀,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他的死来振奋楚国的人心,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 [4] 马说是不符合屈原的本意的。屈原在《惜往日》中说:“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他在诗句中说自己甘愿沉没在沅湘的河水中,只可惜昏君难以觉醒。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诗人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死对君主来说是起不到劝谏的作用的,所以屈原的死并不是尸谏。

詹说和郭说分别从心理层面和人格层面解释屈原之死,其结论也并不准确而全面。所以对于屈原之死还是值得探究的。

二.《楚辞》中透露的屈原之死

“发奋以抒情”的表达自古就是作家书写的动机之一。屈原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时候只好用诗篇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不妨从他的诗作中探寻他死的原因。

(一) 政治

屈原首先是一名政治家,其次他才是一名诗人。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屈原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才成就了他诗人的崇高地位。

1. 才能不得施展

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说自己“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见屈原是纯正的贵族血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屈原维护楚王和楚贵族的利益,如此高贵的出身也让他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5]

这是司马迁在夸奖屈原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可是后来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离骚》中说:“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君主竟然因为他爱修饰而早上召见他晚上就将他贬黜。如此强烈的前后对比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里落差。被贬的屈原如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就像他在《山鬼》中写的:“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君思我兮徒离忧”。诗中描写一位诚心等待意中人到来的女神形象,诗人借男主人公未必真心的行为表现自己在政治上渴望得到理解的心情。《惜诵》中有这样的诗句“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望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固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其中“事君”、“明君”、“莫若君”、“先君”、“惟君”、“亲君”等六处带有“君”的字样,说明了屈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君王身上的,一旦遭贬,他的心里承受的落差是非常大的,苦闷之情不言而喻。 [6]

2. 遭小人谗言

如果说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是他政治失意的原因,那么遭小人谗言就是他

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是他抱怨君主居然不体察他的一片真情,听信小人谗言而勃然大怒。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对君王进屈原的谗言,他可能对当时的朝廷不那么失望,可是事实是《惜诵》中“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众口一词使作者百口莫辩。在《涉江》的乱辞中“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朝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是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可见作者把自己比作“鸾鸟凤凰”“露申辛夷”而把小人比作“燕雀乌鹊”。《怀沙》中“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作者说自己是“怀瑾握瑜”而把小人比作“鸡鹜”“邑犬”。将《涉江》中作者对小人的比喻与《怀沙》中作者对小人的比喻相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对小人的仇恨程度只增不减。《惜往日》中“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阐述了在当时阴阳易位、是非颠倒的情况下谗言蒙蔽了君王的耳目,谎言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作者用“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表达为什么明明无罪的忠臣却因遭受诽谤而无处容身的境况。

3. 美政不得实现

从《离骚》中“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可以看出诗人的政治理想是很

远大的,而且作者很注重实践。“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作者以种植各种香草比喻培养各种人才,准备以后为国所用。可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作者精心培养的人才也变质了,这无疑是对作者很沉重的打击。作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刻不忘人民疾苦,渴望自己的君主如商汤夏禹一样“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可是君主不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将他贬黜,在朝为官尚不能实现理想更不用说在乡野了。作者在垂暮之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既感伤个人也感伤政治,只能像他在《悲回风》中所说的“眇远志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二) 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屈原注重修身、效法前贤和原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九死未悔的性格决定着他在远离朝廷的日子里终日生活在苦闷中,并原意为自己的理想献身。

1. 注重修身

《离骚》中诗人夸奖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见屈原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况且自己又很注重后天的培养,“民生各有所好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即使是在遭到排挤的情况下,诗人还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自己修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诗人这种与众不同的品格注定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他既不能要求世人改变以符合他的要求,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意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了遗世独立,选择了《惜诵》中所说的“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可是在躲避了世俗之后,他迫于自己内心对国家、对君主的牵挂,无法让自己成为一个隐者,自己的品德如此美好,只会让诗人更是不愿离开自己牵挂的君主。

2. 效法前贤

偶像的力量总是巨大的,他能引领者你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彭咸就是屈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屈原沿着彭咸指引的道路最终走向了死亡。王逸在《楚辞章句》注中说彭咸为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屈原在作品中多次写到彭咸,并表示要以之为榜样。《离骚》中说“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而且认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理想而死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更愿意“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抽丝》中说“望三皇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思

美人》中“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至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咸之所闻”、“凌大波而流凤兮,托彭咸之所居”。本篇(《悲回风》)是彭咸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品,共有三次之多。彭咸虽是一个贤人意向,但他代表着死亡,并且是投水而死的典型,它时时提醒着屈原的归宿,也时时提醒着死亡的无处不在。 [7]

3. 死犹未悔

屈原是倔强的,不愿意为了逢迎别人而改变自己,倔强到即使死去也不愿意改变的程度。《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愿意做一点点的更改,不愿自己的心意受一点的伤害,所以他说即使是将他肢解,他的志向也至死不渝。《惜往日》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更是直白的表现出宁愿死去也不愿偷生。在诗人的心中,即使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他也认为死亡并不是值得害怕的,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悲回风》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作者想用死来摆脱世间的烦恼,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无比的痛苦,也许死亡对作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这样既拜托了肉体的烦恼又得到了灵魂上的安逸而且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当屈原对死抱有一种向往的心态时,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

(三)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正如楚国的巫文化影响着屈原的创作,也影响着他的生死观。

1. 巫文化影响

屈原除了是政客、诗人外,还是一位巫师,因此他有着和神灵打交道的便利条件。楚国巫风盛行,这就为屈原写下《九歌》提供了文化土壤。在《九歌》中诗人可以和鬼神打交道,以男巫的身份迎接女神的到来。诗人和神灵相交流,体会神灵的意指,并将自己的体会传授于人民。屈原在与超现实的东西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诗人开始寄希望于神灵。诗人想象自己遨游于只有神仙才能到达的地方如天空中的花园,自己的坐骑也是只有神仙才有资格享用的,如《涉江》中“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

之圃。登昆仑吸食玉英。”,就连很有名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在诗人想象自己遨游于天地间有感而发的。诗人想和已经死去的贤明的君主交流,想向他们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既然自己在现实的环境中难以找到知音,那么自己上天下地也要寻得一个知己。

2. 浪漫主义

屈原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使他自己生活在了自己编织的梦境中。那是一个远离凡尘的神话般的梦境,那里没有现世的烦恼,没有奸佞的小人,更多的是贤人君子、神仙圣人,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他追求的理想也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如《涉江》中的“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不仅仅是只存在于当时的社会的,他所追求的更是一种可以永恒的精神境界。他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欣赏的君主,更是用一切美好的饰物来装扮自己以比喻自己在修德方面不断地提高。他发出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来表明自己要在茫茫宇宙中寻求自己的知音。在他设想的世界中,前人是可遇见的,神话是可以实现的。

屈赋中所有出现的神话传说,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产生于南方楚地的神话,如《九歌》中所描绘的日神、月神、大司命、山鬼等;另一类是产生于北方的神话,如夔、鲧、禹等;还有一类是原本产生于北方,后流传于楚地,在北方渐渐散亡而在南方不断丰富的神话故事,如炎帝诸女、舜及二妃等。 [8]

在如此多的神话故事中,诗人想象自己遨游其中,终于找到一片没有烦恼的宁静的乐土。他的浪漫主义是建立在摆脱尘世的基础上的,是他舍弃了世人而不是世人舍弃了他,他对世人的放弃使他自己成为一个弃世者。屈原先是被放逐后遭贬黜,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曾试着反抗,可是在一次次的徒劳无功之后,他选择了追随彭咸而去,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式来给自己一个解脱,同时使自己的精神能够长久的存在。 综上所述,屈原的死是政治失意、性格倔强和巫文化影响的产物,他用死来摆脱自己现世的烦恼,达到肉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放弃理想,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梦境,舍弃这个世界,追随彭咸而去。

参考文献:

[1][5]司马迁 撰 韩兆琦 主译.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1676~1691.

[2]詹安泰.屈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71~72.

[3]郭维森.屈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

[4]马茂元.楚辞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7]詹杭伦 张向荣 编著.楚辞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4~146.

[8]毛庆 著.屈原与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58~59.

[9]汤漳平 注译.楚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0~227.

(指导教师:人文学院 中文系 叶修成)

现在写得很不错。明天上交到系里吧。如果系里无人,那就到F104,大家都在那监考四六级。 好像今天已经评审了,如果评审了,就发到了论坛的“经典读书会”吧。

 

第二篇:屈原之死作文

一、《屈原之死》优秀作文选

优秀作文:徐明旭、侯文杰、齐若愚、逯瑶瑶、赵慧、宋锡玉、田洪芳、包蕾、唐方圆、周婷、左美玲、李芹、公维翠、左进翠、杨琳、陈志芳、曹光源、张婷、刘秀华、庄士菊、 群、周文宇、孟祥雨

1、宋锡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汨罗江畔,老天也感应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切,天空变得阴暗,一阵小雨淅淅沥沥,仿佛诉说着屈原无尽的哀愁。一声惊雷过后,屈原仰天长笑,紧接着便怀抱石块,跳入江中。

这一声长笑或许就是预示着解脱吧,屈原终于可以从这浑浊的世间解脱了。这一声笑又或许是无尽的叹息吧,自己可以不用看到国家的灭亡。这一声笑亦或是对王朝的嘲笑,既然世间是如此不堪,那就任由它去吧!

轻轻一跳,瞬间定格,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却又不平静。他去了,带着哀愁,带着清白。这一跳,又重于泰山!

2、刘秀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二千多年前的汨罗,淹没了屈原的躯壳,却湮灭不了他那一颗炙热的心。那瑾瑜怎会和尘埃濯淖同流合污?也只怕只有那滔滔江水才能与之同清,才能够担起他的重量。江水东逝,但他的那颗爱国之心永远不会黯淡。

3、张婷:端午佳节的出处牵动着一个震撼世代的壮举,印刻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为楚国构画了美好未来,可楚怀王错把美玉当流石,让屈原只能隔窗相望,屡次进谏无回声。屈原之忠并无改变,而楚怀王硬把美玉踩脚下,错把琉璃当宝物,而屈原硬把枯草当仙根。

下一代的悲惨剧情上演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花不曾开就已经枯萎了。庄严而神圣的宫殿,刹那间已是一片喧闹而嘈杂的舞场。即使这样,屈原也仍心系故土,想扭转局势,可君主硬把沉沦当美事,一心只想歌舞场。

国家已逝难挽回,屈原看破跳汨罗。

4、曹光源:屈原之死:永别了,祖国

义乃男子骨,忠为志士魂。

楚泽之畔。

我立于晚春的汨罗江畔,嗅着那点点的湘草芬芳。看那悠悠碧水流过,卷着丝丝的寒凉,流入我的心底。永别了,祖国!我的心在滴血啊!可悲的怀王啊!如若当年你听我良言,楚国怎会如此衰败,您又如何会客死于秦啊!我好恨,我恨那无能的郑袖,我恨那无知的子兰。如果上天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直 1

言进谏,我还会尽心尽力为我的祖国而努力。但现在,我又能做什么呢?看这举世的混浊里,唯我独清,望那众人皆醉中唯我独醒,可悲啊!我多么希望能有通天神力,让这一切改变!

......我要以我的傲骨,以我的血肉之躯,捍卫我的清白。永别了,祖国。义乃男子骨,忠为志士魂。愿我的忠心,我的楚辞,可以给后世留下些什么......

5、陈志芳:屈原之死:江河之怒

愤怒激起千层波,万层浪!

“一江春水向东流。”原本平静的汨罗江,因他的到来变得不安,浮躁,愤怒!

他披发而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宁赴常流而葬乎江流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细风因他坚定而又执著的信念而疯狂,随风而飘的发丝飞得更加凌乱。唉!随着一声悲怆的叹息,他如同浏览一样坠落汨罗江,就在那一刹那,江水沸腾了,愤怒了,它抛起了千波万浪——那是屈原最后不甘的愤怒。

6、左美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屈原的一生呢?

汨罗江边,江水滔滔不息。

披散的头发随江边凄冷刺骨的风招摇,向那个将要逝去的衰落王朝招摇。屈原的脸色就像那干枯了的树木,谁又能懂得他那内心的无奈与凄楚呢?面对奔流江水,他内心的爱国热血澎湃激昂,也不愿蒙受污秽。汨罗江边的巨石见证了他的忠心,他的爱国情漫延在汨罗江水里,永不停滞。

后人,谁又能有如此胸襟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徐明旭:“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他站在江头,心中去是那片深宫:顷襄王在笑,子兰在笑,郑袖在笑......他们在笑什么?笑屈原?笑屈原在这个可悲的王国中还想着复兴?想在奸佞横行的朝廷上“独醒”?

“我错了?”他闭上眼,深宫转眼已成废墟,旧时代的瓦砾如同那曾经的楚国消失了?

心头一抖,象征大夫身份的玉璧已被手掌松开,四分五裂的碎片在夕阳下却异常耀眼,美到窒息。

他苦笑,玉璧是怀王亲手送给他的,如今呢?玉璧已碎,怀王已逝,楚国还在?

2

“是该走了,”他叹了口气,慢慢地睁开眼,脱下宫服。

他不再是大夫,他现在是他自己的......

汨罗江上溅起一朵高傲的水花......

汨罗江,千古恨。滔滔江水有谁问?大夫此去成追忆,千秋后人谁能及? 8、逯瑶瑶:飞溅的水花,恰似莹亮的碎玉,每点碎片都折射出一道皎洁的月光。

一身素衣的诗人,悄然与水波融为一色。激荡的波涛,好似诗人的心潮,无声的波涛湮没了诗人的思想。晴空的皓月,如同诗人的品格,默默地,皓月将诗人的心情记录在了永恒的时间里。那是混浊世界中独自清醒着而不堪忍受的孤独,那是一个心系祖国的赤子用生命刻写的一个“忠”字。也许,他的死衬托了高尚;也许他的死引来了世俗的蔑视,但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不值得我们歌颂?

9、齐若愚:滚滚江水,奔腾激流,如龙一般翻来覆去!太阳也被这江水渲染。仅仅是为江边一人。身穿白色长袍,长发披肩,面容憔悴如同枯叶般站在汨罗江边,仰望着天空又盯着江水。风,在这一刻涌起!云,在这一刻遮掩天空!江水好像预感着什么,更加激烈奔涌!

这一刻让人想起了楚霸王,也在江边.可是两人又绝不相同!

纵身一跃!怀抱石块!瞬间定格在这一刹那!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唏嘘不已。或叹遗憾,或叹壮举,或叹那无尽的寂寞!

屈原跳的不是江,是寂寞!

不要相信屈原的死,那只是战国纷飞政治的一个历史的“传说”!

10、侯文杰: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意义。

屈原不随世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云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以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为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

屈原投江,是一首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在人类心中永远的丰碑。

11、孟祥雨:屈原死得并不美,死得并不浪漫,死得并不如其所吟,但却死得其所。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

3

二、《我不是个好儿子》优秀作文选

优秀作文:李玉法、陈志芳、曹光源、张婷、唐方圆、庄士菊、赵慧、周婷、刘志豪、逯瑶瑶、田洪芳、单亦洁等。

1、李玉法:

路上。

“慢点,慢点!”母亲在后面迈着蹒跚的步伐跟着我,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仿佛怕我丢了。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那破旧的衣服、蓬乱的头发惹来一阵侧目。我忽然觉得很丢人。低头看,我衣冠楚楚,怎么看怎么是个帅小伙,与母亲格格不入。我不耐烦地对她喊了一句“快回去吧,别??”我内心仿佛觉得不妥,后面的愣是没喊出来。母亲仿佛明白了我的意思,看着我歉意地笑了笑,默默地回去了。看着母亲颓败的背影,我一阵抽搐。

我不是个好儿子。

2、唐方圆:不是每句“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不明每次任性都能被原谅。但有些人就那么轻易地原谅了你。那便是父母。

3、张婷:清晨,他们扛起农具,走在坎坷的田间小路上,第一缕晨光照在他们身上。微光照射下的身影似乎映衬不出岁月的痕迹。原本黑白交织的色调已被晨光染成了时尚色调。而我分明看到,那佝偻的身躯与坎坷的小道构画成了一幅春耕图。当最后一缕霞光仍旧映照在他们弯曲的脊梁上,那背影显得那么苍老无力,而我却在田间地头享受晚霞的柔美和小虫们的合奏。

又是一个春天。田间,晨光中,晚霞中,还是他们耕耘的背影。在喧闹的课间,看着泛青的柳条,我忽然想说,对不起,我不是个好女儿。

4、曹光源:亲情像百合,绽放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又像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爱与被爱中,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不是个好儿子。

5、陈志芳:母亲具有一切农村母亲的特点,但她一点也不比“文化母亲”少爱我。

就像那烂了的酸果子,因为爱才能腐烂,因为爱才会冒出酒香。

母亲便是那酸果,而我却是那吃果人。望着那腐烂的果子,我只能默默流泪。

4

三、《错位》优秀作文选

徐明旭:“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深爱的人已走远,独留纳兰在江边悲叹;有缘无份,未若无缘。只是在这世上错位的爱情还有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国春雨蒙蒙,诗人却已不在华丽的后宫,小楼独望,道路不尽错位人生的一丝苦。只是这世上错位的君王还有多少?“替天行道”的大旗还在,旗下的好汉们呢?领袖错位的信念,朝廷错位的提拔,官员错位的良心,却使水浒好汉也只能留在书中,被错位的人们当成了错位的英雄。

一步错,步步错!

唐方圆:人生就像一列火车,要想到达目的地,那每一条轨道都必须不能错位。

“心有千千结,不忍吐别离。只求能与你化茧成蝶。”祝英台和梁山伯因不能在一起“对镜梳妆”,只有泪千行。原本相爱的两人,因各种逼迫阴阳相隔,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做了一对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蝴蝶。

错位的相爱让他们在久经折磨后,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对方的身边。错位,见证了一场至死不渝的爱情。

公维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江东父老,江水已随他人生,美人自刎在怀。不愿乘船去,宁可自刎乌江!项羽错位的选择,铸就了千古遗憾!

有人说,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人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有人“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指责。也许,若项羽当初乘船渡江不会留有后世的诸多感叹,那错位的选择是否更能显出霸王的英雄本色呢?

左美玲:错位,有时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化茧成蝶的美丽梦想。

从田间地头走向闪亮的舞台,他的一生是农民与歌唱家的错位。当他一身军绿大衣伴随着气息站在荧屏上,粗糙而有力的双手拿起话筒,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了亿万心灵。他就是梦想成为中国最会唱歌的农民的“大衣哥”朱之文。几十年来的努力与付出,成就的是一个惊喜、美丽的错位,一位农民歌唱家的诞生!

5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