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对比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与莫言的《红

高粱家族》的对比

说到大江健三郎和莫言,我们都知道,一位是19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日本。一位是20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中国。大江健三郎与莫言这两位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家,早在10年前就相识,并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前者还在20xx年预言后者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实力的候选人,6年后,预言成真。

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都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也就铸就两个功成名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些接近,都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描写有着独特的见解。 先介绍一下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风格,大江对传统文化十分执著和尊重,从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汲取营养,很好地继承并大量使用了自《竹取物语》(859—877年间)延续下来的象征性技法和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力。与此同时,这位战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异常热情地借鉴外来文化,并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予以吸收,显现出一种“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自己的创作活动不仅面向日本和东方,同时也面对世界和现代。在谈到授奖原因时,瑞典文学院认为,大江氏在其作品中“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了现代的芸芸众生相,

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作者在把现实引入小说的同时,致力于非现实性的虚构(即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玄虚),两者之间既截然分明,又随意重叠,而将这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则是大江氏从日本文学传统中继承下来、又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象征性表现手法(即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幽玄)。在这个独特、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出生于森林之中的大江氏似乎对森林情有独钟,在诸多以森林为舞台的小说中,大量导入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力和日本神话的象征性,意在把现实中的神话意义剥离出来,好像在有意印证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论点——出自森林的是生命,回归森林的则是完成了的死亡。其实,这是作者在人为地拉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用虚构这一形式来表现和渲染潜于表层之下的现实。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大江先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 《个人的体验》是作者在极端苦闷之中创作的一部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在作品中,当主人公鸟在面临脑残疾婴儿的生死抉择——或听从情妇劝告,借黑市堕胎医之手埋掉病儿,或接受医院建议,为病儿施行脑疝气手术以拯救其生命——时,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同将会留下严重脑疾的儿子共度生涯,从而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人类的不幸。瑞典文学院在评论这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时认为,作者“本人是在通过写作来驱赶恶魔,在自己创造出的想象世界里挖掘个人的体验,并因此而成功地

描绘出了人类所共通的东西。可以认为,这是在成为脑残疾病儿的父亲后才得以写出的作品”。大江健三郎本人也承认:“随着头部异常的长子的出世,我经历了从未感受过的震撼。我觉得无论自己曾受过的教育还是人际关系,抑或迄今所写的小说,都无法支撑起自己。我努力重新站立起来,即尝试着进行工作疗法,就这样,开始了《个人的体验》的创作。”他把内心的痛苦作为起点,通过传统的想象语言将神话与现实完美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微小的、局部性的东西放大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典型。阅读《个人的体验》等一系列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把现实引入小说的同时,也在致力于非现实性的虚构(即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玄虚),两者之间既截然分明,又随意重叠,而将这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则是大江氏从日本文学传统中继承下来、又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象征性表现手法。

而莫言的作品,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

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下面介绍一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 作者莫言在文中对他如此评价:“ 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生即使是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

素。” 确实,他抗日,但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战争的实质。他的身上固然散发着鲜活的人性,同时又充满了野蛮无知的兽性。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余夫人戴凤莲的评价甚高,她是个传奇性的女子。莫言这样写道:“ 我奶奶的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确实,她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集中生智,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 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余占鳌、戴凤莲是《红高粱家族》中高粱英雄的两个典型。他们不十分明白抗日的实质,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反抗与不满。他们坚强地守护自己的自由,傲然地活出生命的强度。他们是一群流着高粱血统、浑身散发着鲜活人性的红高粱地英雄 戴凤莲因父亲贪财而她嫁给了酿酒的单老板的儿子(有麻风病);恋儿是戴凤莲的侍女。突出了一种没受道德规范的民间激情,高扬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宣扬暴力,无法无天的性爱,这即使莫言所寻之根,有感于现代生活的

苍白。全文站在民间立场上写抗日战争: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爆发出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不管什么人危害了“我”的利益“我”都奋起反抗。这是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深受冯德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的影响。《红高粱家族》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些列抗日的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这两部作品都是作者结合现实来写的,但是区别也十分明显,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主要是结合自己的现实来写,而莫言则是结合自己祖辈及家乡的现实来写的。

大江健三郎在日本一直是支持与中国交好的代表人物,认为日本应该正视过去,是中日友好的大使。他与莫言更是要好朋友,希望中日两国人民能够像两位老先生一样,能够跨越国界,建立友谊。

大江健三郎今年77岁,莫言57岁,两人年龄相差了20岁,但这种年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友谊。据翻译家许金龙透露,大江健三郎的家里珍藏了一瓶茅台,要等莫言获奖的时候,与莫言一起喝。这次,茅台酒可以开封了。

 

第二篇:莫言《红高粱家族》书评

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翻脸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 《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由中篇发展为长篇的 《红高粱家族》 仍是莫言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作品。这个象征性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谁都看得出来,红高粱系列小说与我国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面目迥异,它虽也是一种历史真实,却是一种陌生而异样的、处处留着主体猛烈燃烧过的印痕,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就它的情节构架和人物实体而言,也未必多么奇特,其中不乏我们惯见的血流盈野,战火冲天,仇恨与爱欲交织的喘息,兽性与人性扭搏的嘶叫。 然而,它奇异的魅惑力在于,我们被作者拉进了历史的腹心,置身于一个把视、听、触、——莫言《红高粱家族》

嗅、味打通了的生气四溢的独特世界,理性的神经仿佛突然失灵,我们大口呼吸着高粱地里弥漫的腥甜气息,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体验和融身于历史的“浑一”状态。于是,我们再也不能说只是观赏了一幅多么悲壮的历史画卷,而只能说置身于一种有呼吸有灵性的神秘氛围之中。其最深刻的根源乃在于作家主体把握历史的思维方式之巨变。莫言以他富于独创性的灵动之手,翻开了我国当代战争文学簇新的一页———他把历史主观化、心灵化、意象化了。作品在传统的骨架上生长出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把探索历史的灵魂与探索中国农民的灵魂紧紧结合;红高粱是千万生命的化身,千万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外显,让人体验那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它的象征意义,在对“杂种高粱”的批判里就看得更加分明。 没有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观念爆炸,就没有莫言;但同样,没有莫言作为天才作家的 异秉,也没有莫言。莫言偶然看到李文俊翻译的《喧哗与骚动》,只看了两万字的序,就跳了起来,他要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这片土地上的河流,村庄,痴男怨女,地痞流氓,英雄好汉,统统写出,创建一个文学共和国。他要做这个共和国的主宰。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远远消逝在小说营造的世界里。 “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在墨水河里面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 这是主人公二奶奶的灵魂耳语给他的话。 莫言其实自己也没真正经历这个最英雄最王八蛋的时代,多多少少是听祖上传下的故事和自己参军再踏入社会的感悟吧。可怜,我们确实很可怜也很孱弱,我们需要灵魂的沟通,我们需要肉体的慰籍,我们渴望一颗强大的灵魂。他们是墨水河能给予的吗?是孤傲的红高粱能展示给我们的红色海洋能赋予给我们的颜色吗?也许我们能把,如果我们能够光着屁股在墨水河里浸泡三天三夜,能用红高粱的艳丽擦便我们的全身。 说说小说的主题吧,红高粱从开头到结尾,一直穿插在小说的各个角落。他们被人们拿来酿酒,烧饭。他们在肥沃的黑土地上鼎立于天地之间。他们被马刀斩断,露出锋利带着绿色血液的切口。高密乡的人们在战乱年代活在他们的庇护之下。 他们孤僻高傲,生活在被鲜血透尽了的肥沃黑土地上,却撑起了一片又一片的乌托邦式的梦想。这种讽刺只有在人们踏迹的土地上才会滋生,只有人们才会用鲜血去为自己的庇护之伞浇灌。

整个小说都不乏对红高粱细节的描述,又是看似冗长,但是细细品味下来发现其中隐射了不少哲理。他们恰似高密的人民,在黑色的土地上坦然活在天地之间,却又不乏那些阴暗嗜血的惨白獠牙发出的渗透光芒。但却终归烟消云散于太阳之下。 余占鳌,主人公的爷爷。他的发迹多带莽撞乱冲碰上运气的成分,这也同样让他得到了他的女人。他在两个女

人之间的平衡终究还是被日本的铁蹄践踏尽碎。他在国民党和共 产 党之间的徘徊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来之本能上利益的权衡,不是我们见到的口号的呐喊的吸引力对他的影响。那时候国产党在东北的实力单薄,枪支只有靠捡洋落,或者在民众手里说服。这种情况看似是无奈,但是当时在给民众的印象让他们无法分辨两党之间的区别。从广大人民群众抓起,这是当时共 产 党得人心的基本。但从书里面看得到的确实无尽的无奈和讽刺。 主人公的奶奶,靠她的容貌和合适的狡黠接手里县里面的酒窖,于是生活平步青云。靠她无意中发现在酒中加尿碱的法子,酒香飘万里。 哈哈哈,真不错。高粱酒里面存的是奶奶的尿,映出来的确实鲜红的血。奶奶在书里面除了最后送饼被枪杀的一幕,前面大多是被和爷爷还有二奶奶之间的瓜葛占去了大部分戏份。她和爷爷之间也体现着一种跟当时时代不符合的带着柔情的杀气。也许正像作者所说,狂热的,残酷的,冰冷的爱情=胃出血+活剥皮+装哑巴。这个过程囊括了整个着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使人感到无奈。真的就像一首歌的歌词,so I wither, render myself helpless, I gave in and everything is clear, I break down and let the story guide me. 主人公的父亲,一个从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却没有爷爷那种戾气和戾气散尽的空洞的双眼。书中多次提到父亲在爷爷杀人时候的心理状态,体现的是一个小孩在一个战乱年代被枪子儿射成筛子的心,时而发出无力的呼喊却没有回响,尽管是在青山绿水之间。父亲唯一喘息的机会就是在日军停止攻击的一段时间里面与恶狗群战斗时自己连续不断的锦囊妙计。狗在这章里面,因为主人被杀,村庄被毁,不得不外出觅食,寻找人类的腐尸。它们的野性被唤出,有组织有纪律,成了父亲的好对手。狗群在这章里面被人性话,被夸张,但毫不夸张的是它们跟人类相似的地方,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

于是人们说,莫言是最具原乡情结的作家,津津乐道“高密东北乡”。然而,有必要弄清,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一种实存,更是一种创造物,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大概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狂想、暴力、祖先、历史、血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