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影评(20xx字)

电影《钱学森》影评

不久前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部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放弃优越生活毅然决定回国,而归国受阻,在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下,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投身“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电影讲述的故事要追溯到19xx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此时,美国国内政局突变,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共 产 党的假想敌,钱学森夫妇丧失了基本的人权。离开美国的时候到了,却几经周折而不得,因为所有人深知钱学森如若回国,将会对美国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此外,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伸出橄榄枝,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拥有人权的最后机会。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钱学森夫妇意识到在美国已是危险至极,他们火速向祖国求助。毛泽东和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之后,决定勒紧全国的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然而,苏联频设障碍,钱学森凭借异禀天赋,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逆流而进,从仿制入手,终于奠定了中国火箭基础。19xx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

射成功。

19xx年10月,第一枚**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

19xx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20xx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此步入辉煌。

这部电影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他为报效祖国而历尽波折的情节,早已被浓缩成了一段历史传奇,津津乐道于“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当时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语)。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金贝尔的最后一段话…“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是美国人憎恨钱学森,而是他们舍不得这样一个稀有的顶级人才离开美国。28岁时的钱学森就已经取得了美国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三十多岁就可以参与机密级项目的研究,并成为了当时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五年的软禁也好,百般的阻挠也罢,都不曾动摇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也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才使他毅然放弃了在美的学界盛誉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穷困潦倒、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这份爱国情怀也就显得特别难得和令人感动。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很快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了航天大国,改变了全球战略格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只重要力量。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把他自己的命运与

祖国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同时,这也是一部创新史。钱学森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钱学森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旗帜。钱学森的归国之日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之时。他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他主持制定的《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科学规划了我过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发展。他向中央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的“三部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学森亲自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授课,而且阐明他的观点: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只能搞生产,那就只能仿制。他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两弹一星”的成功和50多年来的航天型号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他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方面钱学森更是我们得榜样, 在爱情面前,他不善言语,但却早将她的眉目刻在心上。加之两家父母撮合,他父亲又极为上心,每逢周末就代他送水果,她看在眼 里,心里也起了波澜。转眼探亲时限已到,他自然要回返美国。一句“你跟我去美国吧”,唐突的将心思挑明。姑娘虽知他情意,却也觉得 毫无准备太过意外,以继续通信为由婉拒。谁知他却认定了她,只重复着:“不行,现在就走。 他和蒋英相伴六十二年,经历过太多风雨。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

 

第二篇:《钱学森》影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观《钱学森》有感

在我的记忆里,钱老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一位令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一个可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人物,而远远超过五个师。他是我们祖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历尽千辛学成回国,夜以继日终成祖国骄傲。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到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他,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钱学森》一开始便是19xx年中国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时刻,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但只有钱老静静地坐着。默默地注视着大屏幕,看着火箭飞行的优雅姿态,因为他知道这一刻也该来了,这一刻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历经二十余年的心酸终于得到了回报!或许他在思考,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的脑海??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得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家里的聚会的客人都是美国军、政、商及科技界人士,拥有陆军、海军安全许可;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差别,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放弃步步高升的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祖国的有力证明,他说,In my county,I can do everything。

虽然在美国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但钱学森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断然拒绝。但同时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认为的共 产 党, 甚至将其驱逐出境。但后来意识到钱学森的离开将会对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抛出橄榄枝,但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生活的

最后机会。他们火速向祖国求救,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携带妻子和一对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回国不久,就向聂帅等领导同志提出我国自行研制导弹武器的建议。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极其落后,苏联“老大哥”又撤走在中国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然而,钱学森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开始了工作。

19xx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xx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随后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

19xx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志在强国,才让他为人所不敢为,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心在富民,才让他不断创新,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指导了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行进。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以宏大开阔的眼界,将创新思想融入到爱国情怀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当今的中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摆脱了以前一穷二白的局面。20xx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切令人骄傲的成就表明,我国正在迈着豪迈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然而,也就是在这30多年里,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大量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以自己历经的道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感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的成就的源泉。

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

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