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机器人 观后感

我,机器人

一开始,对《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就没抱多大希望,甚至有点等着看笑话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半个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时,我对图书馆谎称把《我,机器人》搞丢了,以三倍于书价的钱很不光彩地留住了这本书),而他老人家的《我,机器人》实际是个包括了8个小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把它放在一个影片里表现出来,怎么能拍得好嘛。

现在看来,我确实小瞧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小瞧了导演普罗亚斯。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影像上继承了导演在《乌鸦》和《黑暗都市》中对暗色调的偏爱,但节奏非常流畅舒服,除了开头有一点点沉闷外,全片绝无冷场。影片里20xx年的纽约显得CG痕迹重了些,但那辆超酷的奥迪跑车和几场“人机大战”绝对能满足你的视觉渴望。它既不像《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那样厚重压抑,又不像《终结者3》那样空洞乏味。动作、场面、演员,包括剧本深度,都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当然,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就在这儿。看完影片,你可能会觉得其中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对机器人的恐惧;机器人与人的友情;机器人的反叛、觉醒和自由;男主角对心灵阴影的治疗……主旨反而不

太清楚,被淹没掉了。说到底,它还是一部中规中距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好看、不乏温情、在不会让你累到的程度上产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态,浅尝辄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罗亚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样独特不凡,恐怕你会失望的。

阿西莫夫,机器人

《我,机器人》从开拍到上映,一直笼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环下。国外杂志评论说,光那些《我,机器人》的书迷,就能把影院填满。不过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电影还没出来,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骂得狗血喷头,说这部影片是给阿西莫夫的一记耳光。其实,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个架子,借了阿西莫夫书名来打打旗号,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说的影响),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说改编)。

阿西莫夫到底何许人,值得科幻迷这样抵死捍卫?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书,既有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气魄宏大、严密巧妙的科幻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思维触手延伸到无数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绝不坐飞机,从不出门旅行,每天只是8小时以上地用打字机写作、写作——以每

分钟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个系列: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机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个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精彩的逻辑推理。比如说在《捉拿机器人》中,主角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63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中,找出一个存在着缺陷家伙来。这个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当中,但威尔?史密斯与机器人斗法的过程远不如书里写的那样精彩。《推理》一篇更为有趣:被组装起来的智能机器人竟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来是上帝让机器人帮助弱者——人类提出的法规。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太空站上,该怎样说服这个疯狂固执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总出现机器人学三定律似乎失灵的危险状况,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问题了。在这点上,电影卖的关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设想比较落好莱坞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说那么出人意料——大概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莱坞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编成电影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消息说,福克斯

将把《基地》搬上银幕,而导演则有意于拍过《伊丽莎白》、《四根羽毛》的谢加?凯普尔——在我看来,这家伙有一定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但表现力却不够,缺乏迷人的风格,《基地》要落在他手里,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机器人

影片中,中央电脑viki的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控制机器人,想把人类全保管起来,不允许他们出门,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这一思想其实已经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畴,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机器人小说(例如《束手无策》、《机器服务人》)中描绘过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场景。对人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这里面包含了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劣根性)的双重不信任。有人说,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从科学事实来说,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伪命题。在看得到的将来中,机器人威胁论都是一种鬼扯,是电影需要的噱头。那些机器杀手代替的,实际是从前杀人狂、吸血鬼和怪兽的角色。而描写机器人与人的友情,也不过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罢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写推理故事的一个依据,绝不是为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或者制作机器人的生产商设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对机器人的忧虑(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写福尔摩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一样,不过是一种环境设定而已。

波兰的科幻大师,也是著名科学家,塔尔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就曾说,将来,不大可能会有酷似人类具有个性的机器人出现。我们需要的,是机械手那样分工各异的机械工具,不是一个有两条腿,下班后会和其它机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电子老婆的“人形机器”。

 

第二篇:《机器人之恋》观后感

《机器人之恋》观后感

想像一下当一个拥有人类的外表以及高于人类的智慧与力量的机器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想像一下当一个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喜怒哀乐惧,想像一下当一个被赋予人类所有阴暗面的机器人企图制造一个庞大的机器王国并毁灭世界······《机器人之恋》中,当这些想象都成为了现实,人们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满足,再到无措愤怒,直至最后的不舍与无奈,一场关于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较量终于落下了帷幕。然而,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不得不思考人与机器在未来的世界里,究竟将何去何从?

这部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述了一位科学狂人——瓦西教授以增强印度的国防力量为目的发明了一个拥有人类外表以及无线智慧的机器人,并取名为七弟;然而,他的成就却引起了他的老师波力教授的嫉恨,利欲熏心的他企图盗取瓦西的科学成果,但面对聪明而衷心的七弟他却无计可施。萨娜是一名美丽的医科学校学生,她作为瓦西的女友,对瓦西的发明赞叹不已,于是这两人一机器日日相伴,生活的快乐而满足,除了波力教授的阻挠与七弟时不时带来的惊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瓦西与女友的指引下,七弟逐渐拥有了人的感情,而他竟然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萨娜······影片的后一部分则讲述了乘虚而入的波力教授给七弟安装上了一个带有人类所有阴暗面情感的内存卡,企图通过七弟谋取私利。这时的七弟在占有萨娜与毁灭世界的邪恶思想的驱使下,竟然制造出了一个杀伤力极大的机器人军团,为了拯救世界、夺回萨娜,瓦西教授在政府的协助下,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战胜了七弟的魔鬼机器人军团。影片最后,在政府相关人员的监督下以及瓦西与女友的不舍中,最后一次执行着瓦西的命令:自我解体,他平静地拆下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平静地向曾经相处的人们、曾经短暂存在过的世界告别,然后成为历史······

聪明钻研的瓦西教授,漂亮大方的萨娜,忠心能干的七弟,还有两个时常弄巧成拙的的助手······如果生活可以停留在这一刻,也许就是圆满。然而人类的私欲、良心的泯灭却又生生地将这一切毁灭。然而,机器人七弟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它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像人一样,去爱一个美丽的女子,去保护自己喜欢的姑娘,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人类终究不愿去接受一个有脑而无心的生物,终究不会甘于机器人的统治。其实,正如影片中七弟所说的那段话:“我又有什么错呢?你们人类把你们贪婪的品性赋予我,让我不断地想要去获取,不断地追求财富、权利以至于侵犯了你们的利益,然而,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不过是把你们想要的都表现出来罢了”。也许,如果可以选择,七弟更愿做那个能干忠心耿耿却无情感的机器人,那样的生活,简单却满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