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风云观后感

种族歧视·民主·法律

激辩风云——建筑系——陆青芸——U201316797

在百度上搜索《激辩风云》的时候,看到封面的图片是两张黑人的剪影,对于电影的主题便有了几分猜测——种族歧视罢。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慢慢发觉这部电影如同它的别名《伟大的辩论者》一般是部伟大的电影。它不落窠臼。由种族歧视的话题探讨,从而表达着对民主,对法制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法律,法律究竟是审判庭上的裁判还是仅仅是所谓实现制裁者意愿的工具。到底什么是民主,多数人的民主究竟是真正的民主还是民主外衣的多数人的独裁。怎样的民主与法制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平等呢?

故事是从一个教授的信念开始的。这是一段早于马丁路德金的故事。那时候的黑人还在为生而应有的平等挣扎。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种族歧视问题极其严重的德州,一所黑人大学--威利大学,一位共和党的地下党员(实际上他也领导了许多次秘密聚会,这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也是学校的受人尊重的教授,辩论队的指导老师Mel Tolson,是黑人社区中那种为数不多一直接受着成功的人,他的积极与努力,也是他从教的威利大学的一种象征,既才华横溢,同时又有那么点难以捉摸。新学期来临之际,Tolson教授替辩论队做下了两个重大的决定,一是将端庄谨慎的Samantha Booke招入进来--她是学校辩论队中的第一位女性成员,二是擅自做主招了两个新队员,才华横溢的小伙子Henry Lowe和老实厚道的14岁便考上大学的James Farmer, Jr.,这两个人加入辩论队的目的都有点不纯,除了想在辩论中崭露头角,更为了吸引Samantha的注意。Tolson教授的到来,首先让辩论队意识到的是犀利的语言的强大,而他的目标也非常宏伟,那就是帮助这群来自于社会最底层、备受压迫的黑人学生,有朝一日能够迈向集中了历史上最杰出的精英的国际辩论讲台。Tolson教授算是一个人物,但他的行为却多多少少有一些争议,因为他那非传统、极度强大的教学方式,还有非常激进的政治观点,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被所有人炮轰的对象。

这也适用于辩论队的教学,Tolson教授用具有个人强烈风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着严格的训练,那种高强度,与士兵突击里的训练几乎无异,当叛逆的亨利挑衅似地问Tolson教授,他们为什么要听他的指挥时,Tolson教授表示,弱者就应该受到强者的压迫,想不受到压迫,就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强者。其深意在于,通过参加辩论对决,激发出每一位队员自己内心深处对“平等”的渴望。

在他们一同奋斗努力朝向目标进发之际,Tolson教授被列入了黑名单,许多之前接受邀请的大学取消了和威利大学的辩论赛,在这种时候,赢得Fisk大学和Howard大学就意味着可能赢得与哈佛大学辩论的机会,而机会,只在一线之间。

前往Howard大学的途中,四个人目睹了黑奴被焚烧,被白人凌辱的事件,他们却被迫躲在车里,把头塞在座位底下,狼狈苟且地逃脱现场,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这种侮辱,每个人都不能上前斗争。忍无可忍之下,Henry退出了比赛,大家也由于不敌Howard大学而战败。

万念俱灰之时,一个难得的良机却降临,他们收到了哈佛大学冠军辩论队的比赛邀请--大家欣喜若狂。

等到众人到达加州,到达剑桥的时候,哈佛大学却临时改变了题目,“消极抵抗是否是维护公正的道德武器”,威利大学是正方。

在辩论的过程中,哈佛大学不止一次地指出,在严明的秩序面前,在法律面前,主动出击,才能争取到生命与道德的全胜,他们指出,牺牲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顽强抗争之后的权利,如果消极抵抗的话,损失将是惨重的,消极抵抗并不是因为它不暴力而道德,为了国家全力以赴,才是最大的道德,因为这要求了全体在最高程度上的牺牲,而消极抵抗的道德是无政府主义的伪装。

Samantha说:甘地相信一个人面对对手时要永远带着爱和敬意,犯罪的人必须接受刑法,

这并不是无政府主义,并且来源于美国民主的思想,哈佛毕业的卢梭。

哈佛大学又提出:卢梭认为每一个确定自己比别人正确的人都会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但是这是理想化的,民主并不是这样,真正民主是无论什么时候,一个通过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才能获得采纳。

Samantha:大多数人并不代表对错,人的良心却可以。为什么一个人要将他的良心和思想交给一个代表大多数的立法机构?当大多数人代表暴力的面前,我们是永远不会屈服的。 哈佛大学:任何对法律的侵蚀都是不道德的,不管我们怎样粉饰他的名字。

——这段辩论让我想到Tolson教授,之前训练时在湖边,要他的学生们反复说出的那段话:

“谁是你的裁判”,“是上帝”

“为什么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可以判罚我的输赢,而不是我的对手”

“那你的对手是谁”,“他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不存在”,“因为他只是我讲述真理反对的一个声音”

那铿锵的字句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真理、公义、民主、法制他们的一开始是被谁用何种方式定义的呢?如果放到道德的天平上,他们会否等价。谁能来裁定一个人是否有罪,法律吗?法律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吗?显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法律对待黑人是不公正的。那么又有什么标准可以供我们衡量一部法律是否公正呢?到底什么是法律,法律究竟是审判庭上的裁判还是仅仅是所谓实现制裁者意愿的工具。到底什么是民主,多数人的民主究竟是真正的民主还是民主外衣的多数人的独裁。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怎么能在法律的世界里保证并实现真正的民主与法制,它所做的是讲述被歧视人群在辩论里重新拾回尊严的故事。但也正是讲述的内容狠狠讽刺了法律的无力与漏洞。在影片的最后,年仅14岁的James面对哈佛的高材生们最后一段的陈述震撼人心,他说:

“St. Augustine说过,一个不公正的法律就等于没有法律。这意味着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去用暴力或消极抵抗来反抗。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

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

一部法律不可能一出台就绝对公正完美无缺。它必然是有漏洞的,而比有漏洞更可怕的是适用于法律的人群对于其漏洞的无知无觉进而没有为使法律更加公正的决心。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犯着一种混淆民意与法律的错误,道德绑架时有发生。在欧美,陪审制度的存在或多或少增加了裁决的主观性,影响到法庭审判的结果。《复活》中就有相关描写。而电影《十二怒汉》也是从头到尾强调了陪审这一古老制度根深蒂固的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那么,是不是没有陪审制度更为科学呢?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为大陆法系没有陪审制度的日本律政剧《胜利即是正义》中的一段台词:

醍醐:真是迂腐啊。法律绝不是万能的。弥补法律不足的是什么?正是人心。因为犯罪的是人,裁决的也是人。顺应大多数人的想法,使枯燥无味的法律充满血性,才是人间正道。陪审员审判正是它的产物。本案中,人们做出的决断,便是安藤贵和应当被处以死刑。为了使他们深爱的家人、朋友、孩子们健全的未来。这就是民意。

古美门:太精彩了。不愧是民意的代表人,醍醐检察官,这番主张说得真是精彩。那好啊,那就判她死刑好了。安藤贵和确实是侵蚀社会的凶恶害虫,必须加以驱除,因为下一个被她俘虏的可能就是你的丈夫,可能是你的恋人,可能是你的父亲,也有可能是你的儿子,或者可能就是你自己。

就判她死刑吧,虽然案发现场的目击证词真假未分,

还是判她死刑吧;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从被告人家中查出的毒药就是犯案的毒药,还是判她死刑吧;虽然有证词表明,现场掉有另外一个疑似毒药的瓶子,都不用管,

就判她死刑吧。证据证词都无关紧要,谁让她坐着高级进口车四处兜风,穿一身名牌,每天吃着鱼翅肥鹅肝,

所以判她死刑吧,这就是民意,这就是民主主义,多么了不起的国家啊!

民意就是对的,大家赞成的事全都是对的,那么,大家使用暴力也无可厚非,群殴我的搭档律师的事,因为是民意,所以也是对的…开什么玩笑…开什么玩笑!真正的恶魔,正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是善人,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要是民意想判一个人死刑,那就判吧,因为说到底这一系列官司,不过就是一场以绞死讨厌鬼为目的的国民运动,为了给自己无聊的人生消愁解闷的运动。没错吧,醍醐检察官?你们五位到底是为了什么坐在那里的?如果民意可以决定一切,那就不需要这种拘泥于形式的建筑和郑重的手续,也不需要一脸傲慢的老头子和老太婆!下判决的,绝不是国民的调查问卷,而是我国学识渊博的你们五位!请你们秉承作为司法顶尖人士的信念,进行判断……拜托了!我的诸多无礼,可能给各位带来了不快,但这些只是一个拜金讨厌鬼律师的胡话,请权当它是耳旁风。以上。

这就是苏格拉底以死证明的 “多数人民主”也可能是“多数人专制”。任何的法律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知并且勇于弥补其存在的漏洞。有些东西在最初也许是理所应当的,被称为“黑鬼”,被莫名歧视,但是其违背了法律的平等公正,在少数民意的呼声中,最后得到修正。然而相对的,在审判的过程中,应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所谓的民意,或是掌权者的臆想左右最后的结果。

种族歧视是社会现象,不是法律制度能够完全根治的。但也正是因为连法律都无法彻底扭转,就更需要法律从条文款项间保证种族平等。

人们还是应当抗争的,特别在法律的世界里。

 

第二篇:谍海风云观后感

谍海风云观后感

刚看完谍海风云,怎么说呢,出乎我的意料,一开始并没有看进去,觉得有点不在状态,不好看,可能也是因为我是为了看周润发和巩俐去的,然后没看到,但看到后来,尤其是结尾那里,日本人占领了上海,一大批人,真可以说是人山人海,都涌向上海火车站想寻求一条生路时,看得我心潮澎湃,不得不承认,至少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好电影。

本电影的背景是19xx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正极力攻打中国,本片就是日本正策谋占领上海,当时上海已经成为美德日法英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租借,所以本剧的男主人公之一的索姆斯先生说来到上海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看完这部片子,你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生活在这种被很多个国家压制的环境的人生命是多么的轻贱,你不知道那一秒钟你就不在了,没有前人的努力抗争,我不敢想象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我,是否有勇气活着,我想我真要为那些革命战士喝彩,他们有勇气抗争,敢于直面死亡,而不是唯唯诺诺的活着,让日本人随意欺凌,如果我活在当时,我是不会有那种勇气的。

此电影主要是一位美国间谍为了追寻死于上海的好友的死因,与一位参加抗日组织即我们通常说的地下党发生的故事。他感动于一位中国人为民族存亡不顾自己安危的献身精神,所以他想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

这部片子主要有三个主人公,巩俐饰演的兰亭夫人是这部片子的核心人物。日本帝国主义杀了她的父母,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

下定决心去成为一个地下党,而由于她的身份特殊,即使当时日本在上海的头目田中大佐怀疑她是地下党也没办法,因为她的丈夫兰亭是她的坚实后盾,而兰亭就是由周润发饰演的男主人公之一,兰亭很爱自己的妻子,其实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地下党,所以他想方设法不让田中接触她,但是他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走狗,因为他一直在帮助日本人办事,也就是做一些伤害中国人的事。还有一个主人公就是索姆斯,他在追查好友的死因时,相中了兰亭夫人,他认为只要一直关注她他就能找到答案,最终也表明他是对的。故事发展到后来,感情线也很明显,兰亭夫妇彼此很相爱,而索姆斯看到了兰亭夫人在面临日本人下处事冷静机智勇敢的一面,被她所吸引,而兰亭夫人也被他待好友视生命的情谊索感动,与他成为了心意相通的朋友,故事最后是兰亭为救妻子身亡,兰亭夫人被索姆斯带出上海。电影最后他们俩在人山人海的上海火车站紧紧抓住彼此的手冲出重围的情景撼动着我的心,而田中大佐最后看在索姆斯没有在能杀他的情况下杀掉自己的情面上放过了兰亭夫人一马,我本以为兰亭夫人会跟着索姆斯会他的祖国然后两人生活在一起,但她没有,她在澳门下了车,仍然想方设法回到上海,继续作战,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是这部片子要表达的,爱国之精神,只要祖国仍然处于危难中,我就不可能安寝。我们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因为享乐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