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呼吸的日子-《生之欲》观后感

过呼吸的日子 —《生之欲》感想

“与死亡擦肩而过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死亡本身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做出改变” —《豪斯医生》

很少看日本电影,因为它的剪辑和色彩会让我感到压抑,黑白色电影总让人产生一种想快速逃离的感觉,在彩色的电影里,沉闷的环境也让人感受不到原本那些绚丽的色彩,就像我的日子窒息了,原来呼吸的日子终于也被似水年华谋杀了。

简洁的办公室里,这些人民的公务员机械的说着话,条件反射似得做着事,看着这样的场景,仿佛回到了我的高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忘记了自己考上高中时对自己许下的万丈豪言,每天浑浑噩噩,跟随者老师的步伐做完每天的作业,等待着一次又一次月考的屠杀,完全没有了中考时的动力。我不知道是自己太过无所谓,还是原本就这么颓废,那段时间,真的是厌恶到自己,厌恶到这个环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在想着如何逃离这场噩梦,却总是在午夜来临时想着明天再改变吧,想着想着又是另一个明天了。

就像渡边在政府工作了30年,从不请假缺席,却在得知自己已经胰腺癌晚期之后,一个人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众人面前,在对儿子媳妇失望了之后,又向一个浪子求助,一切没有结果之后,他还是那么渴望能够改变一下自己,把希望投向了青春阳光的下属。我的那段时光没

有遭受到这么多打击,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感激,谢谢我的朋友,谢谢我的家人。总是要在失去的时候才想起去争取,可是却不知道时间只是延迟让你看见你即将失去,你已经失去了。有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总是特别潇洒,用她的话说就是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就在我们月考的时候,她因为玩山地车差点出了车祸,脸也差点毁了,牙齿断了几颗,后来我问她现在的想法,她说,或许我要学会珍惜了,以前总以为自己是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无关,可是我逃过了车才知道,我是多混帐呀,这么自以为是,把身边的人伤的遍体鳞伤,现在好了,牙齿没了,想珍惜也来不及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我现在在这个大学读书,我知道,这或许就是最后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了,一切还不晚,我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或许这一路上有很多阻碍,或许没有人理解支持我,但是,我无所畏惧,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在这似水年华,最幸运的莫过于终于醒悟了,不再颓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人生是短暂的 |少女们坠入爱河 |在红色盛开 |从你的嘴唇褪去后 |在你的激情冷却前 |你们这些人 |谁知道没有明天 |人生是短暂的 |在你的食物开始褪去前 |在你心里的热情之火 |开始褪却和冷却前 |哪些人会知道 |今天将不再回来。。。”人生短暂,我不敢许诺自己只为自己而活,这样我做不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天过成我自己的日子,而不是重复生活每一个24小时。

趁阳光正好,青春年少,认真生活,过呼吸的日子,幸福便会如约而

至。

 

第二篇:生之欲

影片《生之欲》观后感

何森 2010101304

一、电影情节概述

影片先从主人公的胃开始,简单介绍了一下主人公渡边的情况,接着就是数位市民来投诉下水道渗水,从市民课开始,穿梭于十几个部门间,市民课、土木课、公园课、防疫课等等,最后通过议员到了副市长处。副市长摆出一副亲民的姿态说:“你们能来投诉我很高兴,我们就为此设立了市民课,那么,这个问题请你们去市民课。”当投诉的市民再次来到市民课,得到的答复和第一次一样时,显得愤怒异常,市民课的工作人员只好以课长请假不在为由,暂时平息了投诉市民的愤怒,从而又把镜头拉向主人公渡边。

渡边在医院诊断得知自己得了胃癌之后,自觉的想向亲人寻求慰藉,但在儿子房间里等儿子时,却尴尬的碰到儿子和儿媳谋求自己退休金的对话,诉说悲痛只能暂时放下。而之后渡边在亡妻的牌位前回忆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在追忆里,渡边深情的呼唤儿子的名字。此时,楼上传来儿子的声音,渡边激动地往楼上爬,听到的却是,“把门关好”。向亲人寻求的慰藉已然暂时不得,独自去面对对死亡抑或是未知世界的恐惧让渡边显得不知所措。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买了大盒的安眠药却终于送给别人,这说明渡边是选择了生,但在接下里的时日里怎样活着他却不知道。于是渡边轻易的跟那个小作家一起试图在纵情声色中麻醉自己。然而,一宿的放纵带给渡边的只能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远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二天,渡边出门时刚好碰到来找他辞职的小田切,受她年轻有朝气的生命状态的感染,主动和她接近,在和她的最后一次晚餐中终于得到答案。小田切对做玩具的工作的投入使渡边明白,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自己所生剩时日不多,只要自己想做,还不算太晚。之后,渡边一改自己过去的麻木、漠然的行为方式,为了建成公园不断来回奔波,四处求人,甚至顶撞上司,不怕得罪黑势力,终于建成公园,自己生命也终结了。之后影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同事们在灵前守夜的对话,逐渐揭示渡边行为改变的原因。

二、影片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小田切:

小田切是市民课里的一个普通职员,年轻、活泼充满朝气,也很聪明。她给每个同事都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外号,准确刻画出了每个同事的特征。同时,她也明白自己不适合在这个死气沉沉的政府系统里工作,所以提出辞职,却正好在找课长批准时,渡边却因病请假了。 于是,她就去渡边家去去找她盖章。从她和渡边的对话以及帮渡边整理衣服来看,小田

切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正因此,也让渡边的儿子和儿媳妇误会了他两的关系。小田切也是一个单纯的女孩,渡边给她买袜子,带她出去玩她都去了。但当她觉得渡边似乎对她有特殊意图的时候,她本来拒绝了和他出去玩,却又因为她的善良答应最后一次和他出去吃饭,在吃饭时,小田切对工作的投入使渡边明白了该怎样活着。

渡边:

主人公渡边是市政厅市民课的课长,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未请过一天假,然而正如电影里所讲:“这个三十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如同行尸走肉的家伙,实际上早已经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渡边从抽屉里撕下一张纸上面写着关于改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案,这说明渡边原来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也曾经去试图做出点什么,最后却限于当时制度的限制,逐渐消磨了意志,变的和周围的人一样,麻木,漠然。毫无疑问,渡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在自己的妻子去世以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不受后母的欺负,一直未娶。而且在死后给儿子留下了一大笔钱,虽然他儿子对他很不好。甚至误会、斥责他。而且在当时的体制下,渡边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在为了建成公园而努力的过程当中,体现了渡边勇敢、坚韧、有责任心的一面,或许这才是真真的渡边,只不过在当时的政府部门工作久了之后,他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渐被当时政府工作人员的群体性特征(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什么也不做)而替代了。在得知自己得了胃癌之后,生的欲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才使得他做回了自己。

三、渡边行为变化原因的分析

人类行为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辨证的产物。人的行为既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限制,又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角色是社会的产物,是对社会人的一种社会位置的分配,这是在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其社会身份和职业规定的个人行为模式。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多种角色,形成所谓“角色丛”。人的行为的变化,既要受到受约束条件变化的影响,也要受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的影响。

影片中,渡边身上有三种基本的角色:首先,从个人看,他是一个男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其次,在家庭中他是一个父亲;最后,从社会来讲,他是市民课课长,一个公务员。这三种角色在渡边行为发生变化前后,没有什么变化。他三十年如一日工作,碌碌无为,始终未娶,爱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亡妻忠诚。渡边行为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也是源于他身上所扮演的这三种角色,其中家庭中父亲和公务员的角色对他行为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影片的

旁白中说到:“这个三十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如同行尸走肉的家伙,实际上早已经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这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前十年渡边还是有所作为的,之所以后来变得如同行尸走肉,首先是受到家庭的约束。因为,渡边为了能给儿子一份较好的物质生活的保证,他就要保住他在政府部门的工作;其次,是受到当时政府工作人员的群体性特征(为了保住位子而什么都不做)的约束,身居课长之职,而无所作为。也就是渡边在过去更多的是在为家庭、为儿子而活。在得知自己得了胃癌之后,渡边的行为约束条件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渡边得了胃癌,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考虑自己活着的价值;二、工作了三十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不用再为儿子的生活担忧,不用再担心丢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儿子对渡边的行为的约束不再起决定性作用。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使得渡边受到小田切的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的感染,不断接近她,寻找答案。最终在最后一次和小田切的对话中,得到答案。

渡边:你有某些地方和我父母相似,看到你就觉得好温暖,你为何那样有朝气。

小田切:我不过工作、吃饭而已。制作这些玩具是很快乐的事情,从制造这些玩具之后,我对工作变的十分投入,课长也做某些东西来试试。

渡边:我一定能做出来什么,只要我想做,还不算太迟。

渡边选择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建成公园这件造福社会的事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然而,要建成公园,需要土木课、公园课、设计课等部门的共同努力,而这些课的官员们的群体性特征就是什么也不做。为了能够突破这种体制群体性特征的约束,渡边回到市民课之后,就带着下属,在不同的课之间来回奔波,以自己的勇敢、毅力最终打动各课的官员,甚至不怕顶撞上司,无惧于黑势力,最终促成公园的建设,最后在公园的秋千上唱着歌孤独而满足的离去。因此,虽然渡边的角色没有变化,但是他所受到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他原有的理想、社会责任感等促使他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做成了建成公园这件大家看来不可能做成的事。

在渡边的追悼会上,同事们努力寻找渡边行为变化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渡边得知自己得了胃癌,其中有一个人说到“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死的”, 于是大家信誓旦旦的说要向渡边学习。然而,影片的最后,渡边的继任者,在接到市民投诉之后,依然和过去一样,把责任推向下一课。他们的行为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在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改变,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也没有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