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一级恐惧》观后感

——就算你的委托人有罪

——司法制度才不管,我也不在乎

——那么真相呢

——哪种真相才对?我说的才对

电影的开始就出现了本片主角律师马丁和记者的对话,可以说它为电影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案件的调查还未展开,检查长便要求此案的判决结果必须是死刑,律师马丁还未对案件了解便对它下了定义——杀人凶手另有其人。可以说,无论是对于主角还是控诉方,重要的都不是真相。

对于马丁来说,他打官司只是为了给“委托人最好的辩护”, 什么样的辩护才是最好的辩护,马丁·威尔实际想告诉记者,如果不知道或者想知道,那么就以他的辩护为样板就可以了。他的辩护就是最好的辩护,所以,作为“封面故事”再适合不过了。在马蒂的“最好的辩护”中,有一个关键的构成性要素:真相。在记者看来,真相只有一种,不会有不同的真相。而在马丁看来,真相有很多种,而真正的真相不是别的,就是他为陪审团构造的事实,即“虚构的真相” 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是通过证据“构造”出来的犯罪事实,这个“事实”,只是客观的犯罪事实的一个摹本,只能够逼近客观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是“法律事实”。这个理论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这样一来,所谓的“法律事实”既然是通过证据“构造”出来的,那么,就是可以“操作”的。因为,证据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在电影中,根据验尸官的判断,死者身上的刀伤是左撇子所为,但是,律师的看法是,右撇子也可能故意用左手作案。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论辩,律师瓦解了这个对被告极为不利的证据,因为,被告是个左撇子。

片中,威尔不断强调第三人在场的可能性,因为根据无罪推定,所有嫌疑人在定罪前都应当被推定为无罪的,谁提出,谁举证,这正是检察官要做的事。只要无法排除第三人在场的可能性就无法证明嫌疑人有罪。并且,警方和检方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而没有犯罪动机,就不能证明嫌疑人有罪。马丁要求艾伦行保持沉默——无论是面对警察、记者,还是在法庭上面对法官——这是他的权利,“米兰达规则”赋予他的权利。从控辩双方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证据是如何成为一件件武器,在法庭上被抛向对手。控辩双方玩弄着证据,玩弄着真相,可笑的是,无论是主角还是控方律师,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最终的真相。

第三人不在场,马丁的辩论策略失败了,但是,案件并没有失败。马丁确信,艾伦是个双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不能改变辩护策略,因为改变辩护策略即意味着败诉。于是,马丁利用女检察官与其上司的矛盾,把这个录像带通过检察官之手呈上法庭;又利用女检察官的言辞来刺激艾伦当庭发作,而精神病人是不负刑事责任的,即使在中国也是如此。马丁胜诉了。

对于一个一心追求胜利的律师来说,这样就够了,但是最后他发现事实真相是,艾伦欺骗了他。请注意,在先前的辩护过程中威尔也曾多次认为艾伦欺骗了他,当时他表现得怒不可遏,可是这次,他没有,他飞快的跑出了监狱,喘息着站在监狱楼前,眼神中带着一丝惊惶。为什么他惊惶了,他不是声称即使委托人有罪也与他无关吗?或许,他是为罪犯的犯罪智慧而惊慌;或许,他是因为看到了体制下的漏洞的可怕;或许,被误导的真相才是真正的

恐惧。

笔者看来,马丁并不是没有正义观,只是作为律师,他所秉持必然与一般人有差异。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每个人都有得到辩护的权利,因为他有可能是无罪的,尽管其中不乏罪犯。

正义是博弈的结果!通常,我们习惯于设想一个先在的“正义”,然后就像是打靶一样去瞄准它,希望能够发现它、或者实现它。但是,这样的正义观总是有些虚无飘渺,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正义往往是不同的。

但是,如果在过程中理解正义,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现实中存在的,往往是被实现的正义,而不是先在的正义。被实现的正义,是一个结果。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艾伦的好莱坞演技派爱得华·诺顿出演此片时已27岁年纪,作为他的大荧幕处女作,初看此片的人无不以为他是19岁上下的高中生,或许就像他一样,正义也好,真相也罢,看起来纯洁,其实已经经不起细细查究了。

 

第二篇:一个人的英雄——《真实的谎言》影评

一个人的英雄

——《真实的谎言》影评 影片《真实的谎言》是由詹姆斯·卡梅伦导演,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一部典型的美国大片。这部影片于19xx年上映,后被选入人生必看的50部经典电影,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却不乏动人之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哈里·塔斯克尔的美国特工身上,这位代号“欧米茄”的国家特工精通六种语言,能操纵多种高技能间谍手段。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结婚xx年来,哈里一直向妻子海伦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哈里正受命调查着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走私核武器案件,可海伦却以为他是个总是出差的电脑操作员,对他平凡的工作和老实巴交的态度有些厌烦。就在这时,海伦遇到了一个叫西蒙的男人,这个男人自称“间谍”,编造了一系列浪漫刺激的故事来引诱海伦。可怜海伦守着家里的真间谍,却为一个冒牌货而心旌摇动??

哈里发现了海伦的秘密,在搭档吉普的帮助下,他化装成恐怖分子与妻子玩起了间谍游戏,同时利用自己的间谍手段让西蒙丑态百出。天有不测风云,一伙真的恐怖分子的到来把谎言变成了真实,夫妻双双被绑架到了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在那里,他们终于卸下了各自的伪装,坦诚相对??枪战、爆破、激烈的打斗,惊险的飞行??夫妻俩虽经生死离别,但终戮力同心,消灭了恐怖分子。二人为世界赢得了和平安宁,更为自己赢来了相知相许。

那个时候,Anorld还年轻,无论动作、眼神,都不单单是一个“硬汉”形象,一种格式化的符号,而是带着一些智慧,一点幽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情节简单但紧凑,场面恢宏却精致,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但这部片子最令我感动的,恰恰是这种为人诟病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许有人会说,主人公身份为国家特工,却如此无视组织纪律,滥用职权,把国家间谍手段当做儿戏,随意改变作战计划,忽视上级命令,不顾同伴安危,让妻子牵涉国家机密??可是我却觉得,主人公哈里在做任何事时实际上却极有分寸,他在与妻子和西蒙的周旋中从来未泄露半点机密,在执行任务时大胆创新,临危不乱,是个真正的英雄。

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英雄从来都是一个人。不说秦皇汉武之孤,霸王垓下之痛,单就是从影片中间谍这个角度来看,英雄,总还是一个人的英雄。隐藏身份,隐藏自我。这是间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个间谍孤独的宿命。现实中的间谍工作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们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每天扮演着一个角色去面对自己的邻居,面对自己的亲朋,甚至面对自己的妻儿。这就是影片开头所给出的,也是最常见的间谍生活。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做着这样的,一个人的英雄。

或者也有特殊,二战时期,我们熟知的作家海明威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德国潜艇潜伏的海域做间谍侦查,他每日化装成当地渔民与一群老水手驾着小渔船捕鱼,实则探查德国潜艇的数量及位置。在那一年的漫长时光中,海明威成功传回了大量情报,根据这些情报,美国曾两次掌握作战先机,给德国海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二战结束后,海明威依然定居海滨,根据自己那一段间谍经历,他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老人与海》。看过他的作品,掩卷叹息后,谁能不承认,他是一个人的英雄?

至于“个人英雄”们常常不按常理的“怪诞”行为,我也并不认为应该遭到贬斥。大家都知道,著名的007系列的作者,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以前就是个间谍,大男孩一般的詹姆斯·邦德形象虽然有许多夸张之处,但还是能看见不少作者过去的影子。有一则真实的故事,伊恩·弗莱明做间谍时,曾参与了一次国家间谍培训,学员们被要求把一个手提箱式的定时炸弹放入一家守卫森严的煤炭厂中。大家花样百出,甚至有人藏身于卡车中的煤堆内,却都没有成功。弗莱明看到这种情况,表示这实在是简单,并为学员们做了一次示范:他打

扮得衣冠楚楚,先是在入口把警卫们大骂了一通,要求见煤厂的老板,又是嫌经理出来的太慢,自己要赶着开会??他把所有“敌人”都吓得唯唯诺诺,然后——成功地把那个手提箱留在了工厂的贵宾室里。请不要怀疑,这是真的,伊恩·弗莱明就是这样完成了他一个人的英雄壮举。

所以说,那些英雄故事也并不完全是虚构,个人英雄主义有它的可取之处。想拥有一段传奇人生,我们总要在适当的时候讲点个人英雄主义。请记住,英雄就是你。你就是,一个人的英雄。

见习学生记者 刘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