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中国梦》观后感

颠覆与坚守:科技兴邦 “真”“纯”筑梦

——《东方中国梦》观影心得

观影完毕,低眉静思,心情激荡久难平复。内涵深远的影片,连缀家国现实与未来梦想,一时难以把握。笔者认为,《东方中国梦》的拍摄,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两个特色:颠覆与坚守。具体而言,一是题材的新颖升级和拍摄技巧的自然回归;二是主旨思想和教化作用的恒定深入。

《东方中国梦》中,基因工程题材的选择,各种富有诗意、生活化镜头的出现,表明主旋律电影远离了炮火、牺牲、红色、政治、高大全等意象一统天下的格局。主旋律电影变得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潮流,更加能够追赶风口浪尖。“亲切的清风拂面”,成了多数观影人的共同的第一位的心理感受。

另外,基因工程的选题,还昭示着国家发展层次和竞争着眼点的悄然改变:中国,已经瞄向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顶端,已经成为了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和获胜者,已经成为了世界科技水平的制高点。中国,已经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科技兴邦”这一发展要义的策略和成果,在电影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符合人物身份的日常化的语言大量出现,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作者揉进了最能触碰人心的亲情元素,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遭遇生活重创的赵普,选择了出世,不辞而别,奔向心所向往之地——西藏。这说明,作者在这部主旋律电影中,摆脱了家国叙事,没有 1

把人物钉死在道德、使命的十字架上,开始聚焦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生存感受和体验。这些,都颠覆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特色,突破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家国意识、民生关怀的影响,改变了电影中的宏大叙事场面和“神性”的人物性格。这些,都是影片的亮点。

这部电影要告诉观众:主旋律的电影,也可以拍的非常时髦,非常现代化,甚至非常摩登,而不是非得伴随着贫穷、质朴、基层、严肃、刻板。这,首先归功于国家的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先进富裕,其次要归功于电影人的努力,他们冲破桎梏,更加回归真实、人性。总体上则表现出了中国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与成熟。

电影“怀揣中国梦的留学人员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政治思想:在现阶段,不仅仅是“万人空巷、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保家卫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并且应该有时尚元素和生活气息,它们也可以是爱国体现,也无碍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此的处理手段,将从前主旋律电影呆板的面孔变成微笑,让人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融入剧情,产生心理认同。让人淡忘了对主旋律电影的恐惧和排斥,变说教为倾诉和沟通,主旋律电影从“高位”上走了下来,来到了群众的身边和心坎儿里。

然而,最让导演煞费苦心的,是电影的内在教育意义。无论什么时代,主旋律电影都承担着教育群众、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的责任。电影的题材、 2

技巧发生变化,但主旨不能变化,技巧要为目的服务,技巧不能干涉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我们看到,在《东方中国梦》中,在电影鲜活、质感的外表下,诠释的仍然是那种亘古的精神: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中国梦”的铸就,仍需要无数志士仁人对祖国的真情,无数英杰贤达们处世为人的纯粹,需要中国儿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真抓实干、忘我奉献。

这种“真”和“纯”,在电影里有着非常好的体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王建国、杨明远、赵普等人,作为海外生物科学领域成绩斐然的学界精英,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来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留学报国的承诺,在世界的前沿升腾起“中国力量”。影片中,最让人振奋的是主人公王建国的梦想:通过基因科学让人类“不饿、不病、不傻、不老、不死”。这个目标,这种情怀,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担当,也昭示出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真诚和最纯粹的人文情怀:为了人类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安逸,造福万民,为国争光。

在资金缺乏、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在研究遭遇挫折的关头,博大人没有畏缩和放弃,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们一路走来,始终洋溢着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情,让人充满希望。他们都有极高的科学天赋,但天才只有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才能梦想成真,他们在科学王国里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可贵的榜样,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大长国人志气,激励人们奋发。影片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最深厚、最纯真、最高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感情。主人公的力量,来自于 3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吃得下苦,安得下寂寞,流得出血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它精准了它的定位,达到了它的目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再现生活,艺术手法和艺术追求的定位也要迎合现实的趋势,尤其是主旋律电影。跳出电影看现实的话,这种“颠覆与坚守”,正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党和政府的追求。

近期,党和政府多措并举,更新执政理念,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改进党的作风,建立服务型政府等,自上而下,肃清官僚之风,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群众,强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崇尚“讲真话、动真情、干真事儿”。在这种大环境下,便有了主旋律电影的改头换面。

然而,执政方式的变化,则不能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改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改变“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光彩,不能改变家国情怀的坚守,不能改变人为关怀的热度……因此,影片中,更多的是坚守,更多的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看到的、得到的,也是感动、温暖和热血澎湃。

有人说,《中国梦》有若华丽的交响乐之后,一段舒缓的小夜曲,宁静而又别有韵味。有人说,艺术有着三重境界:再现生活与历史,表达情感与意志,释放精神与能量。《东方中国梦》,就是以温馨的诉说,表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改变与进步,党和政府改变执政理念的诉求,中国飞 4

速发展的现实。三个方面,汇总成整个中国现实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总体进步,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引人奋发,催人奋进,共同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浪潮。

总结一下,本文所指的“颠覆与坚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影片的拍摄角度,作者颠覆了传统主旋律电影拍摄题材和手法,回归生活,坚守了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意义;二是治国理政方面,党和政府颠覆了以往的刻板、官僚气息,回归群众,坚守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宗旨;三是发展方面,颠覆了老旧的发展思路,注重科技、人才兴邦,坚守了“国人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方针、方向。三个“颠覆与坚守”,三位一体,共同诉说着“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和实现历程。

最后,用哲学家康德和温总理的观点来结尾吧: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让我们敬畏,一是浩瀚的星空,一是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在仰望心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和影片的作者一样,目视高远,颠覆一切老旧的艺术手段,创新发展思路,和党和政党的执政理念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重视科技,着眼于最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坚守原则,脚踏实地,不违背出发点和初衷,守护住自己的“真实”与“纯粹”。

5

 

第二篇:东方中国梦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

观影完毕,低眉静思,心情激荡久难平复。内涵深远的影片,连缀家国现实与未来梦想,一时难以把握。笔者认为,《东方中国梦》的拍摄,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两个特色:颠覆与坚守。

《东方中国梦》中,基因工程题材的选择,各种富有诗意、生活化镜头的出现,表明主旋律电影远离了炮火、牺牲、红色、政治、高大全等意象一统天下的格局。主旋律电影变得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潮流,更加能够追赶风口浪尖。“亲切的清风拂面”。

另外,基因工程的选题,还昭示着国家发展层次和竞争着眼点的悄然改变:中国,已经瞄向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顶端,已经成为了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和获胜者,已经成为了世界科技水平的制高点。中国,已经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科技兴邦”这一发展要义的策略和成果,在电影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符合人物身份的日常化的语言大量出现,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作者揉进了最能触碰人心的亲情元素,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遭遇生活重创的赵普,选择了出世,不辞而别,奔向心所向往之地——西藏。这说明,作者在这部主旋律电影中,摆脱了家国叙事,没有把人物钉死在道德、使命的十字架上,开始聚焦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生存感受和体验。这些,都颠覆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特色,突破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家国意识、民生关怀的影响,改变了电影中的宏大叙事场面和“神性”的人物性格。这些,都是影片的亮点。

电影“怀揣中国梦的留学人员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政治思想:在现阶段,不仅仅是“万人空巷、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慷慨激昂、荡气回肠保家卫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并且应该有时尚元素和生活气息,它们也可以是爱国体现,也无碍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然而,最让导演煞费苦心的,是电影的内在教育意义。无论什么时代,主旋律电影都承担着教育群众、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的责任。电影的题材、技巧发生变化,但主旨不能变化,技巧要为目的服务,技巧不能干涉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我们看到,在《东方中国梦》中,在电影鲜活、质感的外表下,诠释的仍然是那种亘古的精神: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中国梦”的铸就,仍需要无数志士仁人对祖国的真情,无数英杰贤达们处世为人的纯粹,需要中国儿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真抓实干、忘我奉献。

这种“真”和“纯”,在电影里有着非常好的体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王建国、杨明远、赵普等人,作为海外生物科学领域成绩斐然的学界精英,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来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留学报国的承诺,在世界的前沿升腾起“中国力量”。影片中,最让人振奋的是主人公王建国的梦想:通过基因科学让人类“不饿、不病、不傻、不老、不死”。这个目标,这种情怀,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担当,也昭示出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真诚和最纯粹的人文情怀:为了人类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安逸,造福万民,为国争光。

在资金缺乏、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在研究遭遇挫折的关头,博大人没有畏缩和放弃,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们一路走来,始终洋溢着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情,让人充满希望。他们都有极高的科学天赋,但天才只有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才能梦想成真,他们在科学王国里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可贵的榜样,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大长国人志气,激励人们奋发。影片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最深厚、最纯真、最高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感情。主人公的力量,来自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吃得下苦,安得下寂寞,流得出血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它精准了它的定位,达到了它的目的,完成了它的使命。

有人说,《中国梦》有若华丽的交响乐之后,一段舒缓的小夜曲,宁静而又别有韵味。有人说,艺术有着三重境界:再现生活与历史,表达情感与意志,释放精神与能量。《东方中国梦》,就是以温馨的诉说,表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改变与进步,党和政府改变执政理念的诉求,中国飞速发展的现实。三个方面,汇总成整个中国现实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总体进步,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引人奋发,催人奋进,共同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浪潮。

发展方面,颠覆了老旧的发展思路,注重科技、人才兴邦,坚守了“国人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方针、方向。三个“颠覆与坚守”,三位一体,共同诉说着“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和实现历程。

最后,用哲学家康德和温总理的观点来结尾吧: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让我们敬畏,一是浩瀚的星空,一是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在仰望心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和影片的作者一样,目视高远,颠覆一切老旧的艺术手段,创新发展思路,和党和政党的执政理念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重视科技,着眼于最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坚守原则,脚踏实地,不违背出发点和初衷,守护住自己的“真实”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