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观后感

观电影《摇滚校园》有感

开始看摇滚校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无厘头、很纠结,因为影片开头是主角杜威和他的乐队在舞台上演奏摇滚,十分疯狂,让我不知道影片要说的重点是什么。但随着我观看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被这部充满幽默感的电影所吸引,它里面的许多情节都会令人忍俊不禁的大笑。但是在欢笑的同时,这部电影里面也隐含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杜威?费恩是一名已年过30的却仍在为理想打拼的摇滚音乐人。他不屑于那种粗制滥造、充满向商业谄媚味道的虚伪乐曲,一心追逐真情实感的纯粹摇滚乐。为此至今事业无成,还面临被房东赶出去的窘境。命运弄人,正当杜威闲赋家中一筹莫展之时,偶然接到一通来自某小学的招聘电话,对方邀请内德迅速来学校代课。为生计所迫的杜威偷梁换柱,以内德的身份进入这所校风极为严谨的小学教学。学生们的死气沉沉一度让他倍感无聊,某天,杜威无意中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他意识到在这群孩子们身上自己的摇滚梦想可能会实现。于是,他瞒天过海,带领这群只知道读书的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他在班级中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并且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大家一起排练,一起学习,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摇滚大赛做准备。可是正在比赛的前一天,杜威假冒老师的谎言被揭穿了,但学生还是和他一起去参加了比赛,家长们也到了比赛现场,看到自己的孩子惊人的表现赞叹不已。最后,虽然没有拿到大奖,但是摇滚校园乐队正式成立了!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让孩子在快乐下成长。在严厉的管教下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的个性与天分都被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所扼杀,就像杜威刚去那个班任课时,当他宣布今天下午不用上课而是休息时,同学们丝毫不像同龄的小学生一样露出惊喜的表情。这个现象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他们的天性已经完全被扼杀,变得很安静、不爱说话、只是麻木的听从老师与家长的教导。家长与老师也从来不会夸奖他们,只是一味管教与责骂他们。但是杜威却与那些的家长和老师不一样,他对孩子们是持鼓励和表扬的态度。一开始这些孩子对自己是很不自信的,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总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Tomika就是因为自己胖感到自卑,怕同学们笑话她而差点失去了唱歌的机会,吉他手Zack也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而不敢将自己所创造的歌唱给杜威听。这给了杜威展示的舞台,他给他的学生们鼓励,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充分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想法,用摇滚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杜威并没有因为其他同学不擅长音乐就忽视他们,那些不擅长音乐的孩子在

其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服装设计师、电脑灯光效果控制、后勤工作、道具制作、保安等等,让全班同学感受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在和杜威相处的几周中,学生们过得很开心,他们的个性被挖掘出来了,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个默不作声、顺从家长和老师的学生,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人。

对于杜威来说,他是成功的,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持自己的理想。在他的舍友放弃了音乐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在他被自己的乐队赶出来之后也没有放弃摇滚的梦想,最后,他终于成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学生也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很深的。

在我们现实社会中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的人有多少呢?大部分的人都会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是因为它已经被人们所放弃,已经不再可能实现它了。能够不被世俗的人与事所影响而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因为从心里讲,我也是一个被现实打败、被现实折服的人。甚至我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所努力过,我就像影片中的那群学生,只是一味的顺从、接受,从来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到现在,我发现我已经没有理想可言,只是安于现状、没有任何想法可言。我想,我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理想这个问题了。

初教11501班 26号 谢莹

 

第二篇:观电影《花样年华》的观后感

观《花样年华》随想

前几天我看了一遍《花样年华》,感觉真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感觉是一头雾水,这么有名的片子难倒就是简简单单的讲一对男女未遂的一段婚外恋么?当时都还没有完整好的看完就把他PASS了。因为要交作业,昨天我又是硬着头皮决定在次观赏这部名片。第二遍认真的看完之后,无意中产生很多感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伤感,或悲伤,或快乐……可能真正的艺术片都是让人回味不觉的。让你咀嚼多次后任然有很多新的滋味在里面。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不《花样年华》后,我一直在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都已经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又相爱了,为什么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要走到一起就那么难?后来我在上网时查到对《花样年华》有这样一句评述---“无法抗拒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我感觉这是很准确的评论。这首先与文化有关,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尽管自己的另一半已经出了轨,但他们坚持着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他们害怕别人的眼光,害怕舆论社会的压力。本来没什么的两个人,因为畏惧别人的闲言闲语,就困在房间里不敢出门,这是有意思,其实我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呢。有一句话不就是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爱情观对其他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他们没有这样认为。这也许有另外一个原因,在感情方面上他们都是是软弱的,明摆着的事实了,苏丽珍就是下不了重手去打老公,周暮云也没有当机立断的叫回妻子,教训一番。还有更戏剧或者搞笑的一幕,他们走到一起,假想着出轨者走到一起时的情景,想探究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电影里有很多周暮云和苏丽珍排演的“情节”,真是非常巧妙得把他们不敢直面现实的懦弱表现出来。

这两个人是害怕别人,更畏俱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在共同面对现实的时候,终于擦出爱的火花,但在社会基本道德观念和自己的道德底线限制下,他们畏惧这段情感,最后周暮云选择了远走新加坡。周慕云在把这消息告诉苏丽珍的时候,结果苏丽珍难过得大哭了一场,这时他们才了解到对彼此的爱已经很深了。其实周想带她走,但是他问得太含蓄了,---假如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一起走吗?一句真心的表白,是这么的含蓄,这也应该是最标准的东方的婚外恋影像(估计现在肯定已经不是这个标准了),含蓄又压抑。

虽然故事结局是个压抑悲剧,两个相爱的没能走在一起,苏丽珍有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另一个家庭,周慕云带着花样的年华远走新加坡。但对他们来讲也许也是快乐的。他们没有俞樾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背叛当时的社会伦理,只是把他们的爱、他们花样的年华深深的藏在了心中面。从某种角度说这也应该是完美的结局了。

总之,老香港60年代具有传统观念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在婚外恋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在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人物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我发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我开始是越来越喜欢它了,耐人寻味的、含情脉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