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青石板路纵横交错,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块有凤凰之名的土地。

阳光不大,斜斜地照在身上,凤凰不是故事发生地茶峒,可也算湘西。在微微摇晃的小船上,岸边旅客嘈杂的声音早已被河水过滤,从远山吹来的风沾染了些许潮湿,凉凉地贴在脸上;如此良辰如斯美景,我翻开了沈从文的《边城》。

书页有一点发黄,不知是年代久了还是在现在的黄昏时刻,不小心染上了夕阳的颜色。透过发黄的书页,我看到了小溪边、白塔下,名叫翠翠的女孩儿。是童话中在森林里跳舞的精灵,还是屈原笔下的山鬼呢?她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穿梭往来,不沾上半点污垢尘埃。而养出这样的女孩的茶峒,自然也是干净清澈,人人重义轻利,日日天光正好。我便突然起了好奇心,想要看看这座小城。

如果说翠翠像流淌在山林里的溪水,干干净净清清浅浅,若有有心人,可以数清河底有几粒石子;那么翠翠在端午的爱恋便是生长在山溪边的花,收集了满满的春光,晴空暖阳下,全部绽放。

初长成的翠翠吸引了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托了媒人踏破了老船夫家的门槛,傩送在高崖上唱了半夜的情歌;翠翠早已择定了心上人,可女孩家的心事难说破,老船夫为孙女的终身大事日夜操劳却弄巧成拙,天保死于意外,傩送远循他乡;相爱的两个人阴差阳错,擦肩而过。

天色有些暗了,夕阳剩余的光在如水的天空上一圈一圈荡开。我合上了书,有一点点的难过。

其实很孤独的吧,在这个边界小城,无论是天保傩送还是老船夫或翠翠。短短的几次见面和短短的十几年,又有谁能真正走进别人的心呢?

假使朝夕相伴,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完全体会怀春少女的心思,他只是一个人做着自己以为正确的事;而翠翠沉浸在实现爱情的梦中,对爷爷日夜忧虑的现实毫不知情。他们互相关心,但却不说出埋藏在最深处的心事,陪伴他们的黄狗与白塔永远不会开口。

在傩送与翠翠的爱恋中,天保只是毫不知情的第三者,他从最开始就是输家。而傩送的喜欢早已传遍了整个茶峒,可却没有传到翠翠的耳里;他的情歌只有一轮明月在认真地听。

最后连白塔也塌了,只有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等待这场擦肩而过的爱恋回到正途上。

有多少荒凉与寂寞呢。

我将手放进了河水里,河水很清,只是凉凉的。它流淌了千年,不知溶了多少人的相思与泪。风掠过,搅乱了一江水,映在上面五颜六色的光变得迷离,已是万家灯火时。

这是一场愉快的旅行,我们像风一样绕过了凤凰县的大街小巷;只可惜,阴差阳错,我最终没有去茶峒。

张心珂

 

第二篇:边城读后感1000字

边城读后感1000字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