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 产 党诞生了。中国共 产 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导演张黎,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这个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更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片表现着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与态度。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 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廷覆灭的真正推手。

满清入关,是吴三桂的反水成为明朝灭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灭亡,同样是由于另一个军事权臣袁世凯的反水,可谓起于斯、亡于斯,清廷灭亡岂不正是历史的报应? 辛苦革命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兵变、暴乱或改朝换代呢?

是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3000年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95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以总统、总理、议会取代君主立宪。不能等待袁世凯的逼宫(清廷退位),而要创造一个共和政体,哪怕让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做民国的大总统。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

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国家元首,国之大宝,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凯率领中国唯一有实力的军队(北洋军)归顺民国呢?

《辛亥革命》在表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上,很见功力。不是过去史学家所谓革命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目的,袁世凯最后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不仅为革命人的“无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而且为孙中山超越历史的洞察力进行了辩护。

辛亥革命是什么?

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

今天的人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

革命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革命或许会留下历史的遗憾,但中国近代历史革命的进步意义,不容抹杀。智者如杨度、康有为赞成君主立宪,主张所谓理性地改良政治,历史已经给了这些有学问而无见识的学者以响亮的耳光。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的毒害,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

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

20xx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今天,我在电影院观看了红色大片《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那次广州起义失败时的画面。那么多战士的尸体横放着,,这儿是,那儿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汉步履难行,跪在地上,抱起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低头无声,冰凉的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夹杂着眼泪从她的脸颊滑下。那些战士们身上的血迹还未干,还留有炮火擦过的痕迹。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我想战士们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还在他们身上燃烧。走到今天,也许他们并不后悔,遗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对亲人的不舍。

时光荏苒,到了今天,革命历程的血雨腥风都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美满生活。

清政府为什么腐败无能?这是我在观看影片时的一个疑问。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万众一心,才会有强大的力量。昔日的清政府,皇室墨守成规,官员们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只认己见,没有齐心协力,都只为自己而活,何来团结?何来力量?最终,才会导致革命,导致国家衰败,从而走向灭亡。由此可见,要想让国家富强,我们要有全新的思想和团结的力量。

让人民的生活更好,祖国更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也是革命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20xx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

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二篇: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历史作业』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电影观后感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

不得不说,倘若不是对辛亥革命的敬重,对观赏大把大把明星脸的热衷,我也不至于将之看个两三遍,一如之前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种热血加狗血又树大招风的电影,第一遍是看不出什么滋味的。近百位名角,如一闪而过的流星,正期待着下一位客串明星会有多出人意料,电影的片尾曲却不知何时便响了起来,拍拍脑袋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看了些什么。

亏也不亏,一百多年前那场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巨大影响的革命,被电影如此流水账的记录下

来,靠明星的堆砌来吸引眼球,

自然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相

较而言,看看明星倒也是一种

补偿(看到胡歌出演林觉民,

十分惊喜了一番)。当然坦白

的讲,把从广州起义到武昌起

义再到建立民国临时政府推

翻清政府,这一年里发生的大

事件浓缩到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作为近代中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将反帝反封建斗争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觉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1

『历史作业』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电影观后感 (吐槽一下,高中历史所学现在回想倒是十分受益),拍成一部电视剧或电影集才比较合情合理。

关于辛亥革命和

中华民国建国本身,其

实有很多话题可讲,以

前看过一本历史评注,

在提及辛亥革命时,他

说:“如果当初不是中

国大地上大大小小数

百次的起义和广州起

义,消耗掉同盟会绝大部分骨干,或许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军、临时政府也不会沦落到无人可用的地步;如果不是四川的保路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新任的总督端方也不会调动湖北新军的两个标前往弹压,武汉城防也就不会空虚得令革命党人有可乘之机,发动这场有计划的却又在‘计划之外’的起义;如果不是同盟会、革命党人大多是中下层军官和士兵,只会现场拼杀而没有高级战略、战术素养也就不会出现黎元洪协统一跃成为革命军总指挥的情况;当然黄兴赶赴前线作为起义军的大元帅也有点名不副实,相信他的军事素养不会比一个协统更高,他是胜在革命的威信,同时相比较之下北洋新军的训练水平、武器装备明显比湖北新军的水平要高出不少,如果不是袁世凯的各方博弈、觊觎未来的政治地位,是否还会形成武昌起义之后的南北对峙的

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局面也未可知。然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刚刚所说的那些如果恰恰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觉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2

『历史作业』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电影观后感 都没有发生,因此我们看到了今天教科书中为我们呈现的那段历史。可是教科书究竟是人写的,其中的还原真实的部分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我更希望读到更多、不同角度的描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故事。”

如此语言,真是辛辣犀利,像我这般学子是万万说不出的。

最敬佩孙先生的无私与伟大,功勋卓越,功成不居,就如同革命前辈马克思、恩格斯,法兰西的戴高乐将军,这种人才是真心的革命者,他们不想农民起义领袖,为一己私利或遭受压迫,他们只是在履行心中的职责,为大家谋福利,为社会做建设。虽然他在治国、治军方面颇显幼稚(否则也不会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但他在审时度势,发动革命,去唤醒民族意识上是无可争议的领袖。

当然,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充满人性又理性的一部作品。

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确然,之后又看了几遍,才发现那场战争中喷薄而出的思想和个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觉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3

『历史作业』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电影观后感 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尊重,不难看出,导演张黎在践行他说的话——“这部片子,没有娱乐两个字”,正如他对新华社记者说的话:“我的作品想告诉大家,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和平、幸福其实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他压缩了人物情感,忍痛删戏,他不关心票房,反而使这部剧变得精细,其激情与温雅,通过孙文先生,有力的传达了出来。赵文瑄的这版孙中山终于在银幕上活了起来,一个游方大夫四处游说募捐医国,空有一腔主义而无军队根基和经济靠山,感染了一群深受西方革命思想浸染的有志青年,在有理想无经验的情况下,舍生取义,他们甚至不知道要对抗怎样的一支力量,不知道将来该把领导权交给谁,他们几乎毫无准备。也许他们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就迫不及待的做了,也许是思踱了好久决定必须要做。或许历史的可爱就在于此,说不清缘由,就这样或轰轰烈烈,或静寂无声的发生了。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满清政

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

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

国——中华民国。但尽管如此,它

也没能从根本上铲除封建残余思想

与礼教迫害。它打破了帝制政治的

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也对于中国传

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觉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4

『历史作业』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电影观后感 性产生冲击,成就了新的价值体系。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由于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势力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的出现。

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辛亥革命便是如此,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一步,纵然稚嫩,但却是开启了也启迪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方向,为之后共 产 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一场民主革命,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社会的追寻将被永远的继承下去,影片是向百年前的一场革命进行致敬,也是在诠释着现在的种种,风雨飘摇的历史上未完成的革命,根本不需要影片去做翻天覆地的举动,就算角色不够生动,至少还能藏星星之火做火种。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革命。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觉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