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中华精神”读后感

“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中华精神”读后感

“诵读经典,虽不能增加人生的外延,但可以丰富人生的内涵;虽不能延长人自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优化人的精神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记得三年级时,爸爸就给我讲这句话,让我背文化经典作品。

当时,我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迫于爸爸的威严而硬着头皮从《论语》、《三字经》开始背起,至今已背了三年。三年来,通过与孔子对话,与孟子交友,我逐渐认识到读经典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我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论语》。这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精品。三年级时我把她囫囵吞枣式得读了一遍。开始很费劲,认为爸爸交待的任务纯粹是“摧残儿童”。于是,经常偷懒,以致进度不快。直到有一天,看《百家讲坛》节目时,教授竟引用了好多《论语》中的句子。于是,我便来了兴趣。爸爸及时的鼓励说:“好好读,读多了,你也能上《百家讲坛》。”从此,我记住了爸爸的话。读时再也不敢偷懒。以前,学习上没有兴趣,总认为,学习是苦事,学习效率很低。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学习是高兴的事。不知谁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可把读书人坑苦了。于是,我认为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说来也怪,我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作文课上,再也没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低头咬断铅笔头”的尴尬了。拿起笔来,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很快,一篇作文就搞定了。

通过读经典,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真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三字经》、《论语》、《孟子》、《史记》、《老子》、四大名著等。读了这些书,我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我会主动把书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甚至和他们谈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我开始乐于交往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要我家来了客人,我会主动打招呼,让座倒茶。爸爸曾笑着说:“这都是读书带来的。”

我成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孔子告诉我:“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我尊敬爸爸妈妈,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并且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注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同学的关系特别好。

另外,爸爸要我树立远大的抱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诵读经典,我的感受很多,我会继续与经典同行,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第二篇:《中华经典》读后感

阅读经典 品味成长

品味经典,感悟成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读经典和你成长之路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你自己结合你的人生道路去感知,去领悟。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酝酿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经典、最浓墨的一笔要算国学。它是民族的瑰宝、民族的财富、民族的灵魂。有一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在走向融合的同时,更需要保留民族特性,阅读和品味经典、崇尚和弘扬国学正符合了当今的形势。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经典。所谓经典,它不是一些死文字,更不是背诵一些古代的文言诗词,而应该是一种优良文化的精髓之体现、一种传统美德的实质之所在。阅读经典,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格。真正的学习应该提倡一种快乐的阅读理解,青少年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很快记住,像《三字经》一样,因为押韵上口,所以便于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现在的青少年对孔子越来越陌生。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中有个故事,孔子让弟子们畅谈志向。

个个学子纷纷发表,其中有一个叫曾点的学生,他一直没有说话,在弹瑟。这时孔子就问他,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曾点从容地把瑟放在一边,然后对老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这才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

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对话啊!孔子的内心原来是这样不拘泥,不沉闷。其实我们阅读并品味经典,不能下意识的把经典想象的太高深,我们只需一颗平静、自然的心去感悟,去体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品李白,我们能收获飘逸洒脱;品庄子,我们能收获自然平静;品陶渊明,我们能收获心静志明;品曹操,我们能收获激昂壮志??我们不去深究他们的功过是非,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历史的经典,过于深究,我们就像钻牛角尖,必然迷失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品味,我们才会快乐成长! 我们阅读经典,还原的就是这样一种平静的方式,让我们生命和谐满足。经典源于自然,终又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为伴,我们永远年轻!与经典为伴,我们永远快乐!当我们诵读经典与其融合后,随着自己不断在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上会去读懂一些《论语》中的道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诵读经典就如同品茶,需要做到真正的用心,不急不躁,倾毕生精神,品一壶好茶!同样,我们品味经典,一定要融入我们的真情,并要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诗词朗朗上口,有节奏、有意象,它能培养我们感性的思维。所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想象力、兴趣、爱好和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重要。我们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滋养,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经典名言,最后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结为内心的力量。也就是学习经典,也就是学习怎么样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内心,就是学习怎样培养比较健全的人格。

我们分享关于经典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我们领会中国古人所走过的道路,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准则。在这种宁静中让我们看得见未来,看得见最好的自己。

《论语》里曾经说,人的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你在学习上付出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时,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你的生命被成全,被提升,这就是一种悟性。感悟经典,有时候要花一生的努力。现在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一颗心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智慧是无法言说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我们能学习很多东西,能学到一些准则,但是准则在真正运用的时候,我们能说它就一定正确吗?学到的东西最后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真正的彻悟之后才能达到大境界。

我们读经典,得到的是启发,帮助的是人格的养成,感悟中华文化里的智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继续享受着边阅读经典边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悟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在大自然中平静从容地完成着千古循环中的进步。在古圣先贤的思想里,我们通过感悟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力量并对我们进行着滋养,这无非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快乐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和品味经典在我们生命里的基因比寻求外来的救赎更加重要。

文化就是一种制衡心灵状态的能量。文化并不能阻止地震发生,或者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

学到的东西是一种文,而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化,所以学到外在的而转化为内在的这种文化,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

我们用感恩天地的精神,把日子过得炫彩烂漫。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外在的节奏紧张,内在的心灵要放松,平静。学会一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方法,让自己不在“临事而惧”,而变为“好谋而成”。

这就是阅读经典带给我个人的力量,这让我们在自然力量的托举下,得到一种信心。这就是品味经典对我们的启示:在品味中,我们发现自我、诠释自我;在品味中,我们收获快乐,不断成长!

10建筑二班 许洪

电话:152xxxxxx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