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故事从19xx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xx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无奈,尴尬,落寞,凄惨,悲凉,讽刺,可怜的难以称其为壮志难酬的理想,简单的逃离梦想却在出了囚笼又进监狱中破灭。我能体会到的所有悲剧性的字眼几乎一涌而出,一个人生的传记却如一只被囚禁的孤鸟一样,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剧,闹剧,黑色幽默剧,悲剧在那个激荡碰撞的年代构制的精雕细琢的巨大樊笼,那么那只鸟他能承受得了吗??

末代皇帝这只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认为一个竞争对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贫苦人并不带有轻慢的鄙视而是一种喟叹,喟叹中体味这一部如戏般矛盾的人生,称之为传奇未尝不可。

导演对中国的情愫和理解极好的拿捏到了营造一个东方没落帝国的悲壮感,紫禁城中的庄严肃杀被真实表现。影片以在抚顺劳改所的溥仪不断回忆的交替叙事方式,落日余晖下的紫禁城内大红大黄的恢宏宫殿及斑驳的芜草杂苔所渲染的败落氛围,冬日阴暗压抑的劳改所呼气成霜的沉重感,冷暖色调交替,两个时期的溥仪却一直沦为囚犯,或许这是他一出生就注定的沦落。

影片开始不久小溥仪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宫中,阴暗的殿中,泥塑的罗汉和泥塑般的臣子,嫔妃,嬷嬷,太监,正中央是濒死的慈禧,丑陋的褶皱,阴阳怪气的声音,妖魅化的形象,让我感觉溥仪来的这地方从一开始便是恐怖的。小溥仪就在这个环境下被授予万年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结束了淫乱的一生,真龙之身在体载沣也马上下跪,可这时的溥仪只有一句话"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逐渐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事实,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仪在浴盆中欣喜异常,他得到的伊始也就离失去一切不远了。他的奶妈给他睡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棵大树和一阵风,树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这想导演还真是有手段,这不就是中国”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吗,大树将倾,倒下的猴子们即使是猴王也是顾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将覆灭皇帝的处境不言而喻。喊着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实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开始了逐渐丢失的人生,成年后的他被迫与感情至深的奶妈分离甚至都没有道别的机会,谁说他可以为所欲为他知道连自己的奶妈他都无法留住,他哭着说"她不是我的奶妈,是我的蝴蝶"。接下来他又被告知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经经历了风风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窃国大盗与他分享了这至高无上的称号,他开始恐慌让手下的太监喝掉墨水,以证明自己的权力威力,可除了这样他还有什么权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里你永远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个民国,还有个总统"。

在与他的外国教师庄士敦的对话中,庄说道"为什么措词重要。如果你不能说出你的本

意,皇上,那你就不会说话算数了。一个绅士应该永远说话算数"。而溥仪的回答是"朕不是绅士,朕被禁止说心里话,他们常告诉朕该说些什么"。听到这里真是无尽的悲凉与同情。

成年后的溥仪图强改革整顿宫廷却被贼臣愚弄欺骗,直到后来被军队逼迫退位正式离开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们的欢呼和炫耀功德旗帜,他带着墨镜默默走出宫门,我看不出他的失望与痛苦,感觉溥仪一生的感情都是隐忍的,我会替他失落,我无法不同情他!皇宫外面并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欧洲,到了满洲日本人的领地他更加失去了权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儿戏般撤掉帝号,他先后失去了两个妃子,文绣是主动提出离婚,婉容是为他带了顶绿帽子,这个结果即使是对平常人也是莫大的侮辱啊!

以上的一切都是这只囚鸟求不得的苦痛,于是他不断地想逃,他养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锦囊里,养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里,他孤独,这些小动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了颇有意味的一句话"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时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却被侍卫拦住,他捧着白鼠向逐渐关闭的大门跑去,门关上的前一刻我以为他会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却愤怒的将小白鼠摔死在门上,以此来宣泄他对这囚笼的控诉!第二次是文绣离他而去他追出门在冬日的雪地里说出,那时的"open the door"已是软弱无力了。

悲伤的话说了那么多电影结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长,年迈的溥仪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镀在金銮殿上,溥仪的脑海中浮现的应该是从前的温暖的回忆吧,他蹒跚的想跨过围栏在龙椅上坐上一坐,这时他被一个小红领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设计,在影片的结尾,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与新社会戴红领巾的儿童相遇,是一个象征的死亡与另一个象征的希望吗?慈祥的溥仪从龙床后拿出了那个装蟋蟀的木盒,红领巾打开木盒发现蟋蟀还在,但转眼间溥仪已经不见了。这里显而易见是个象征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来而溥仪已经被新的时代所埋葬了。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生命历程,或悲或幸,电影中溥仪的人生,更像是戏剧般的人生。

再从清朝末期的中国来看,当时土地的高度集中,清代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加强,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土地的大量掠夺上。满族贵族不仅在入关之初大量圈占土地,以后更倚仗其权势继续抢占民田。汉族大官僚和一般地主也都竞相兼并土地。残酷的地租 清代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总的还是以实物地租为主。

繁重的赋役清朝封建政府对农民进行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大小官僚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腐化,贿赂公行。在整个宦海中,更是上下攀援,互相庇护。下级官吏取媚于督抚以为靠山,督抚拉拢京官以为奥援,而在京部院大臣则务求“迎合上意”以固权邀宠。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贪污行贿网。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样的一个形势,最终导致了一个虚幻的大国倒下了。

所以,电影《末代皇帝》的观看也可以让我了解当时皇帝的生活与统治,也让我更深入地去了解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状况。感叹末代皇帝,感叹末代王朝。

 

第二篇:近现代史历史论文

院系 :软件学院

姓名 :曹威

学号 :200813080202

班级 :信息安全08级02班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民生主义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 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 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 资本主义制度已暴露出它的严重弊端, 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突出,由此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对此孙中山明确指出:“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据此,他认为,“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 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为避免中国重蹈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覆辙,防患于未然,孙中山高擎“民生主义”旗帜,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认为,在当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为实现建设完美国家的目标, 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时, 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生主义思想。第一,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平均地权”思想,主张通过采取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的办法,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化。第二,主张对内通过国家社会主义、节制资本的方法,对外实行开放、利用外资、合作共赢的方法,来振兴发展实业,解决民生问题。第三,在社会分配方面,主张通过互利合作互爱的方式来实现分配公平、国家利益大家均沾。通过以上途径最终实现“少 2

年的人有教育、壮年的人有职业、老年的人有养活” 的美好社会形态。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还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性把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可以说,这一远见卓识今天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对我们改善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并初步建立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问题。这些民生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为解决上述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学习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在农地增值收益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日渐凸显, 在城市经济幅射范围内农村土地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蕴涵着巨大的可以即期实现的经济效益,即土地的发展权益。受此利益驱动, 在处置土地财产权和发展权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征地范围过宽,存在滥用土地征用权的问题;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过低,农民存在严重的利益损失; 在法律和制度上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力 3

度还不够;等等。关于如何处置土地发展权益这一问题,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土地发展权归公的原则, 由政府统一行使和处置土地发展权从而取得与土地发展权相对应的土地增值收益, 再将这种收益用于适当的分享人群。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孙中山在主张土地国有、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的同时,还主张通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由国家制定法律, 对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给予保障。因此,我们在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下, 应当借鉴孙中山关于土地发展收益权的有关做法, 把农民对土地收益权的实现和民主权利的实现结合起来,在征地过程中,认真落实农民的各项权利,确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发展权益。

第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分工格局重新调整, 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这既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也对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诚然,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与民国初期有着很大不同, 但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的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实业的战略思想,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惠、互助合作共赢的原则,对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4

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要借鉴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三,切实改善民生,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问题已有显著改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年10%左右的GDP 增长在给我们提供了更高的物质平台后,也使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相对凸显: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 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益不断受损; 三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因此,如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的人与人之间互利、合作、互爱原则、分配公平方法、国家利益大家均沾的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总之, 民生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具特色部分,也是孙中山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学习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 能够为我们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