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 道德认知 道德实践 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在把握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①因此,“知行合一”重点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识事物(道德),而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善”,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终价值归宿。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简单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把两者视为同一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并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王阳明认为,传统道德思想应该指导人们的行

为,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实践是“致良知”的根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指导道德实践的关键,而道德实践又必须服从传统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行互含,知行互动。王阳明认为,知行不能分开,不能“知而不行”。在道德问题上,道德意识应该付诸道德实践,道德行为不能离开道德意识而独立存在,所谓的真知就是要付诸实践,而且要自觉实践道德,即所谓的“良知”。换句话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两个互动环节,互为表里,互为一体。当然,“知行合一”把行为动机当作行为本身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不是本体论、知识论层面,这是必须厘清的内在涵义。“知行合一”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方面,放到当今的视野下则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并具备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在思想道德层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意识、培育道德精神、指导道德实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知行合一”利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产生于内心对社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又是个体对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确认。道德信念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信念指导道德实践的重要作用。“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实践方法是个体道德的内在要求,藏于个体的内心,通过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形成个体道德需要。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利于体现个体道德的主体性,在复杂的道德冲突中明辨是非,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伦理学层面上看,“知行合一”是把知识作为道德,促进道德信念、意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机统一的过程。“知行合一”与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遥相呼应,是知识道德与行为实践最关键的节点,是道德与实践两个向度的合一。

“知行合一”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人们通过道德实践,形成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包括道德理论体系。道德意识是由道德观念、道德认识、道德觉悟共同形成的,需要道德实践的佐证。“知行合一”是个体德性的自我彰显,是一种君子美德和品性。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自觉实践社会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个体道德的形成。道德意识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一个是本能的,一个是后天的学习或教育生成。根本上来讲,“知行合一”追求的是人道德意识的自觉,以塑造人的道德意识、实践社会道德为目的。通过道德意识即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实现道德理想。

“知行合一”可以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道德精神的形成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有社会对个体的道德教育、自我道德教育等,通过道德教育转化为内在品德以此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道德修养则涉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道德精神的培育不仅是满足个体道德实现道德人格的价值需求,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个群体、社会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观,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道德精神,为道德实践服务。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也是指言行一致,注重社会责任和担当。培育现代道德精神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精神信仰的需要,更是为了完善个体道德的同时强调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强调共同担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

“知行合一”能够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通过个体行为、行动、表现,充分发挥个体道德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促进个体在社会中实现、遵守社会公德。通过知识转化为美德,是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知行合一”在道德

教育实践中是理想道德人格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知行合一”的内涵之一,如能通过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言行一致,就能形成道德文明的社会环境。因此,提高道德认识,促进道德修养和加强道德建设成为社会道德文明发展中不可漠视的重要环节。

“知行合一”的社会道德实践意义

“知行合一”是对人们认知和实践的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中国哲学特别是伦理学实践理性层面“重践履”、“重体用”的鲜明特点。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知”和“行”的关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典型归纳,对克服道德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道德修养被边缘化的困境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现代性背景下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强调“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道德榜样,提高道德意识,促进社会道德人格的形成,提升道德文明,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目的。无论是“知”还是“行”,对于道德教育来讲都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完成对“知”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中体现“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确保道德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也即是说,道德教育应把“知”和“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是加强教育,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包括道德意识的激发、道德精神的培养等道德教育;二是注重实践,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实践能力、拓展实践范围,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培育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人思想品性,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道德,完善道德人格。可以说,强调“知行合一”既是加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的目的。

强化“知行合一”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知行合一”是现代道德教育应加以重视的理论资源,道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正是“知行合一”所追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道德教育中强化“知行合一”可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精神的形成、增强主体道德意识、指导个体道德实践,从“被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知行合一”可以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精神,外化于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倡导“知行合一”有利于消解道德教育对象的功利化倾向。对道德精神的培育是道德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当道德个体具备道德意识,培育良好的道德精神将是完善个体道德人格的重要方法。利益是功利的首要问题,正确对待利益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规避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义利观。“知行合一”又是个体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的有效方法,通过道德实践消解社会功利是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

结语

总而言之,把“知行合一”作为当前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根本要求,通过道德教育培育现代“知行合一”的道德精神和增强社会道德信念及道德意识,有利于促成社会道德实践,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道德难题,走出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对当今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温馨提示:更多资料信息详见:

 

第二篇:坚持“知行合一”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的思考

坚持“知行合一”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的思考

到20xx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是税务部门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基层国税机关处于税收工作最前沿,肩负着落实税收现代化目标任务的重要职责。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形势任务要求和国税工作实际,坚决贯彻总局、省局的决策部署,坚持知行合一、履职尽责,努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和办法加快推进税收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意义和内涵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才能立足长远看发展、找准努力方向,才能在税收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道路自信和行动自觉。

(一)抢抓机遇、深化税收改革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科学的财税体制是重要的制度保障,使税收的职能作用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总局王军局长提出到20xx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并具体描绘为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为税收事业改革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省局刘景溪局长准确把握总局精神,作出“到20xx年是全省税收事业改革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提出“争当排头兵、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目标,确立了一条主线、三个着力点、四个坚持的工作思路,

为全省国税事业改革发展设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当前,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更是抢抓机遇、实现国税事业变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基层国税机关,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坚决贯彻总局、省局决策部署,立足实际,找准方向,先学、先行、先改、先创,努力推动国税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突破瓶颈、推动国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照反思总局王军局长深刻分析的六个方面差距和省局刘景溪局长明确指出的八个方面问题,与税收现代化目标相比,淄博国税工作存在不少“瓶颈”:一是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够适应。二是落实“三个服务”的思路、措施和成效与党委政府、纳税人和基层的要求不够适应。三是依法行政水平、纳税服务机制与构建法治型、服务型国税机关的要求不够适应。四是管理服务的部分要素配置、风险管控和信息管税水平与税源发展现状、市场主体需求不够适应。五是选人用人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与干部成长发展愿望、国税事业和谐发展的需求不够适应。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有利于逐步解决基层工作中的诸多问题,不断提升“三个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总局王军局长按照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提出创新税收工作的理念、机制、组织、方法、能力、文化。省局刘景溪局长更明确把改革创新作为今后时期的工作主线,这些都凸显了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当前基层面临的经济税收形势和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仅靠过去人盯户的单兵作战方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强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同时纳税人涉税诉求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日渐明显,以往“一刀切”的服务方式不能适应纳税人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效。加之基层人多面广,干部思想日趋多元化,且多与经济利益打交道,以往人盯人、人管人的监督方式难以适应队伍实际,迫切需要推动干部管理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有助于以改革创新推动税收执法、核心业务和内部管理等的跨越式提高,使改革创新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纳税人和广大国税干部。

二、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淄博市国税局积极探索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税收现代化——淄博国税在行动”主题活动,并作为当前及今后统领各项国税工作的主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着眼发展定目标,坚持愿景引领。多年来,淄博广大国税干部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历届市局班子团结带领下,同心同德,

务实进取,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市局党组认为,要贯彻落实省局提出的“争当排头兵、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总目标和总任务,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当前及长远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于争先的责任感和无愧事业的使命感,坚持先行一步、先做一步、先树立起明确的工作导向,努力用实际行动和改革成果提升站位、赢得未来。当前全市国税工作基础稳固扎实、干部队伍和谐奋进、内外环境较为优良,广大干部职工对于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初步具备了加快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市局党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走在前列,加快建成素质一流、管理高效、社会满意的国税机关,率先基本实税收现代化”的目标愿景,并以此统领国税工作、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创造活力,努力推动国税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统筹规划树导向,明确目标任务。市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税收现代化——淄博国税在行动”主题活动的意见》,统筹部署安排各项任务。一是厘清工作思路,凝聚发展共识。围绕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提出全市国税系统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载体,以贯彻落实“三个三”主题落地要求及总局、省局各项部署任务为重点,着力创新国税工作的理念、机制、队伍、方法、能力和文化等,积极推进制度、执法、管理、服务、组织、信息体系建设,使队伍素质、工作效能、部门形象显著提升,“三个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努力以改革创新求突破、促发展。二是确立发展目标,树立明确导向。围绕“率先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服务

大局更有力、要素配置更科学、便民办税更高效、部门形象更优良”四项具体目标,分别对收入质量、征管质效、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服务、干部素质、人才保障、部门形象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之更加符合发展方向、符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把握重点原则,统筹推进落实。把“全员行动、统筹推进、鼓励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贯穿主题活动全程,坚持市局、县(区)局、分局三级联动,做到市局有规划、区县局有课题、分局科室有项目、个人有点子,确保全员参与、共同推进。坚持上下“一盘棋”,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努力在继承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做有特色的“自选动作”。四是抓住关键环节,突出活动效果。坚持把上级部署落地,基层期盼落实,纳税人诉求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安排“宣传发动、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创新提高”、“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等各阶段任务,坚持年年制定活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每年都围绕中心任务,确定主攻方向,主抓几件大事,年年衔接递进,突出解决问题,重在实践应用和实际效果,一步一个台阶的推动工作开展。

(三)创新载体抓落实,突出活动成效。20xx年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破题之年。结合当前重点工作,按照“先学、先行、先改、先创”的思路,制定20xx年主题活动方案,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举办演讲比赛。向全系统发出倡议,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主题活动中来,加强宣讲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全员发动。二是举行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体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开展征文,大

力宣传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的好思路、好建议和好方法,营造浓厚氛围。三是开展宣传标语征集活动。广泛征集主题活动宣传标语,评选出获奖作品,进一步强化宣传和使用。四是组织系列座谈活动。以网上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专题讨论,交流经验方法,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融入、主动参与。五是召开推进会。适时召开主题活动推进会,总结交流经验,巩固活动成果,推广典型做法,对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六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实行课题研究项目化,按照各单位实际和职能,由市局确定研究课题,成立多个课题小组,明确主攻方向、完成时限和课题负责人,使每个科室有研究课题、每个人有创新目标。通过创新进步奖评选等形式,努力让各级干部职工充分参与进来,使全系统改革创新的合力不断凝聚起来、活力竞相迸发出来。

(四)健全机制聚合力,推进改革创新。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市局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统筹抓总、分管领导牵头抓分、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各区县局也参照成立领导及工作机构,确保了系统上下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充分参与。二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明确划分各级职责,市局负责统筹规划、任务部署、考核督导和重点工作的牵头实施等,区县局负责承接任务、抓好落实和本级特色项目的规划实施等。明确各级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所属部门及人员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担当的工作落实机制。三是建立考核督导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把活动开展和创新成效与绩效管理考核挂钩,突出考评工作实绩和创新成果等,确保不做样子、不留于形式。四是建立宣传引导机制,积极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在市局网站、齐风税韵、内部简报开设专题专栏等,以演讲征文比赛、座谈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交流经验做法,促进相互学习借鉴。利用外部网站、政务微博、税企QQ群、新闻媒体等,加强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增进党委政府、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三、加快推进基层税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税收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既承接了现实,又引领未来。要坚持知行合一、履职尽责,不断树立现代税收治理理念,努力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和方法,更加扎实有序地推进税收现代化。

(一)做好四个结合,更加有力地促进国税工作。推进税收现代化要与当前国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口号化和两张皮的问题。一是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着力在提升“三个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基层发现解决税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夯实干部作风基础等提供了契机。因此,要按照总局“三个三”主题落地要求,认真开展意见大走访、换位大体验、便税大行动、落实大检查、作风大扫除等工作,努力在服务税户中促进遵从、在服务基层中增进和谐、在服务大局中提升站位。尤其要积极打造税收分析系列拳头产品,注重从税收角度敏锐观

察和全面真实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努力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二是与推进法治税务建设相结合,着力在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上做文章。依法治税是税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法治税务建设贯穿于税收现代化全程,积极推行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执法权力清单和企业黑名单等制度。着眼防范化解执法风险,积极利用远程监控等手段,加强基层执法权力监督制约,不断规范基层执法行为、强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与抓好税收核心业务管理相结合,着力在提升管理服务质效上求突破。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和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要以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税为重点,深化金税三期系统数据应用,完善市局统筹的风险管理机制,推行稽查一体化,不断提高评估、稽查的精准度和规范度。同时树立客户服务理念,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千户企业大走访活动,大力落实六提速、三减负、一首问,建设办税服务综合超市、税户之家和市局纳税服务监控中心,推广自助办税系统、车购税委托缴纳系统等,进一步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四是与深化“岗位就是责任”教育相结合,着力在增强尽责守廉能力上求实效。收好税的前提是带好队。当前,要通过深化岗位就是责任教育和岗位学雷锋活动,不断强化尽责守廉意识;通过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青年干部业务达标活动等,不断增强履职尽责能力;通过加大干部选用和轮岗力度,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为推进税收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保障。

(二)统筹五个关系,更加有序地推进任务落实。推进税收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理论指导与工作实践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干部职工抬头看路,充分吃透上级精神,又要鼓励埋头拉车,坚持苦干加巧干。既要抓好知识储备和课题研究,又要立足本职,积极创新实践,做好经验总结和提炼,实现螺旋式上升。二是机关统筹与基层首创的关系。市局作为领导机关,既要加强工作统筹,充分发挥好指导、督导作用,又要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大力组织实施,还要注重调动基层单位及广大干部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既要不断改进机关作风、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服务好基层,更要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基层抓好落实,形成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制定中长远规划要遵循国税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能偏离方向。制定短期目标要符合当前实际、便于基层操作,不能急功近利。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握好工作连续性,持之以恒反复抓,使工作环环相扣,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四是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推进税收现代化涉及领域广泛、任务繁重,因此要弹好钢琴、有序推进。既要着眼整体、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找准突破方向,实现以点带面。五是硬件建设与软件优化的关系。要坚持节约和效率的原则,既抓好硬件建设,为税收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更要注重优化软件、提升软实力,科学配置人员、技术、流程、硬件等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效应,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三)坚持六个创新,更加有效地释放改革红利。改革创新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工作主线。因此,要把六个方面的创新作为重点努力方向。一是创新理念,转变干部思想观念。税收治理是系统化、过程化的思维,相对于税收管理,更加强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规则意识等。推进税收现代化,不仅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善治、法治、共治的理念,切实转变“管”纳税人的思维,厘清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构建平等信赖合作的新型征纳关系。而且要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强化国地税联合,充分调动党委政府、广大纳税人等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税收治理,形成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二是创新机制,着力提高工作质效。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要按照“制度+科技+人才”的思路,坚持以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以信息管税精准管控风险、以人才保障推进改革创新。当前,要以推行绩效管理为重点,建立目标明确、任务量化、节点清晰、过程可控、结果可考的绩效管理机制,大幅提高工作质效。另外,还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拓宽干部发展的渠道;通过完善内控预防机制,把制度内嵌于信息系统之中,不断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三是创新组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要按照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完善核心业务流程,推进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同时要适应数据信息向总局、省局集中的趋势,适当提升一些复杂涉税事项的风险管理层级,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应对的精准度,促进工作质效不断提高。四是创新方法,全面提升工作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找问题、补短板,积极构建长效工

作机制。同时坚持典型推动、以点带面,通过树典型、推经验、现场会等方式,加强交流学习,实现共同提升。另外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二维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丰富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分析等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五是创新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的保障。因此,要尽快建立适应税收现代化要求的人才队伍,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级人才库建设等为载体,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树立凭实干和实绩的用人导向,努力使个人价值追求、发展愿望不断融入税收现代化的税务梦。六是创新文化,塑造干部队伍灵魂。要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税务精神,提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遵循知行合一、履职尽责、做事就是做人的文化理念,树立良好的风气和导向。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鼓励首创的良好氛围,使干部职工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以改革创新推动实现税收现代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