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灵魂》读后感

《塑造灵魂》读后感

高一生物备课组王学芝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信金焕老师的《塑造灵魂》后,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播撒阳光,唤醒心灵自觉”一章给我感触很深。在这里谈谈我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以待,学生在教师们的沟通中长大,在沟通中成熟、优秀。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看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段很有启发性的文字:小草就是小草,杜鹃就是杜鹃,梅花是梅花,依其本性,依其时节,该给水的时候给水,该照阳光时给阳光。对人的教育亦然,你只要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适时给予营养,引发学生内在本有的生命力,让他长出该有的自信和风采。

 

第二篇:愿善良成为医生的灵魂读后感

《愿善良成为医学的灵魂 》读后感

承钢医院急诊科 秦艳红

读了高金声教授在“人文唐山大讲堂”上的讲演《愿善良成为医学的灵

魂 》后感受颇深。善良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而善良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做人之本、立业之本。那么善良是如何体现在我们工作中的呢?作为一名急诊科的医务工作者,我认为善良是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善良就是在危急情况下,不顾一切俯身为病人做的那一次人工呼吸;善良就是病人心脏骤停时,坚持不懈的那一次次胸外按压和抢救的执着;善良就是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希望,十几个医护人员不分白昼的站立守护;善良就是深夜查房时,一个掖被角的小动作;善良就是面对遭遇突发事件茫然无措的病人时那几句安慰的话语;善良就是在接待一位咨询者耐心讲解的话语里;善良就是抢救时及时抹去受伤病人身上的血迹和污渍,善良就是在诊治中铭记不要往病人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的行为;善良就是花最少的钱为病人治疗??或者就是一种态度、一句话、一个表情抑或一个眼神。这些细小的平凡的屡见不鲜的事,就像浩瀚的大海里激起的一朵朵浪花,不经意间,却能一下下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温暖和震撼。

想想我们是否曾以病人太多为由用机械的语言打断了病人的倾诉?我们

是否忘记了顾及病人的感受而在查体时想不起去遮挡病人的身体,而使之暴露在他人之前???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我们多一份细心,病人就少一份担心;只要我们多一份关心,病人就增加一份信心;只要我们多一份同情心,病人就多一份温馨;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人间就多一份真情。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如果善良能够成为我们的灵魂,持续主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内心

将盛满更多的平静。我们自己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会平和的对待不尽人意的事。 生命美妙珍贵但是却很脆弱,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就是要使脆弱的生命更加坚强,善待生命是我们的责任,用善良之心对待病人是我们的本分。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郎景和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的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诉一

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病人在鼓起勇气进入你的治疗室时,就已经将他的生命托付给了你,不仅仅是病痛的身体,还有惶恐敏感的心灵和全家人的希望!这就是你的责任,你有义务将病人治好。或许我们不能解决医学上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去完成一名医者对病人身体与心灵的拯救。

常怀仁爱之心,我们才会弥足高贵,我们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天使。 附《愿善良成为医学的灵魂 》全文

来源:高金声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曾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名叫《一个医生的哲学》。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几行字:“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与热烈的感情于一身。”这就是说,做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求是很高的。医务工作者首先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他们更应该有一颗炽烈的、善良的心,应该比任何行业的工作者更懂得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有时经过一夜的抢救,凌晨看到孩子苏醒过来,睁开眼叫我一声‘阿姨’或‘奶奶’时,我会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我”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曾经参加了我国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国初期,她和丈夫梁思成积劳成疾,两人几乎同时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医院把他们分别安排在隔壁的两间病房,以便有个照应。一段时间后,林徽因由于肺部大面积感染病情加重,在一天深夜,她好像对自己病情的恶化有所预感,强撑着身体找来值班护士,吃力地说想见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这位值班的女护士太年轻了,她对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性,对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她只是对林女士随意说了一句:“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但是谁能想到,第二天凌晨,林徽因女士竟然没能与丈夫相见就与世长辞了。亲人之间相互诀别的机会失去了,托付事业的机会失去了!我想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所说的这位护士如果仍然健在,能不感到遗憾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必须意识到自己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的使命,医学事业必须具有生命的温度。

平时,大家经常会提起时下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我曾在一个郊区医院看到一个场面,一伙人打群架,其中有一人被刀子扎伤。他的一个同伙在将他送往急诊室的时候冲大夫喊:“如果这个人死了,我就和你们玩命!”我去南方某地,一位医院院长非常气愤地跟我说,在他们医院可以听到很多感人的事情,但是他们无论如何感动不了社会当中极个别的人。他说,有一次急诊室正在紧急抢救一位危重病人,作为院长,他亲自到场组织各学科的医生来会诊。但就在他们实施抢救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位病人家属举着一个摄像机,在进行全程录像。大家想一想,在正常情况下,哪一个人会在自己亲人病情危重被救治时去录像啊?那是干什么?就是要准备一旦出现不测,和医院打官司,索赔!这位院长说,当时他的心就像被刀子扎了一样!

但是回过来讲,既然我们选择了医学这个职业,无论遇到怎样的外部环境,仍然不能动摇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专家胡亚美院士如今已经

80多岁了。她有一本相册,里面装着很多她曾经救治过的患儿的照片:有的是康复患儿长大成人,有了美满家庭后拍的全家福;还有的是获得健康后,学习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时的照片??胡亚美院士非常珍惜这些照片,因为那里面包含着她全部的职业幸福体验。她经常对人说:“你们看,当一名医生多好啊!我已经80多岁了,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当医生。当医生虽然很苦,但有时经过一夜的抢救,凌晨看到孩子苏醒过来,睁开眼叫我一声‘阿姨’或‘奶奶’时,我就会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我。

“如果你和农夫交谈不变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那么你的修养就如天地般博大,那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医学的使命决定了我们从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人文精神就要同我们相伴一生。那么医务工作者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修养呢?

首先,人文精神在医护人员身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善良”二字。善良,实际上是社会上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但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应该体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在法国,医学院校毕业的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因为医学生第一年要淘汰50%,以后每年都有较高的淘汰率。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一名留法博士曾为此问过法国教授,最后三年不考试了,凭什么来淘汰这些医学生?对方回答了一大堆理由,其中一个选择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医生是否具有对病人的“亲和力”。

人文精神在医生身上体现的第二点,就是精神上的高贵。

什么叫高贵?就是一个人不仅尊重自己做人的尊严,还要尊重别人的尊严。不能只是顾及自己的自尊而忘记了别人的感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写给他12岁的儿子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孩子,如果你和农夫交谈不变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那么你的修养就如天地般博大,那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我的儿子。”这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老院长张震康教授讲给我们听的。他说:“我们做医生的应该对病人一视同仁。我给中央领导看病,也为老百姓看病。我要求自己对待他们一样负责,一样认真。我常把这些讲给我们的年轻医生听,让他们都能成为这样高贵的人。

一个医生的尊严,一个医生的高贵,应该,体现在医患关系上。为医者只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给予病人一定的帮助而已,我们不应有优越于别人的想法。我们看到很多医学专家医术精湛,有了不起的成就,威望很高,但他们却非常谦恭和蔼。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发现有些成长中的医生医术还不够好,但架子已经很大了,这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件事情是北京肿瘤医院老院长炜教授讲给我听的。他说,桑兰当年在美国训练受伤的时候,面临着全身瘫痪的危险。她的父母飞到美国,看到自己受伤的女儿面色苍白,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心急如焚。这时候,病房门打开了,美国的主治医生走了进来,桑兰父母看到主治医生后双双跪下了,请求医生想办法让自己的女儿能够站立起来。这位美国同行瞬间不知所措,他知道这是中国人最高的礼节了。最后,他也向桑兰的父母跪下了,虔诚地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的。”大家知道,医生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这位美国同行能够如此,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没有资格去接受别人这样的祈求,他应该平等地对待他的病人和家属。

第三,人文精神在医务人员身上的体现,是应该懂得艺术的服务。在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中用心沟通,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透过细节展示你的关爱和尊重。 一位优秀的护士长曾经给我讲过她的故事:有一个老公安患了肝病住进传染

病医院。年轻的护士在给他服务当中感觉到这个人很不好照顾,脾气太大,爱挑错。后来这位护士长知道了,通过观察了解后就找机会跟这位老公安攀谈。她对老公安说:“我们的护士和您在一起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老公安很诧异地问:“是什么感觉?”护士长说:“跟您在一起就有一种安全感,说您特仗义。”老公安想了想,说:“恩,我是这样的人。你以后有什么事就和我说,我肯定帮你!”就这样,每次交谈,老公安都很高兴,逐渐也接受了其他护士,诊治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有一天,病房里真出现了行窃的小偷,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老公安。这位护士长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善于观察你的每一位病人,发现他们优点,给于恰如其分的赞美和肯定。这个事例是对我们广大护理工作者艺术服务的写照。(本文摘选自作者在“人文唐山大讲堂”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