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少儿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浸润。对于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质。 我校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我校把传统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诗文诵读,感悟中华美德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诗文诵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经典诗文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还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文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文基础。

经典诵读还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提高记忆力,使学生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吟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一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浓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会使他们牢记终生,受益终身。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性情,开启智慧;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之源。

二、丰富活动内容,注重德育实效

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提到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不停留在枯燥乏味的说教及应付形式的走过场之上,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将爱国爱民,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谦虚好学,惜时

审势,求新勤俭的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去。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在每天的学校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既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各班教室环境也力求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展等方式方法力求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使学生感到读书活动就在身边,形成人人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

2、明确任务,措施具体。一是精选诵读内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年龄段选择诵读内容,内容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二是规定诵读时间,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创新思路,形式多样。我们要求各学班要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采取个人读与集体诵相结合、吟诵与表演相结合等形式让学生爱读乐诵。学校每学期按年级组织不同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4、研发校本课程,拓宽德育领域。精心研究制定校本课程,为在学校比较规范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条件。首先要求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我们结合现行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制定校本教材,为强化诵读创作条件。利用校本教材,落实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大大拓宽了小学德育领域。

三、利用《三字经》《弟子规》教材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

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在进行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的同时,学校要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各科老师也可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传统文化若能与当前学科教学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老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充分展示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小学各学科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

四、采取措施

1、充分认识优秀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作用。道德是人类的文

化创造,道德的发展必然伴随和促进文化的发展,优秀文化是德育之根。道德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先进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评价道德现象和实施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社会的永恒价值,使其成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优秀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得与其紧密相连的德育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根”。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认识肤浅。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历史

渊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新

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融合现代文明,造就新一代高素养的人才。

3、发掘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倡导学校开展 “过传统中国节 ,做现代中国人”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4、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使德育与传统文化更加有机结合。以经典文章、优秀诗文、格言警句、成语等为素材,发掘其包蕴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寻求一种以古代“蒙学”诵读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相互渗透的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机整合,并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倡导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用于指导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以达到经典诵读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在教室、楼道设立“诵读专栏”、“诗词角”、 “经典壁”等固定板块,使小学德育与校本课程开发充分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要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涵养自己的气质、风度和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具深厚的底蕴,这

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底蕴,将其发展壮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让其为当代教育之所用。

 

第二篇: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孙玉萍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少儿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浸润。对于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质。 我校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我校把传统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诗文诵读,感悟中华美德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诗文诵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经典诗文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还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文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文基础。

经典诵读还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提高记忆力,使学生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吟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一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浓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会使他们牢记终生,受益终身。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性情,开启智慧;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之源。

二、丰富活动内容,注重德育实效

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提到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不停留在枯燥乏味的说教及应付形式的走过场之上,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将爱国爱民,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谦虚好学,惜时

审势,求新勤俭的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去。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在每天的学校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既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各班教室环境也力求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展等方式方法力求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使学生感到读书活动就在身边,形成人人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

2、明确任务,措施具体。一是精选诵读内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年龄段选择诵读内容,内容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二是规定诵读时间,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创新思路,形式多样。我们要求各学班要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采取个人读与集体诵相结合、吟诵与表演相结合等形式让学生爱读乐诵。学校每学期按年级组织不同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4、研发校本课程,拓宽德育领域。精心研究制定校本课程,为在学校比较规范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条件。首先要求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我们结合现行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制定校本教材,为强化诵读创作条件。利用校本教材,落实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大大拓宽了小学德育领域。

三、利用《三字经》《弟子规》教材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

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在进行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的同时,学校要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各科老师也可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传统文化若能与当前学科教学相结合,则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老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充分展示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小学各学科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

四、采取措施

1、充分认识优秀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作用。道德是人类的文

化创造,道德的发展必然伴随和促进文化的发展,优秀文化是德育之根。道德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先进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评价道德现象和实施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社会的永恒价值,使其成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优秀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得与其紧密相连的德育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根”。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认识肤浅。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历史

渊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新

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融合现代文明,造就新一代高素养的人才。

3、发掘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倡导学校开展 “过传统中国节 ,做现代中国人”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4、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使德育与传统文化更加有机结合。以经典文章、优秀诗文、格言警句、成语等为素材,发掘其包蕴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寻求一种以古代“蒙学”诵读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相互渗透的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机整合,并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倡导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用于指导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以达到经典诵读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在教室、楼道设立“诵读专栏”、“诗词角”、 “经典壁”等固定板块,使小学德育与校本课程开发充分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要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涵养自己的气质、风度和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具深厚的底蕴,这

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底蕴,将其发展壮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让其为当代教育之所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