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建筑尊严的代价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摘要】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他们有着众多的记述和传奇。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世人动容,他们为中国建筑学付出的心血也让人敬佩。三十年代初,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生,战争、内乱、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他们,为寻回历史的尊严、建筑的尊严,他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关键词】家世 爱情 苦难

前章:传说

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却,也并不那么熟悉。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我们知道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学和中国建筑教育有着巨大的贡献。可是,都仅仅只是停留在传说而已,她和他,有着怎样的境遇,有着怎样的苦难经历,也许我们并不了解。这部纪录片,从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开始,将我带入了这对夫妻传奇又坎坷的一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图1梁思成 林徽因

第一章:父亲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出自名门,有着声名显赫的父亲,两位父亲对他们的成长的影响毋庸置疑,甚至还因两位父亲交往密切,影响着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温柔的父亲。对于他,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初中的时候学习历史时便了解了他是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戊戌政变正是在梁思成出生的前两年爆发,梁家流亡到日本,梁思成的童年在日本的海边华侨别墅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图2梁启超

比梁思成小3岁的林徽因,19xx年出生于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或许没有梁启超那么地为人所熟知,但同样是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父亲。天资聪颖的林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儿时的林徽因很少见到父亲,他总是奔波于那些她还并不了解的国家大事,与父亲的联系,许多都是来自于书信。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图3 林长民

在那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梁启超和林长民,这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接受西方思想的父亲,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这个想法,直接影响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后来的海外求学事业。由于政见一致,这两位政治家,成为了密友。

在林徽因还只是中学生的时候,这两位父亲直接促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林长民因“点火”行为辞去职务被派到欧洲考察,他带上了爱女林徽因,想将利用这次机会增长她的见闻。欧洲之旅,将林徽因带入了文学的殿堂,也让她爱上了建筑学这个将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专业。

19xx年,两位父亲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留学,希望他们能在共同的学习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梁思成受林徽因影响,再加上自己很好的美术天赋,选定了建筑学这个专业。而林徽因却由于性别原因被挡在了建筑学的门外,她只得修习了美术系。但是,林徽因却几乎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实际上是接受了建筑学的教育。留学过程中,两位父亲通过书信对儿女进行引导,将自己人生的感悟传递给他们,总能及时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困惑。他们的学业顺利完成,两位父亲培养出了建筑学领域的融汇中西的人才。

从童年、少年到求学海外,相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是父亲的仁爱和责任。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这两位学者能有着超乎一般人的胸怀,为民族事业而奋斗。

第二章:爱情

提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不得不被提起的。对于这段故事,大多是知道点皮毛,有一点确定的便是林徽因必定是个魅力十足的才女,因为有三位才子为她倾倒。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原来,最先认识林徽因的,是诗人徐志摩。

在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旅欧期间,有许多来访问他们的仁人志士,其中便有徐志摩。伦敦的邂逅,让徐志摩陷入了对林徽因不可自拔的爱恋。林徽因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浪漫的诗人对于十六岁的少女而言,像是一阵奇异的风。然而在这个时候,林家父女不辞而别,回到北平,梁思成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两位父亲,是希望结为儿女亲家的。这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或多或少是有影响的,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个极大的影响。

19xx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在其左右的翻译。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图4 泰戈尔访华

徐志摩依然深爱着林徽因,浪漫的诗人为她写下了许多浪漫的诗。这一对在外人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我不明白其中原因,我想,林徽因是爱这个诗人的,可是,她却并没有选择与他共度一生。而个中缘由,或许在林徽因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橙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林徽因爱徐志摩,可她知道他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模样”。泰戈尔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临别前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 爱上大地的碧绿 它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林徽因情感世界的另一个男人——金岳霖,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而他对于林徽因,或许始终只是一个朋友。然而,他几乎一直都陪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边,在北平的时候,他是梁家的邻居;战争流亡的时候,他们一同逃亡。金岳霖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也在逃亡的艰苦时刻为病魔摧残中的林徽因带去了许多欢乐。他就是这么默默地奉献了他一生的情感,他是一个至情的人。

而对于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一同赴美留学四年,两人对于建筑共同的爱好以及这么长时期的了解,并在父辈的祝福下结为夫妻。他俩的结合,是幸福的,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也许与徐志摩相比少了些许的浪漫,但这是现实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林徽因而言,是对的,梁思成是位不可多得的好丈夫;而对于梁思成而言,也是难得的幸运,得此良妻,夫复何求?夫妻俩互相扶持,对于建筑学共同的的热爱,让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

第三章: 苦难

早在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对建筑史和古典装饰很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去博物馆欣赏许多流落到西方的中国文物。在掌握了建筑学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完整学习了西方建筑史后,他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几乎空白的中国建筑史。父亲梁启超曾寄书给他们,一本北宋官订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著——《营造法式》 ,梁思成很是喜欢,然而,这本书却如同一本天书一般,很多地方无法看懂,破译这本“天书”,便成了梁思成梦寐以求的愿望。

中国有漫长的建筑历史,却没有产生自己的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学成归国的梁思成放弃了建筑良好的前景,却要做中国学者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学历史,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

梁思成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营造学社,从清代建筑开始研究,梁林夫妇开始了他们毕生的古建研究历程。

中国学者拒绝了日本学者提出的合作考察中国建筑史的建议,那是对中国学者的刺激。营造学社在梁思成的带领下,自行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走险峻的山路,忍受那些尘封的古建中生活着的臭虫和蝙蝠,不仅留下影像资料,还为每一栋建筑留下完整的测绘图稿。“天书”的破译也在慢慢地前行着。

然而,就在他们还处于在五台山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的唐代木构“佛光寺”的极度兴奋中时,七七事变爆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陷入了长达9年的流亡。

战争是梁林夫妇的第一次磨难,他们被迫离开北平,曾经平静的生活不再,林徽因还染上了肺病,流亡生活使得她非但不能静养,还劳累起了一切家务。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中国最高级的学术机构都在逃亡。最终他们流亡到了四川李庄。在这里,总算是稳定地住了下来。

流亡的生活是艰苦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对古建的考察。他们期冀着战后能恢复这些珍贵的史料,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保住古建研究能维持下去。流亡到昆明时,营造学社的社员们就研究西南古建,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到了四川后,他们又开始研究四川的汉墓和悬棺。这些学者们不但要研究,还要不时地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梁思成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维持社员基本生活的那些费用。庆幸的是,他们总算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资助,研究勉强持续了下来。梁思成继续完成他的《中国建筑史》 ,并将它翻译成英文,让中国建筑也能登上西方的舞台。而这期间,梁思成张罗起了家里的所有杂务,林徽因由于肺结核一直躺在病床上。这一次,能让他们坚定下来的,我想,是他们对于中国的爱的胸怀以及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日战争的结束,梁林夫妇终于回到了北平,此时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了。他们迎来了一生中荣耀的时光。

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战后的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作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重返美国,并参与了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回国后的梁思成受到大家的景仰,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过上了自己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讲台、田野考察。他精心构建着他心目中的教育殿堂。

连年的战乱,“培育”出了苦难中国的学术精英。他们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院士,梁思成,也在其中。然而,正当他们学术生涯不如黄金时期,却遭逢历史的大变局。

国共内战,是对梁林夫妇的第二次考验。当时有二十多位院士追随国民党到了台湾,而梁思成,坚决留了下来,他对共 产 党并不了解,甚至是有戒心的(国民党的恶意宣传),但是他对北平是热爱的,他不管政党是谁,他只想为中国建筑继续研究下去。而共 产 党解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是让梁思成爱上了这个党,他更放心地留了下来,并想在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展宏图。梁林夫妇到了人生中最忙的时期,梁思成忙着开会,忙着拉建筑师到北平,而林徽因则是负责技术方面的指挥。

此时,梁林的夫妇的第三次磨难到来,这是政治运动对这对学者的打击。

梁思成决意吸取西方社会大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一个千年古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做一份长期的规划。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图5 城区规划图

梁思成主张的是把即将大肆兴建的行政区建在古城外,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将城市划分功能划分区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运输量。他的理念就是城市规划最高的目的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这种主张在当时却并不被认可。新政权成立初期,政治家的想法与学者不同,他们主张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而这个理念,与苏联专家的意见高度一致。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人们都是主张要一心一意地学习苏联,革命热情高涨,试图将北京建设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大工业城市。在这种形势下,梁思成的规划毫无悬念地被否决了。

在那种建筑理念引导下,要拆掉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象征封建帝王的城墙、城楼甚至故宫都成为拆砸的对象。这一切梁思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社会不能理解他想保护古代文化的愿望。他眼看着东方式美的古代建筑在被人们无知的破坏着。他,想保住这座城。梁林夫妇为了跟上政治的时代步伐,互相监督,试图说明古建筑的民族性,民族性是符合时代的,聪明的他们想用思想武器来保住中国古建筑。

但是,斯大林的去世又带来了对“复古主义”的建筑思想批判,大肆批判“大屋顶”建筑这类的“浪费”建筑。而此时首当其冲的被批判的自然是一辈子研究古代建筑的梁思成。这对梁林夫妇无疑是次重大的打击,他们一生所研究的学问被否定,大批判开始前夕,梁林双双病倒。倔强的林徽因没有经受住病魔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她不接受这样的现实社会,“死是尽头,不再辛苦”,离开了人世。

病床上的梁思成继续接受着复古主义的批判,但是公开性的批判戛然而止,他的“复古主义”被定性为专业领域的问题而非路线错误。为此,他抱病写了检讨,检讨自己仗着自己的专家能力,自高自大,检讨自己竟然不相信领导6亿人解放的党不能领导建筑。不知道梁先生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了这份检讨,检讨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我以为这是他对党的妥协,是他没有坚持。因为我没有理解的,是他的那份爱国心。他爱这座北京城,但他更爱国。他亲眼见证着政权的变迁,他佩服共 产 党的力量,他也有矛盾,他爱党爱国,却被党批判。这份检讨,或许是他在矛盾中选择了党,选择了国家。

然而政治活动对梁思成的一再打击,让他有点灰心,他开始不断地搞政治活动,这时的梁思成在“复古主义”的光环下还是受着批评,无法研究古建筑,生活失去了热情。我想这里的原因也有林徽因的死,没有了人扶持,他一个人又怎么支撑下去。

好在后来对于知识分子的氛围松动了些,梁思成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开始继续破译《营造法式》 ,不再有磨难了。

终章:结局

梁思成、林徽因,怀揣着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与折磨,那是他们付出的代价。让人敬佩的,是他们的对于艺术和建筑的尊严的坚持。即使是战争来临,他们也未放弃研究之路;即使是政权变更,他们也选择留下;即使是被批判,他们也不愿改变那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中国古建筑的执着。他们为着建筑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结局或许并不那么地好,然而,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与心中对祖国的爱而奋斗,这一生,也值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那些苦难,或许也是他们能有那些成就的因素之一。在他们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至少,现在的他们是不会被批判的了,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辉煌篇章,。

 

第二篇: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任公之性情,是后辈之榜样。在报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伐袁世凯,慷慨激昂,一时“时务文体”风靡;在家书里切切叮嘱,既指点事业爱情之大方向,也不忘叮嘱思成拓展业余爱好之小节。任公与康有为师徒数载,后期康保袁称帝,任公依然断绝师徒关系,可谓国是不糊涂,任公几房家眷和谐相处,可谓家事显和谐。说来容易,行则甚难啊。

   于是,敬为偶像。

  

   网上有个段子,某对男女热恋之中,女问男:“你爱我吗?你愿意娶我吗?”男答“

  我爱你,至于结婚,还是先要见下你的父母。”

  妙答。见父母,在当下更多的是长辈对孩子辈的考察与表示同意,其实啊,还应该是小辈在购买产品时,对出厂厂家品质的考察。

  百年老店也有次品,但少。路边野摊也有美味,但卫生质量一般堪忧。

  

   “妈妈,洗脚。”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