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伸张自由天性 放飞童年梦想

——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胡安忍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儿童是最美的。'其意思大约是,少年儿童对于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是感性直接的,无拘无束的,率性自由的,不像成年人,凡事心存诸多理性思考与牵绊。最近,有幸观看了由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就酣畅淋漓地领略了一回少年儿童之美。从该剧主人公果子身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由天性,那种心灵的清纯,那种活泼聪敏然而又有点儿顽皮的性格,给人留下了鲜活生动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人对于许多问题的反思。

《和》剧所表现的精神意蕴颇具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人们似乎普遍陷入一种误区,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五花八门的班,东奔西走,都领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知识,有用无用,都要求孩子去学。孩子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自由被剥夺了,天性被扼杀了,个性被泯灭了,心灵遭到无情摧残。《和》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艺术视角,通过小主人公果子及其伙伴,为了守望自己的兴趣爱好,伸张自己的个性自由,与大人们之间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与抗争,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题。在充满童趣的舞台呈现过程中,整个作品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意味,表现出密切关注现实的艺术品格。

《和》剧小主人公果子这一艺术形象,真实,鲜活,灵动,可爱,富于儿童特点,应是该剧创作上的可喜收获。果子喜欢皮影,热爱皮影,并不是因为皮影是'非遗',也不是因为皮影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觉得它太好玩,是他天性之所爱。恰恰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兴趣爱好之中,他年幼的情感在丰富,道德意识在萌生,稚嫩的心灵在提升。作品中的果子,没有拔高之嫌,而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比较细致地展示出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母亲林彤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患上白血病,果子坚强地要为妈妈献出骨髓,表示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就是他长大了的标志,而他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不说是皮影艺术熏陶的结果。'孔融三岁把梨让,司马光九岁击破缸,周瑜十二领兵将,甘罗十二在朝堂,'皮影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处,英雄的精神已经默然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其随感而应的美好情感从行动中流露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值得点赞的是,他与大人们之间的冲突方式完全是充满了孩子气的,这在目前儿童剧儿童特点缺失的创作背景下,尤显可贵。心理医生罗华对他进行心理测试,他那作为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那种出人意料的全然属于孩子式的智慧,让人感到酣畅快慰,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淘气,调皮,然而正是这种淘气和调皮,又让人觉得他十分的可爱。他与旦旦打架,当然不对,但他却认为,是打抱不平,是豪情义举;他一次又一次用假蛇吓唬罗医生,分明是恶作剧,其实其中又蕴含着某些让人能够理解的情味。

《和》剧虽然是儿童剧,其精神意蕴却大大逸出了一般儿童剧的容量和范围。剧中所塑造的几个成年人形象,个个性格鲜明,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果子的妈妈林彤,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视孩子喜爱皮影为恶习,以至于怀疑孩子脑子出了问题。她焦灼不安,时时刻刻与果子的姥爷过不去,企图制止令她决不能容忍的皮影传习。她倾心于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累坏了身,然而她又似乎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整个社会众多家长都在这样做。她竭尽全部身心成就自己的孩子,然而的的确确又在窒息着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个形象带给人的是一种苦涩和无奈,一种忧虑和思考。林彤的恋

人罗华这个形象,其韵味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他的所作所为,是林彤身上某种意识的延续与深化。他为果子做心理测试,表现出来的却是成年人精神上的异常与病态。他始终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敝以为应是主创人员刻意为之。面对这个人物,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孩子的精神是正常的,倒是大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剧中果子的姥爷这个人物令人感到亲切,温馨,和合。在他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孩子喜欢皮影,对他这个有些落魄的民间老艺人来说,是知音,更是幸事。于是祖孙俩人,经由皮影牵线,打得火热,其乐融融。这时候的果子,张扬的是一种儿童的天性,体现的是一种身心的自由,享受的是一种无尽的欢乐,收获的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与进步。该剧的正能量主要是通过这爷孙俩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其他如旦爸梅妈等人,其带点儿喜剧色彩的表演,虽带符号化的性质,但对于丰富作品的精神内容,均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

该剧的舞台呈现,富于鲜明的陕西地方特色。尤其是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灵活运用,使得整个舞台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魅力四射。如人物表演动作的皮影化,皮影亮子里面人物表演的黑影化,主旋律音乐的戏曲化,包括个别人物普通话的方言化,无不使该剧散发出浓浓的秦风秦韵。舞台美术和灯光不仅仅只起到烘托环境氛围的作用,而且以不可替代的语言方式参与了>故事的讲述。那无数黑白分明犹如魔方般布满整个舞台的小方块,小方块里那杂乱无章的加减乘除符号以及大葫芦头小葫芦头之类音符,与剧情相伴相随,紧密结合,共同讲述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故事。另如随着剧情的发展,果子他们兴致所至,满台流萤飞舞,金光闪烁,其美丽景象,与前述那种昏暗压抑的氛围形成一种强烈对比,又不能不使人从心底忍不住发出热切呼唤:让孩子们摆脱沉重的学业负担,伸张自由天性,放飞五彩缤纷的梦想吧!

 

第二篇:《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一部电影有音乐或舞蹈元素,总会让观者感觉得到轻松和浪漫,我想导演陈凯歌在看完《和你在一起》的前期剧本后,就十分清楚了音乐在整个影片中的重要性。 纵观《和你在一起》全片,音乐元素的作用确实无处不在,从影视画面剪辑的节奏、剧中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刻化、镜头运动的依据、两段式蒙太奇平行交叉剪辑的衔接视听元素等等,都能让我们感觉的到。

但技巧上的运用未必能达到艺术上的收获,当初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新鲜感退却之后,我们再次理性的看待这部作品时,却感觉到整部影片中,音乐只是被当作一种表现元素使用,其音乐的使用过于目的化和表象化。也就是说,音乐在全篇中被当成一种简单的“工具”使用,而音乐自身的魅力,以及其丰富的对内在精神和艺术意蕴的表达能力被大大削弱。 《和》剧中,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经常爱说的那句话,大体云云曰:“音乐是用心与情感来演奏的,它是与心灵相关的东西”。但《和》剧中的音乐却与这句“教条”恰恰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以几部类似题材的影片作一下类比。讲述少年音乐钢琴天才成长传奇经历故事的《闪亮的风采》,在平淡中讲述一个貌似痴迷,有几分懦弱的钢琴家。在该片中,他是一个超级不起眼的人,甚至被人藐视与凌辱,当他与音乐“合唱”时,你却能时时刻刻感觉到惊喜,感觉到这个“懦弱者”在音乐面前精神世界的激荡。在此片中,音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完美演绎,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我解读。在这里,音乐是一种媒介,它负载着传递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任务,通过音乐你可以看到一个为音乐“癫狂”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电影《钢琴课》,片中一个哑女、一台钢琴、一个热情如火的爱着她的印地安男人。影片前段,丈夫死去的哑女用音乐倾诉内心的思念、痛苦和喜悦,这是她对过去爱情的祭奠,也是她自我救赎的方式;影片后半,爱着哑女的印地安男人是点燃她内心激情的导火索,而哑女的小女儿则是见证者;最终,救赎完成,钢琴沉入海底,一种感情的寄托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段真爱,是内心世界激情的再次复活。音乐再次回荡,纪念着哑女在海中的“洗礼”,她再次复活了,而音乐是哑女爱的序曲。

在一系列的感情发展与见证中,音乐是潜在情感发展的表现因素,如果在这里缺少了这个元素,情感几乎无法表达的如此准确,因为缺少音乐,片子会失去一种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意蕴。

相比以上两部影片而言,《和》片中的音乐变的苍白无力,最重要的影片因素“音乐”也成为机械的剪辑与抒情工具,而带来更多的是音乐与画面流畅剪辑后的视觉快感。之后,我们再次回味,好象没有哪个段落能够让我们留恋,而音乐所能带来的多层次的“表现”与“倾诉”没有在我们的期待中出现,我为它的流失感到遗憾。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陈凯歌作为一个中国电影精英在这部影片中的“精英思想”的表达。《黄土地》如果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那么《霸王别姬》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陈凯歌对精英人士的关注,而到了《和你在一起》他的精英意识就已经表露无遗, 以《和》剧中角色分析,刘小春学琴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带有“父亲”身份的人物。其一,是小春的乡下的养夫刘成;其二,是事业与爱情都不得志、终日郁郁寡欢的音乐教师——江老师;其三,是功成名就的精英人物——余教授。

剧中传达的信息十分明了,刘成被视为社会低层的人物,是一个乡下人,作为养大刘小春的父亲,刘成只能给刘小春平凡人的力量,如果单凭这位农民父亲的力量,刘小春最终走向成功、步入精英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江老师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是个心比天高、孤芳自赏的忧伤者,是个普通教师,他只能让刘小春技艺更加娴熟,而让其成功的成为精英也是力不从心的。刘成为刘小春的再拜高师,以及江老师的最终放弃学生——刘小春,都传

递出他们对精英群体的屈服和认可。

于是,第三个“父亲”以救赎者的身份登场。这名精英的代表人物江教授是陈凯歌亲自主演的,他也将这名“拯救者”刻化的入木三分。从这一系列电影表达中可以看出,刘小春想成功,只有精英人士可以做到。还好,《和》片的结尾并没有过分迷恋“精英精神”到底,最终还是让刘小春回到了刘成的身边,可其中让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刘小春与成功的擦肩而过,与精英群体的擦肩而过,这些都让遗憾大于快乐。另外,陈凯歌扮演的江教授身处精英群体表现出来的“高处不胜寒”还是“采菊东篱下”为好的心态,也在片尾表露出来。

在《和》片中,刘小春与漂亮女人莉莉间的不可言喻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影片《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男孩爱慕美丽女人时的细腻表达,《教师别恋》中师生狂恋如火的内心点点剥露。相比之下,《西》和《教》片中的情感处理,让人看了啧啧称赞;而《和》片中这段关系的用笔苍白,让人叹息。

另外,刘小春与江老师,以及其与刘成的生活,都被戏剧化的处理和浪漫化的描写淡化,而追逐“精英”式的成功成为主题,生活的质感被大大削落,使全篇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