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两篇散文读后随笔 百度赤道中人

台湾作家王鼎钧《活到老真好》和《脚印》读后感言 赤道中人 王鼎钧的这两篇散文,都是写关于人生修养、喜怒哀乐交织的人生漫漫旅途和如何看待人生的矛盾冲突中的无奈及无奈中的应对态度,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观,间接或直接地教化读者对这世事苍茫的人生,和这个有时被称之为大千世界的一种认识与警言。如果人生阅历还不算广的青年朋友读了这两篇散文,也许会觉得作者有些老气横秋、倚老卖老的口气,但对我—— 一个已知天命的人来说,看着墙上的挂历一页页日渐日地撕去,读这两篇文章,却正当时。

人生是什么?大不了是生、老、病、苦、死。读了《脚印》的朋友,是不是可按文中的“今圣后贤”创造出生老病苦死皆乐来?我想是可以的,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有“生日快乐”、“乐龄人”、“苦中作乐”和日后将成为世界各国都合法化的“安乐死”四个,加上一个享受人生“健身防病乐”,只要在不发生战争或海啸,或其它的天灾或横祸下,也勉强能够凑数成了“人生五大乐”了。既然能够,为什么我们不就如作者那样的天马行空般拾起那些曾经散落过的回忆、泪、歌声、梦的脚印呢?我读了几遍《脚印》,想从文中中准确知道假使自己即成鬼魂,是不是要从从呱呱坠地时始的第一个脚印捡起到临终前的最后一个 ?还是从离世时的最后踏在土地的一步往过去捡起?或是想从哪就从哪捡起?但看来作者对这认为这并不重要,从哪儿捡起都可以。因为文章在开始时说死者鬼魂要把生平所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说明捡脚印是从头开始,从儿时到老死的一段时间;但文中中间却又有这样一句说:“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点,当然就是故乡。”——这个应该是指从死后走到生前,才能返回故乡吧。反正是拣,重点在捡人一生的记录,从哪捡起我也认为并互不矛盾了。说说这些检脚印的事,其实是想说明作者在不知不觉间已把我们引入了他笔下的世界,作者的引人入胜的文笔成功之处;主要我认为有: 一、是因为作者的构思与众不同,运用神话或鬼话都不关紧要,只须套住了读者,使读者要继续读下去就可以,且越往下读越入神。文中有“一旦鬼魂重显,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个浮上来”和“…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等等都是充满神奇和进入仙境般的吸人眼球字眼。二、不管你听过或否这个捡脚印的故事,都得从头到尾任作者穿插和安排文中层出不穷的起伏情节,把读者的心思扣住,由不得你休息片刻得往下读去。如:“我的乡愁是美学,不需要别人的嘉赏,且浪漫而颓废;脚印多的是一层铺上一层,一旦涌出会高过你家的房顶”等。三、是把作者的经验、警言、理想都在不觉间或明言,或暗喻中灌输读者,对社会现象中的不满,有意无意地揭露出来,如:“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和“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家又放回去”等等来映射、发泄。这是作者在构思特点上和抒情手法上的完美相互结合。读《脚印》使人有反省、有宽容、有从新再来的觉悟。

1

那什么又是人生呢?是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社会,到了老年,才把老年的我们还回给现在的我们自己。这个就是每个人的一生!也是到了老年,人生对此时的我们已没有什么秘密。这是在《活到老真好》一文中对“人生是什么”或“什么是人生”的绝对答案。《活到老真好》把人生释成的几个阶段,我庆幸我在还不太老的时候就读到这篇文章,太老了才读到好书,受益或许不多,就是多也许不久。此时正好是文中说的上帝归还给我的自我时候,是我该欣然接受的正当时刻。我们看看这篇散文中作者又怎样把老来解释:“人握拳而来,撤手而去。先时是一样一样地搜集,然后是一件一件地疏散”。我想太年轻的人,人生旅途中他还在拼命追求,还在搜集,还不知道放弃也是一种美德,还不识“舍”字的真义。要这些年轻人领会老年人的心态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曾经经过了年轻气盛的岁月,也历过浑浑噩噩初生之犊的日子,因此,我觉得老有老的好。再看看作者怎样说所谓的黄金时代二十岁:“你想,二十岁的我们懂什么?懂得茅台和汾酒有什么分别吗?懂得京胡和二胡的分别吗?懂得川菜和湖南菜有什么分别吗?…到了年老,能通人言兽语…跳出三界,不列五行…不喜不惧…,再也用不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说了活到老,有许多福分,有时间可多看几遍《红楼梦》,多些体会,有机会多看到新考证和发现,长些见识…,但也说不能太老,老病缠身也不好…。这篇散文,单从题目上可说已具备警示性,文中写出的与一般认知相逆,说出老有老的好,口语的使用让读者有亲切随和的感觉,其中也插有建议性劝说,说老年人“最忌悔恨,悔恨伤身伤神”。我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如果要做到活到老真好,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健康的身体,心身愉快,充实的生活。但这也须费点心机和时间;身体健康需要保持,而要保持则需花时间作适当运动,也要持之以恒,也要作适量饮食调节,一般人都能说却不能做到。

读了这《活到老真好》和《脚印》两篇散文,体会了细嚼散文的枝叶花果的甘味。这两篇散文,其内容使我醒悟,文体使我大开眼界:写散文,是写生活点滴、写照。对事对物的见闻及观察,都是题材。作者的博闻、卓见和妙笔,在文中淋漓尽致,读后难忘又回味无穷。就是普普通通的路边小花、屋檐掉下的小雨滴、小童的头发,牛的眼泪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题材,能把此类看上似乎平凡而单一的题材附上生命,或许就是妙笔升华的作用吧。

印尼赤道中人20xx年9月25日 appbmi

 

第二篇:散文与随笔

作者:田德震

闲话“书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一首。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渴望报国的述志诗,另一种说是书生发牢骚。我赞同后者。

我没有说“牢骚”是书生的专长。但事实上,如果只从诗文里找证据,书生们的牢骚就显得比别人多。

我怀疑杨炯是发牢骚,不算是“有罪推定”。您想想,他当年少负神童的名号,长大后被人捧为“初唐四杰”,为人恃才傲物——就这个性,说真想当个营连级部队干部,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杨炯晚年受人连累,被贬作一个什么“司法参军”,但这“参军”和“从军”边儿都不沾。临终前的那一年他当了个小县令,任职几个月,史书上得了个“严酷”的差评——这分明是他心情郁郁,拿属下泄愤。因此,我就认定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云云就是一牢骚罢了。

像杨炯这样的书生们确实是读过几本书,能写一点文章的。但读书并不需要特殊的才能,作文但求用心便可。如果恃能读书作文而骄矜,自以为具备了超人的本领,一旦命途蹉跎很容易牢骚满腹。这事搁在别人,可以生生闷气可以长吁短叹,也可以借酒浇愁甚至使酒骂座??书生也就会发发牢骚作作诗文。

除了读书写作,书生别无他能。假如国家用人制度完善,书生们可凭一技之长得其所哉,或者能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说不定也可以由于有较好的天分,最终成为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反过来说,假如书生们在不得志的时候能独善其身,也有机会做颜斶、鲁仲连、陶渊明和林逋。如果自甘堕落,爬上去的就变成了官僚,正在爬的成了朝秦暮楚攀附权门的俗子,摔下来的就成了爱发牢骚的诗人。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何妨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平心而论,书生发发牢骚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李白李贺,牢骚写在诗文里

至多送给朋友看,相当于私密的日记。就是传扬出去引起了他人的共鸣,也算是泄导人情补察时政,有益于社会正常运转。

书生可以骄矜,可以清狂,可以固执,可以迂腐,可以百无一用,但不可无耻。见利忘义,结党营私,奔走权门,口称谀辞,又岂是书生本色?

最终成了政治家或者政客的,成为权贵的帮凶或者帮闲的,这些人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书生。真正的书生不论际遇怎样,仍然会潜心读书用心作文;真正的书生不管社会怎样改变,仍然会固守着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底线。

有志气有能力的,可以“继绝学”“开太平”,有志气无能力的不妨保留一点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无志气无能力的也应该受得了清寒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

像杨炯先生大半辈子身在琅嬛福地,这岂不是是书生最好的归宿?难道做一个酷吏会更舒服吗?

乡村葬礼

在乡村葬礼是一个家族中隆重的节日。

骤然响起的鞭炮,曲调欢快的唢呐,客来人往的揖让,小孩子追逐的喧嚷??让人难辨这究竟丧礼还是喜事吉日。

乡村的丧礼的确有些诡异。少了想象中的哀乐低回和泪雨滂沱,整个葬礼像一场持续多日的娱乐。化妆演出、音乐助兴,摆筵迎宾、满座高朋,几乎具备了节日所应有的全部要素。

像牛一样的农人,一辈子在黄土里打滚,辛苦劳作。老了死归黄土,算是获得了最彻底的解脱。儿孙们在病榻前从痛苦到无奈,继而厌倦、麻木而终于释然,丧礼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节日。

平常各自忙碌的农人,终于可以坦然地放下农活和族人相聚。于是替孝子通知亲戚,置办酒席,延请执事,安排厨师,请吹鼓订扎彩,租赁桌椅??这边逝者静静地享受着永远的安息,院子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忙完了一天的事务,守灵的族人终于可以偷闲娱乐。在这寒冷的漫漫长夜,年轻人呼喊着斗牌,年长者诉说陈年旧事。孩子们暂时不必理会作业,现在正练

习着“叩拜”这门新功课??叙旧,言情,嬉戏,打闹,有开心的欢笑,有半真半假的争执,气氛热烈而祥和。人们享受着因亲人的谢世而赢来的快乐。

冗长的序曲之后,出殡算是主旋律。

贴着“闻乐不乐”白纸横幅的乐棚里,唢呐队早早亮开了家伙什儿。大门口执事和孝子亲属招呼着客人,方桌边几位账房先生忙着登记礼金。打杂的接放着挽幛和花圈,孝子妯娌分拣着属于自己家的礼品。灵棚里行祭者肃穆叩拜,院子里拥挤着寒暄的亲人??

午饭后例行喧嚷。打杂的还在清理筵席上的剩菜残羹,执事已开始安排上路的告别。孝子、女婿在灵棚简单行礼,姑娘和出嫁的孙女匆忙中整理着孝衣。媳妇们层层叠叠披好属于自家的床单被面,娘家兄弟前来搀扶体重难支姐姐。

忽然间出现一霎时的寂静,众人肃立屏气向棺木旁凝视。单等孝子将手中的瓦盆“啪”地一声在棺材前摔碎,众亲属和亲戚赶忙附和着大放悲声。顷刻间,鞭炮声、嚎哭声声声入耳,抬棺的、喝驾的步步惊心。披麻戴纱的孝子像白盔白甲的勇士,迤逦而行的长龙似大军出征。花圈、纸活、扎彩花团锦簇,哀杖、雪柳、魂幡蔚然成林??

葬礼只是做戏,戏总要落幕。痛定然后思痛,哀痛深藏在至亲者的心里。

一个人

僧哥死了,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下葬。僧哥这七十六年的一生,活着平平淡淡,死了悄无声息。

僧哥是资深光棍,临死应该还是童子身。金圣叹曾评李逵“亦定是童男子身,不尔,教他何处破身也?”李大哥虽天真烂漫,但毕竟颇具有进攻性,说不定有女性欣赏这种类型。可僧哥呢?除了年老时惹人可怜,他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取消的对象。小时候,人家绕着他站着的地方画一个圆圈,没有许可他就一直站着,不敢动一动。年轻时和我们村的其他人去湖北移民,在太子山林场干活的时候,他和当地的一位姑娘说过几句话。有喜欢恶作剧的吓唬他,说这姑娘看上他了,结果僧哥连夜搭火车跑回了老家。这样畏女如虎,这样没半点男儿气,谁

会看上他?他又能把谁怎么样!

僧哥有个亲弟弟。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见僧哥兄弟和他父亲爷仨过。后来弟弟娶了个残疾的媳妇儿,与他们分开了住;再后来僧哥的父亲病故,近三十年来就剩下僧哥一个人生活。

僧哥很瘦,腿很细,几乎不见有小腿肚,这样的体型干活没什么力气。他年轻时走路腿和手臂摆动的频率很快,但步幅却很小;看似脚步轻快,实则是徒具花哨的外观,根本就不“出路”。这也是他“没成色”(方言,“没本事”)的表现。

在队里集体劳动的时候,我不清楚他能拿多少工分。好在几乎不用自己置办劳动工具,只需一个人听从队里委派就成,虽然大家都过苦日子,但僧哥没有养活老婆孩子的负担,不用偷不用抢也勉强可以活下去。以僧哥的性格假如不幸而有家小,他很难度过六零六一年的难关。这个时候应该算是僧哥生命中的黄金阶段。

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大家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僧哥却苦了。他种着一亩多地。别人用牲口干活的时候,他用架子车拉粪,用铁锨翻地;等人家换了机械耕作的时候,僧哥还是完全靠自己的人力。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想帮他一把,他总是谢绝, 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回报人家。他弟弟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一家人自顾不暇,僧哥也不要求弟弟来帮。时间长了,我们总看见年老的僧哥一个人慢慢的在路上走,一个人在地里慢慢劳动。

我和僧哥不在一个生产队,也不是“本家”,因而我和僧哥本来没有什么瓜葛。

十多年前,我们这里农闲的时候正值水稻区农忙,我妻子和村里几位妇女一起去县北帮人家割稻谷。她看僧哥可怜,就叫上他一同去。干活的时候,算是把僧哥搭配进她们干活快力量强的这一伙。从此僧哥好像总是感激不尽,春种秋收时候有时来我家帮忙。有时是剥剥玉米摘摘花生,有时是从地里回来给我家的羊捎半篮草,但他从不肯在我家吃饭。

几年前,政府给僧哥盖的两间房子被侄子拆除,小院子盖上了侄子的新房,僧哥在这宅子的前面临着水坑的地方搭了个小棚子住着。我曾经远远地见过他在这低湿黑暗的小棚里蹲着吹火做饭,蓝色的炊烟笼罩着他。

这两年僧哥曾借我们家的平房晒过他的一点玉米。除了多年前我妻子的

举手之劳和有一年除夕给他送过一点儿过年的食物,我们似乎再没有给过僧哥什么帮助。僧哥常年一身颜色黯淡的旧军衣,前几年我倒是曾让妻子给僧哥送几件我的旧衣服,妻子说以僧哥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接收,于是提议作罢。

最近两年僧哥更显得衰老了。有两回听说他已经病危,后来却又见他背着一小捆玉米秸踽踽独行。只是听力更差脸色更加青黄。

半个月前,看见僧哥㧟着篮从门前过,我正要劝他把别人扔在路边的花生秧弄走当柴禾。妻子示意我离开,她说:“你越劝他反而越不好意思——你不知道僧哥的脾气?”

正直,诚实,与人为善,有点儿固执,有点儿孩子气;瘦弱,微笑,低声细语——这是僧哥留给我的全部印象。

现在,这个人死了。没有挽歌和祭文,送葬的路上也不会有痛悼的哭声。 这个人很快就会被人们彻底忘记了。

“杯”“瓢”考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翻看课本(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91页),感觉《送别》诗中“一杯浊酒尽余欢”的“杯”字不太对劲,我印象中是“瓢”或者“觚”。

脑海里跳出《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杯”一节。兴致所至暗自推敲该用“杯”还是用“瓢”。

关于杯子,古典诗歌给了我刻板印象,心里想的不是现在普通的玻璃制品,而是祖千秋怀里形形色色的什么“白玉杯、翡翠杯、犀角杯、夜光杯、古瓷杯”以及“金光灿烂的金杯,镂刻精致的银杯,花纹斑斓的石杯”之类。相比之下,我觉得“瓢”要亲切一些。瓢是农家常见的器具,由成熟的葫芦剖两半而成,晒干后农人用以舀水或者从面缸里取面,自然也可以临时充作酒具。《水浒》“智

取生辰纲”一回晁盖等给杨志下套:“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可作印证。

论“文”讲求“知人论世”。当时觉得,和“杯”字相比较,以用“瓢”字为佳:“浊酒”味薄而质次,用精致的“杯”做酒器,好比叫花子拿着油漆棍,破棉袄上扎领带,不太搭调儿。记得有人说这曲《送别》透露出了李先生最终皈依佛门的先兆;那么,在这薄暮时分,用草木质地、容量较大而形色陋暗的“瓢”取“浊酒”而饮,似与黯然送别悠然出尘的情景较为班配??

正以为找到了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忽的又跳将出来。这怎么解释?莫非边关将士喝光了美酒,不得已才用杯子盛“浊”酒而饮吗?李叔同先生既非村夫也非豪士,此情此境用“瓢”饮酒真的合适吗?

一时茫无头绪。“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网上求教吧。“百度”之下这歌词居然有“杯”、“瓢”“斛”、“壶”、“觚”多个版本——究竟以那个为最佳?

“斛”和“壶”似乎都不合适。看词典的解释,“斛”应该是古人盛粮食或者珠玉的容器。十升为斗,十斗或五斗为斛,也应该不是作酒器的材料。“壶”当然可以盛酒,成语中就有“箪食壶浆”。但这“壶”在某种程度上和“瓢”相似,都富于民间风味。杨慎《临江仙》中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樵夫渔人偶然相遇凭壶而饮,多了一份勘破人生的自在与潇洒。但李叔同先生“性情孤僻,律己极严,在外和朋友交际的事,从来没有,狷介得和白鹤一样(曹聚仁《李叔同先生》)。”他既没有普通人的苟且也不具备高士的超脱,“壶”和他的性格不怎么相副啊。

最后只剩下了“觚”。问题是,“觚”是最佳选择吗?《说文解字》中说:“觞受三升者谓之觚。”“百度词典”解释说:“觚,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这样看来,作为民间的酒器,“觚”有孤标峭拔的高古之风,而且既不像“斗”“瓢”之类带有江湖气,又不像“壶”之属有村俗气,也不像“杯”这样有略显矫情奢华的贵族气。

古道长亭,芳草夕阳,晚风中柳笛呜咽。

拘谨而洁身自好的李先生在想象中与友人举“觚”而饮,饮下孤独:“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骊歌》的旋律悠然响起??

——我又犯了附会穿凿毛病了。如果祖千秋重生,当引我为同道哈。

“小花园”耍流氓

鄙学校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小花园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问题。

该花园为喜欢花卉的前前任校长主政时所建,占地三四百平米。现位于教学楼右前侧,厕所和垃圾坑的对面。

当年,学校返聘一位同样喜欢花花草草的退休教师做园丁。由于勤于经营,就整出了一点儿效果。有学生甚至在作文里文艺腔地写道:春来迎春葳蕤,紫薇花姹紫嫣红;夏秋两季绿阴匝地,月季飘香??

但,我以为并不见佳。

何况现在的小花园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因缺少管理,园子里现在榛莽丛生,花卉稀少——像养着三四个吃奶孩子的母亲,不再有青春少女的风姿。于是新学期开学就有了毁掉它改作他用的舆论。

“毁掉派”理由是,秋冬时节大风起兮手纸扬,垃圾聚集污垢藏;春夏两季蠢蠢而动的学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又俨然成了谈情说爱之所。偌大一片园地白白闲置,如不种上蔬菜或者粮油作物以利实用,实在可惜。这“毁掉派”的诸同志中,花下客还是当年投资建花园的异议者。

现在,我们的意见可以简单表述为:有地不种粮,等于耍流氓。

关于“种粮”,我这里要给年轻人或者在城里长大的朋友交代一下。 我们这儿的人,老年农民,都是给饿怕了的。冯小刚尚未杀青的电影《温故一九四二》,讲述的就是咱们河南的灾荒;再经过后来的六一、六二年??所以,你就能理解大活人没饭吃有多可怕,而种地不种粮食有多荒唐!

当然,已经温饱了的农民,现在已经知道“吃饭”不仅仅是“吃粮”,也还包括“吃菜”;我们这儿的农民,虽然也都早已从单一“种粮”变成了种植“大蒜”啊“西瓜”啊等多种经济作物,但宗旨始终不变:一以贯之的思路还是“实用”——各家小院子的闲地里,生长着的仍然是能卖钱的树和能吃的菜。只是当年“有地不种粮,等于耍流氓”的说法,悄悄地和平演变成了“种地不实用,等于瞎糊弄”。

我们所秉持的理念就是“务实”,我们不允许你有“花园”。“务实”是最好的美德,“实效”是检验任何工作的唯一标准。

“种地不种粮,等于耍流氓”的理念,有着深厚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一切不以降雪为目的的降温都是耍流氓”以及“一切不是以提高学生考分的教学工作都是耍流氓”等等等等,统统属于我们同一理念的“一中各表”(一个中心,各有不同表述)。

“小花园”的毁掉是必须地。现在,他居然就要倒掉了,则普天之下与花下客持相同理念的人,其欣喜为何如?”

庭院有树

我们家的院里门外共有十八棵树。有椿树、榆树、桃树、杏树、泡桐、石榴、花椒,还有一棵柿子树和一棵核桃树。

像大伞一样撑在门口荫庇小院的是椿树和泡桐。在这夏历五月,院子里石榴树的嫩枝上在正红艳艳地开着花;喝足了水的小核桃树正在疯长,花椒默默地孕育着一簇簇现在不起眼、日后定然性格暴烈的小小的果实??

庭院里有了树,就像眼睛有眸子蓝天有白云,就像水面生波花中蕴香。有了树的院子不寂寞:春天有花开,夏日有绿阴,秋后有果实,雪里的冬天有满枝晶莹剔透的琼玉琅玕。院子里有了树,可以听瑟瑟萧萧的风声,可以看穿林打叶的雨景,可以透过枝叶看天看云看星看月??

有了树,酷暑似乎就不再可怕。在两树之间悬一张吊床,大树下放一张躺椅,于是,炎炎夏日中可以坦然享受自然的清凉,尽可在蝉噪声中悠然入睡,享受“手倦抛书午梦长”的自在。

有了树也就有了鸟儿;有了鸟儿,就有了啁啾歌唱。斑鸠在泡桐树的虬枝繁叶间建巢,蓝背山雀在榆树上争食,黄鹂在椿树的枝叶间呼朋唤友??农家小院晨昏之间的领空是一个个赛歌场。

我们家这些先后随意种下的树,并没有特别的品种,布局上似乎也没有经过精心安排。但这每一棵树就像一个个有着自己特有的经历,形貌不同性格各异的人,每一棵树都有故事。

我知道这棵杏树从指头一样的小苗怎样长成这碗口粗细的大树,我了解这棵小核桃怎样从严冬里劫后余生,我也记得这棵原先不肯开花的石榴树在移栽之后居然结下累累硕果。

我还怀念那棵死掉的柿子树。前年冬天严寒来得早,等春天来的时候,这棵有壮汉胳膊粗的柿子树没能发芽。这是棵能结许多香甜大果子的柿树!每年将到中秋的时候,我们开始收获。母亲、妻子和田旭田晓他们一人拿着长长的钩子,两三人在树下扯起床单。看着一个个黄橙橙的柿子在大家的惊呼声里从枝头叶间扑噜噜滚落下来掉在床单上,小院里荡漾着开怀的笑声。

柿子树乡人读音作“寿树”,据说树龄可达二三百年;我没有想到这棵树竟然夭折。曾经被我误伤的柿子树,我们永远无法再品尝你甘甜的果子,我也无法再为你浇水施肥来弥补我曾经的过失了!

我钟爱这每一棵大树和小树。树有高大和矮小之别,但在我心目中却没有贵贱之分。结果实能吃的就吃,开了花的就赏;像椿树它们这样没有艳丽的花与香甜的果的,我就贪恋这一树绿色。每一棵树都是我家庭中的一员,大树给我们以恩惠,小树给我以希望。

爱树如友树爱我,绿阴掩映是我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