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观后感

星星的孩子观后感

雅河中心小学

蔡爽

星星的孩子观后感

雅河中心小学 蔡爽

20xx年1月,我和五十几位同事一起观赏了电影《星星的孩子》,一列匆忙行驶的列车上载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大家朝着自己的“希望”而奔走。绝望的消息——孩子的父亲抛弃了自闭症的孩子和年轻的母亲。生活的苦难和不堪折磨着他们,看似善良的洪主管让可怜的梁铮铮替他坐牢,他劝她放弃这“不正常”的孩子,生活一度把梁铮铮母子逼上了绝路,但亲情与爱把这对母子紧紧的拴在了一起。

影片中一个自闭的孩子使一个正常的家庭陷入困难,人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人包容、有人喜欢、有人默然、有人厌恶、有人甚至恶言相向……受尽磨难的母亲,是对孩子的爱让她坚持下来。影片多处使人热泪盈眶,感触颇深,但是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镜头却是链接在母子之间的那段绳子。

自闭症的孩子由于某些原因发展不完善,他们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影片中的孩子也喜欢安静,也知道要听话,也会比较执着,也很可爱,也喜欢区追逐探索,他尽情的跑,因为他知道绳子的那头有自己的妈妈。

俗话说“物以类分,人以群居”,每个人都喜欢亲近别人,每个

人都需要朋友,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尤其是那些更弱小,更不懂得与别人交流的人。当看到残疾人时,有多少人躲躲闪闪;当发现某个人似乎行为有点怪异时,那脸上浮现的鄙夷;当看到一位颤巍巍的老人路过,快速的躲闪……想到这里我的心渐渐凉了下来,这是人与人的沟通的缺失,尊重的缺失,更是爱的缺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圣贤美德又在哪里?这是美的缺失,更是教育的缺失。

“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形式存在!”前几日,从罗敷写的《这么慢,那么美》一书中,我看到这么一段。瑞典的幼儿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整天坐在轮椅上,每周一次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们共度。半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学会了怎样和他玩,怎么照顾他。当在街上遇到和“朋友”类似的人时,小朋友看着他们的眼神与看别人的眼神别无二致,甚至有时还会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一样,和那个小孩玩。实际上这特殊的“朋友”只是一个娃娃,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生命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我希望我可以做得更多,我愿意去关注那个弱小的群体,我愿意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们如何是对的,怎样去尊重别人,我会去,而且我愿意……

 

第二篇:追星星的孩子 后感

Hello goodbye and hello

——— 《追逐星星的孩子》观后感 《追逐星星的孩子》,新海诚监督在《秒速5厘米》后的时隔4年推出了他的新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四年间,新海诚其实并非一直呆在日本,而是到海外留学了一段时间。在海外,他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更是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他脱离了那些关于天空和浪漫爱情的美丽神话,而开始切实地关注起地上的人——究竟这个时代的人们到底想要看什么样的故事。于是这一次,他选择了地面甚至是地下。

“追逐星星的孩子”这个标题意味深长。影片中关于星星的描写非常少,给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少年瞬在临死前把手伸向繁星希望触碰到它们这一个镜头。这个镜头非常有张力,也把星星所指代的人们的梦与希望的符号价值彰显无遗。当然,本片的英文题目并没有把星星翻译成Star,而是翻译成Lost Voices,如果直译英文名称的话是“追逐地下深处遗落声音的孩子”(Children who chase lost voices from deep below)。再考虑到标题LOGO上画着的奔跑少女,毫无疑问究竟谁是追逐星星的孩子这点,除了本片女主人公明日菜以外已经别无二选了。

这个标题更重要的关键词其实是“追逐”。因为本片的母题是找寻,而不是像以往新海监督的影片那样定位为爱情。找寻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找寻的过程本身,而不在于要找寻的是什么。主人公都是在找寻的过程中成长的,他们为了某个目的出发,有时能够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有时则不能,但无论怎样,永不放弃地坚韧地找下去,这都成为他们

的一种生存方式。

影片定位为追逐、定位为找寻,这无疑是相当深刻的,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找寻精神的时代。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甚至趋向于糜烂的今天,现代人需要重新找寻生存的意义,至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当亲人失去后,还生存的人应该抱有怎样的方向去继续生存。森崎老师则希望找到他已经去世的挚爱妻子,而明日菜找寻的则是瞬的身影与歌声之谜,这背后当然还要找寻的是已经逝去的父亲。

明日菜从一出场就表现得很乐观、很坚强,在家里也能独当一面做家事,同时还能很好地完成好学业,但是她的内心其实一直非常没有依靠感。她只能靠表现出很强的自立性来抚慰自己的那颗内心,因为有哪个女生不希望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爱人的照顾呢?“也许,我只是太寂寞了!”明日菜在面对夷族的追击,险些丧失生存的渴望时冒出的这句心里话,可谓赤裸地揭示出她在外表如此自立、乐观背后的那颗彷徨的内心。

森崎老师是影片中成年人的代表。以往新海监督总是以成年人为主人公的,甚至可以说他影片的主人公几乎都与创作该部影片时他自己的年龄相仿。此前,他从未想到要为孩子创作作品,虽然客观上有一些孩子的确喜欢他的作品。但是这一次,新海监督终于把主人公设置成为一个小学生,开始向儿童的心理世界迈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仍不忘安排一个全权作为大人代表的符号,那就是森崎。影片可以说就是在小孩与大人两个心理维度下循序展开的。新海诚在影片宣传语中写道:这是一段为了去说再见的旅程。森崎就用他执著的行动诠释了他对亡妻的爱。当然就像所有人已经预料

到的一样,死者终究是不会复活的,去见死者最终不过将得到更付代价的新的别离。但即无论是森崎还是明日菜,他们都有各自要找寻的东西。而且我们一定不要抛开这部影片上映时的一个历史背景——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后的两个月。虽然我们肯定不能说新海监督这部作品已经预知并反映了日本人纪念在灾害中丧生的同胞的哀思,但是客观上它的确给了日本观众一个重新睁眼去看大震灾的唯美的窗口。那些失去亲人的人,都会从影片中获得感同身受的痛与爱。

在风格上,这部作品看似吸取的是吉卜力的风格,其实我们应该追溯到吉卜力风格的源头——东映动画片《世界名著剧场》中去。很多观众在诟病新海诚风格上对宫崎骏的临摹,但其实新海诚并非在临摹宫崎骏,而是在临摹《世界名著剧场》。因为很多像新海监督一样的日本人都是看着《世界名著剧场》长大的,这种唯美、淡雅又不失俊秀的风格早已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这已经不是宫崎骏或者吉卜力的风格了,而是一种日本风格。新海诚选择这种风格,让影片与观众毫无距离感——而以往他的作品多多少少更被人关注的是独特的画风,这让很多观众其实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剧情中去体会那些人物的内在心理。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节奏精准、画风优美、音乐动人、剧情引人深思的动画作品,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最主要的就是在地下世界的世界观设定上,这真是一个唯美的“地域”:原来地下世界也有这么明朗的天空,也有这么宽阔的平原,也有这么富庶的文明。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人们惯常对于地上、地下世界的认知,这其实只是一个桃花源,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既然如此,又何谈地上地下呢?另外,夷族第一次把明日菜掠走的时候,为

什么没有吃了她呢?对于同样是来自地上的森崎老师,它们为什么没有掠走呢?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非常喜欢瞬和心两个男孩的名字。完美的终归只是一瞬而已,长久的却是不断成长的心。是一见钟情的瞬,还是日久生情的心,留给明日菜的是个有趣的谜题。这其实又是一个关于双胞胎性格补完的故事:哥哥是个完美的人,但是早逝了;弟弟是个有些毛躁但是单纯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哥哥成熟,但是却在迅速地完成自己的心灵成长。

另外,影片中出现了多次人物从悬崖上跳落或者坠落的情节。瞬坠落了,心跳落过,最后的克查尔特也带着明日菜跳下悬崖。这或许是新海诚在动作戏中比较偏爱的一点吧。当然,影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仪式描写,比如古老的克查尔特缓缓走来,吃掉咪咪的那个仪式,再比如影片结尾天神实现森崎愿望的仪式,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仪式构成了影片世界观的神秘性和宏伟度。

从《星之声》的 光年到《云的彼端,约定的场所》的 空间,从《秒速5厘米》的 相隔 到《追逐繁星的孩子》的 追寻。四部作品前后相继,”距离“拉的越来越近,带给我们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

”生命是一个过程,从此岸到彼岸,而最重要的是珍惜眼前”

“过去的经历,就算承载着再多,也要坚强的走出来……”追逐繁星的孩子,其实就是追逐生存的意义,追逐心里的那个梦,追逐着思念,寂寞,宿命,羁绊,亲爱的人,孩子。追逐的过程就是我们寄托思念,治愈心灵,寻求成长的过程。直到我们看见生与死的界限,直到我们看见神的智慧与远见,

直到我们看见时间与空间的亘古悠远,才明白我们其实在无限广阔的繁星银河下都不过是个孩子,明日菜是,心是,瞬是,老师也是。我们所看到的生离死别在时空之神看来只不过都是最简单不过的微小变化,我们之所以会渴望不一样的地方,追着那美丽无比却虚无缥缈的东西,也许原因很简单,大概只是因为寂寞吧。在不断的追逐下就会慢慢明白,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们会幸福,会痛苦,但一定要活下去,缅怀逝者,珍惜生者,承受着丧失,继续存活,人就是这样的生物啊。我们是如此渺小,可正是因为太过渺小,才要愈发珍惜。我想这应该是要传达给观众最重要的信念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