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并不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读后感

读后感

王君是真正的好老师,细致,真是智慧!

事件发生了,追究不是最重要的,其中的教育价值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没有一定道行也上不出这样的课。盗窃、打架本是一件很让人气愤、难过的事情,却被转化成了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心态真的很重要。王老师写的那些事例,推荐的电影都很有教育意义,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老师。

王君老师这班的学生跟我现在带的的班相似,我们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盗 窃案”,无法破案。无论你是强硬还是讲道理,有几个都是油盐不进。这样的“案子”在我们教学生活中总是“悬案”,不了了之了。看到王君写的博文之后,内心才释然,才知道怎么去做。在王老师那里成了教育的契机,成了滋润学生成长的无声细雨,佩服!很敬佩王老师做到这个程度,王老师处理这个问题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道理难说清,所以轻易不说道理,要说就要说得较为透辟。 只是我还想知道,这样处理,他们六年级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否会逐渐模糊,想问题趋向感性?以后是否应该再安排上一节揭示拿了别人钱然后心里备受煎熬得不偿失的课,防患未然。

这是王君老师给我的更大启示!就是用心于生活,生活中的经历才会给我们提供足够多的说理的素材。向王君老师学习,期待自己也慢慢改变!

 

第二篇:读《真相》有感

读书有感

张晓兰

以前没孩子时,一到假期总是要去借一些小说之类的书看看,如今有了孩子,便开始关注一些怎样教育孩子的书。去年暑假期间在家读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这本书是由刘亦婷的母亲和她的继父写的,当时看了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也要努力像刘亦婷的家长那样去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让孩子从小在各个方面出类拔粹,甚至我还从网上搜寻测试孩子智商的试题,开始鹦鹉学舌了。可是今年寒假,我又看了一本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让我发昏的头脑开始冷静思考。这本书的作者萧愚是一位儿童教育研究者,他的观点是刘亦婷是一个典型的可以称为“刘亦婷培养模式”的应试教育案例。它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纪实”,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反素质教育的。作者认为刘亦婷之所以被哈佛录取,有一个很重要原因,那就是有幸认识了美国人拉瑞。仔细思考一下,感觉作者有理有据的论述不无道理。刘亦婷这个在当时让多少中国人羡慕的女孩,她的成功之路又让多少中国家庭想去效仿?她的父母写书赚足了银子之后,又误导了多少中国人?刘亦婷从小就被灌输了高考这个意识。从尖子生、重点中学到北大、高考状元,所有的计划都围绕着高考进行。她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辛勤工作,接受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我们从她身上,根本看不到她自己的影子。刘亦婷是谁?她有思想、见解、个性、苦恼吗?我们统统看不到。我们也几乎看不到她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看到的就是考试、考试,以及为了应付考试、应付面试而做的各种准备和训练。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方式。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呢?因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是人类最本能的、最原初的欲望,人们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弄明白自然、历史、人类自身的奥秘,

于是教育才会产生,才会发展。可是,今天的教育已远不是这个样子,今天的教育成了满足人们功利愿望的工具。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当教育真正开始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的时候,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将我们的学生从功利性教育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唤醒他们求知的本能,让他们尽情享受求知的乐趣。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只有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人才。因为只有对一件事情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所以我的感悟就是:不要盲目效仿他人的成功之路,让孩子主动学习,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才有可能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学习、思考热情,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思考和实践才是头等大事”,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