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教案

课题:敦煌莫高窟

课型: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十六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

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采用:

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如身姿显得较丰腴。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

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此环节学生掌握敦煌莫高窟如下知识信息:

A、地理位置:敦煌在今甘肃省西北角,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B、发展过程: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引入乐傅和尚的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C、艺术特色: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准备材料,进行探讨交流和总结。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果。

2、分析讨论:敦煌艺术中建筑、壁画、雕塑的整体特点,升华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师生互动完成)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建筑: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壁画: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雕塑: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特点,谈出自己认识和感受。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谈话,进行补充讲解。同时渗透和强化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结合欣赏归纳几个重要时期的主要艺术特色, 理解敦煌艺术,全面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强化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深化爱国思想。)

教师活动:用幻灯片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敦煌艺术形式(以壁画、雕塑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归纳其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色。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a、北朝时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塑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b、隋唐时期(重点探究分析):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c、五代和宋:这一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d、西夏和元代: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教师活动:结合以上内容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活动:分组探究,交流成果。

4、敦煌艺术中彩塑艺术及壁画艺术的赏析。

生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美术传统的艺术特色的理解。结合讲解有关故事,创设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九色鹿” “尸毗王”、“经变”、“本身”“佛传”故事。)

过课堂调查的形式引导个别学生给大家将与之相关的故事,但要注意把握时间。

述中要注意选择造型生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易于接受,且易于比较,避免面面具到。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典型图片,讲解升华。答惑。

学生活动:讲自己知道的相关故事或聆听他人讲故事,并把自己不懂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5、藏经阁的发现和失窃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幻灯链接】 :莫高窟被盗事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xx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xx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xx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xx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xx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xx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xx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列举与之相似的例子,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爱国爱传统。

学生活动:例举、谈感受,并谈一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教师小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重要宝藏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19xx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会一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要珍爱和学习我国传统艺术,并立志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为振兴我们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课外拓展】:

1、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在课外搜集有关敦煌艺术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事件等,并将你的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2、对有关敦煌莫高窟中文物的流失状况做一调查,并以总结或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学生对内容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资料的收集,应在课前做适当指导和安排。

上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内容的典型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探究过程,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渗透德育,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以来,看似轻松活泼的双边活动,却比任何一种说教更为深刻,更教育人!其德育教育的效果实在令人震惊。 另外,在课堂双边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的深化学生的探究过程,采取分组、竞答、整合思路等多种形式,课堂效率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篇:朝圣莫高窟

[丝路文化之旅]系列之四

朝 圣 莫 高 窟

如皋 蒋文祥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相传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个法名乐尊的和尚云游到此,看见这里金光万道、状若千佛,于是感悟萌发开凿之心,并在崖壁上凿出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遂成佛门圣地,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直至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内容涉及宗教、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莫高窟现有编号的洞窟492个,彩塑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首,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点,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大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据导游介绍,莫高窟对外开放的洞窟大约30个。我们赶到的时候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中外游客特别多,大家自觉排队,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依次向前。历史也仿佛在这里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前进,如同电影屏幕一样不断变化,以历史记录片的方式向我们诉说那久远的故事。

北魏所具有的原始粗犷,如同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将沙场上纵横驰骋奋力拼杀的边关将士内心的痛苦与身体的剽悍一并流泻到壁画里。隋代的壁画线条流畅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将人们内心对南北统一的喜悦,逼真地表露在每个人的眼角和眉梢。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彩塑千姿百态,壁画丰富多彩,场面恢宏博大,人物熠熠生辉。人物造型和线描技巧都达到了空前水平。你看,第96号窟这尊高达34.2米的特大塑佛,他那脸上千年不变的微笑,正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由衷赞叹。在这里,佛是至高无上的。

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者李云龙说过:“在强大的宗教精神世界中,佛不是称孤道寡的圣人,他靠的是人们对他的虔诚??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信仰,本质都是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人对死亡的恐惧。人注定要走向死亡。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那么多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才有了文学、有了宗教、有了遥远朦胧的天堂和极乐世界,有了寄托希望之火的转世轮回??”虽然我不信佛,但是我对塑造这尊大佛的那些民间艺术家们倒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为那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从而不断启迪着他们灵感的火花。他们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和外来民族的艺术表现技法,博采众长,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统一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流派,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

宋代,一个渐趋式微的王朝,似乎一个民族的青春心理到这里突然衰老了,画面上的人物僵硬呆板,目光呆滞。宋代洞窟的形制、内容以及技法大多沿袭旧制,了无新意。而元代,一个建立了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元帝国的马上王朝,其洞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构图锐意简化,色彩多用大面积的草原绿色为底色,用土红色勾线,画面多用沥粉堆金手法,这是前代少有的。

我们流连在莫高窟岩洞里,仿佛与古人近在咫尺。穿过风雨飘摇的千年沧桑,欣赏超越时空的艺术画廊,仿佛感受到了中国历史跃动的脉搏,呼吸到了华夏文明的清新之气。在莫

高窟艺术壁画中,游客一致公认凌空起舞的“飞天”是最美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乐伎”形象,随着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也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54年(公元1715年)以后,重又受到人们注意。光绪26年(公元19xx年)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圆逯发现了一个密室(现在编为17号窟,也叫藏经洞),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藏经洞中藏有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40000余件,文字除用汉文书写外,还有栗特文、祛卢文、回鹘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这一发现被称为20世纪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大量窃掠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

据介绍,19xx年、19xx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从藏经洞中劫走遗稿、文物10000多件;19xx年法国人伯希和又挑选出文书中的精品,劫走约5000件;19xx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骗走经卷约600件;19xx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掠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263号窟的壁画;19xx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抢掠,使敦煌莫高窟文物遭到极大破坏。直到19xx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在莫高窟设立了第一个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19xx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xx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

导游还告诉我们,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20世纪60年代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配到这里,已经默默工作了40来年。在这远离了都市喧嚣的茫茫戈壁大漠中,她一直用一种朝圣的心情,守护着这千年的艺术明珠,守护着这片心灵的净土。你说,她,难道不就是那最美的“飞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