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广西》影评

解读《美在广西》的影像艺术

中文名: 美在广西

英文名: Beautiful Scenery in GuangXi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广西旅游形象宣传片[VOB]

发行时间: 20xx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由广西旅游局出资700万拍摄的40分钟的宣传片,将整个广西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不可多得,艺术的享受!

如果,您打开了《美在广西》,您就开始了一次美不胜收的艺术之旅。如果,您开始了广西之旅,您就踏上了一条不思归的诗境旅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倾力打造的中国第一部旅游形象片《美在广西》日前获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一等奖。《美在广西》邀请了国内一流水平的编导进行创作,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历时一年多时间精心摄制而成。片中展现了桂林山水、滨海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广西风格多样、种类齐全的旅游整体形象和特色。全片构思新颖、表现形式和拍摄角度富有新意,意境优美,画面清新。《美在广西》在音乐上采用著名的“刘三姐”民歌作为素材,而又有所突破创新,音乐旋律优美,与画面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美在广西》一经播出,立即好评如潮。我国著名画家范曾、韩美林,著名作家莫言等国内几十名知名人士先后为《美在广西》题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道:“《美在广西》创意精巧,意象精妙,画面精美,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旅游宣传片之一,让我想到经典的《丹麦交响曲》。”著名词作家乔羽题道:“发现美,领略美,而后表现美,创造美,于是产生了艺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评论是:“把一个边远的地域交付给国际眼光,把一种深藏的奇景转化为万里诱惑,至美无言,绝色无界,美在广西,岂可辩哉!”

广西!这里有孩子天真的笑脸和纯洁的空气,这里有久违的人类与生俱来的最自然的爱!

解读《美在广西》的影像艺术

[摘要] 《美在广西》作为一部反映广西旅游形象的影像宣传片,在影像艺术上,极富特 色,尤其在结构、字幕、镜头、音乐、音响等方面表现出匠心独具的融合魅力,从而较好地 营造并建构出一个奇观化的影像艺术世界,较为完美地展现了广西风格多样、种类齐全 旅游整体风貌和特点。

[关键词] 《美在广西》结构 字幕 镜头 音乐 色彩

广西旅游形象宣传片《美在广西》是汇聚了国内一流的编导进行创作,采用先进的技设备,历时一年时间精心摄制出来的一部电视精品。作品一经播出,广受欢迎。这部作品通过奇观化的影像视觉艺术的综合运用,完美地展现广西风格多样、种类齐全的旅游整体风貌与特色。下面我们就这部作品的影像表现艺术,从结构、字幕、镜头、音乐、色调等几个方面作一些具体分析。

一、桔瓣式的结构关系

《美在广西》这部电视旅游形象宣传片总时长是20分钟,由五个时长均衡的小节组成,它在结构上像桔瓣一般,既相互关联,合成一体,又各自独立,相得益彰。

首先,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合成一体”主要体现在这部作品是通过五个小节的五个方面的凝聚整合构建而成的,即:第一小节的“景之美”(诠释“中国的画境”);第二小节的“人之乐”(说明“诗的意境”);第三小节的“体验之乐”;第四小节的现代的、开放的广西所具有的“融合之美”;第五小节的这里“最美”的根源之所在。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都鲜明而集中地指向“美在广西”这个核心主题。

其次,这五个小节在浓缩性地为“美在广西”这个大主题服务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地拥有自己所承载的侧重点,并组接起了良好的自身性的说服与确证的体系。

比如第一小节为了讲好“景之美”这个侧重点,编导遴选了广西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

景观:有天下闻名的漓江的山水、显示人定胜天的龙脊的梯田、不用一根铁钉的程阳的风雨 桥、横跨国界的德天瀑布、桂林的海洋镇、黄姚古镇、北海的银滩、资源八角寨的群山。这些系列的美景的展示,不仅实证了景美,更表达出“美在广西”。

第二小节主要侧重讲“:人之乐”。本节先是定下基调,用一组“笑脸图”来说明在这里人们快乐的生活。然后展现的是生产劳动的场景:那转动的一辆辆纺车,那一匹匹精美绝伦的手工织布高高挂起,这不正是劳动创造了美、并创造了幸福生活的表征吗?随后展示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故事、收获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在和谐平静安祥的村镇中,男人在外劳作,女人持家有方;青年男女在大树下、在河水边,谈情说爱,女抛绣球男吹笛,琴瑟和鸣;春去秋来,瓜熟蒂落,又是一个丰收的场景;人们载歌载舞来欢庆,在河水边、在木桥上、在村寨前;结尾部分那满河的河灯,星光一片。纵观这一小节正是通过展现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表现人们的快乐感受,画面始终贯穿和紧扣了一个“乐”字。

第三小节是说“:体验之乐”。本节用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的异乡人来此浸润体验这里的山水与历史文化并最终接纳的过程,说明这里的美有无限的魔力与魅力。在体验和感受中,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静观的态度来触摸这方山水与村落的静美和生动。其实在用心体察的过程中,他们既作为一种观者,同时也作为一种被观者。说是“观者”,是因为他们作为外乡人,对这里的风物是以一种主动的状态来静观细品、体察和感受;说他俩又是一种“被观者”,是因为观众为他俩在此间所发生与演绎出的那个精彩故事所感染。他俩作为故事的主角,先后来到这里,都被这里的风景与风俗所感染,期间在各自的感受与陶醉的过程中,他们走到一起了,并心意相通,产生了爱意,最终两人决定携手同心,共描此间山水。因此作品选用的这两人既处于一种观看的角色,也处于一种被看的位置。既“看”同时也“被看”。本小节的这种建构与安排十分的高妙,它从“外乡人”的角度有力地证实了“美在广西”这个核心主题。另外,这一节的结构也很有匠心。开头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方石砚中,在它那清透的水面上倒影着黛色的山峰,后面的镜头紧接着对应的却是那倒影的真实的山峰。结尾部分也是秀峰丽水倒影在石砚中,然后再接真实的山水。这样既保持在结构上的首尾相应,形成闭合式的建构,而且用砚中的山水之虚影与现实的真景作比照,表现出此间幻境即真境、真境亦幻。

第四小节主要讲:现代的、开放的广西所具有的“融合之美”。在这里,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一代,他们厚积而薄发为着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梦想;在这里,处处充满着新生与传奇;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到这里,洋人也爱上了这边的生活与文化:他们穿这里的民族服,拉洋车,练太极,扛着鱼鹰来打鱼,引导儿童学英语;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也紧跟时代与潮流,看那江上的渔翁打手机,黑衣壮的妇女也时髦地玩起了高尔夫,青年们上网冲浪,都市里民歌盛典更精彩。在这里,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四海的宾朋合乐相处,大家既接纳又融合,既同化也顺化。

第五小节点出:这里“最美”的根源之所在。这一节的开篇与第一节的开头完全一样。不仅也是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唱《山歌好比春江水》,而且拍摄的手法如同一辙,第一个镜头也是用仰拍,然后一俟转用俯拍镜头时,人就开唱,随后慢慢拉开,拉出阔大的山水风景。如果说有不同,就是这时唱山歌的人已不是稚气十足的小孩子,而变成了风华正茂的大姑娘了;这个主唱者的变化,其实寓意了广西山水依旧那么美丽,广西的面貌已经除去了青涩,成长、成熟的更有风致了;另外,姑娘所唱的山歌是完整的,不再仅是像第一节反复只唱的那一句歌词“唱山歌啰”。尤其对歌词“山歌好比的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的反复咏唱,不仅是一人唱,而且是一组一组的人在合唱。它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出广西这里最美的根源,不只在自然的秀山丽水,更在于这里的人民之伟大精神,即不畏惧困难与艰险,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美在广西》在结构上,除了由五小节分说各自的主打“亮点”,同时又注重各节之间保持高度的关联性与集中性之外,还为了确保各小节自身层次的清晰,让观众收看时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在每一小节的开头巧用字幕。

二、字幕的作用

我们知道通常一部视像的作品必然以大量的视觉符号来呈现意义的,但是由于视觉图像的意义常是多元分歧的,一连串“符号义”浮动于其中,而视像作品中的文字却可以固定那串浮动的“符号义”,以解除不确定性。因此,视像作品中的字幕对意义的第一层次而言,它们具有命名的作用,即它能指称图像是什么,并让那碎片式的“图像流”变得条分缕析;在第二层次里,字幕能引导观众解读,并提供一种优先解读的方式,并按照编导的意图进行解读。 同样《美在广西》一片中的字幕自然也具有上面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其他的价值。具体表现为:

1建构与化合本片主旨的作用

《美在广西》的五个小节均分别由一段字幕作为每小节的节首:第一节的开头引用了丹麦的玛格利特二世的感受“:来到这里,就步入了中国画的画境。” 第二节的开端引用的是德国前司法部长汉斯。恩格尔哈特的感受“:虽然我不是诗人,但我已进入诗的意境。” 第三小节开头是引用比利时的菲利普王子的感受:“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的生活正走向幸福和美满。” 第四小节是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感受“:过去我总以为,中国山水画是艺术家浪漫的想象,现在才知道这是现实主义的写真。” 第五小节引用的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此旅游后的感慨:“我去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我将无保留的说没有一个比得上这里的美丽。”

这些作为节首的字幕不仅引出各节相关的画面内容,而且也是各节提纲挈领的完美概括,并且它们之间也意义相承,不断以递进的方式来言明“ 美在广西”这个根本性主题。比如前二句的节首语以一种并列或累积的关系来强调他们已感受到了如诗如画般的美的意境。如果说前二句引语更多是在说此间的景之美,那么第三句则更侧重于说人之乐,即生活于此的人们的那种自由自在,闲静散淡,“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与状态。第四句

引语则是说明广西之美是真实的生发,而非虚拟的艺术建构或理想化的乌托邦。第五句则是通过比照,再次强调与证实此间之无与伦比的美。

2客观实证的效用

以上作为各节节首的五段直接引语均来自于国外友人的感慨,呈现在屏幕上的字幕是中国汉字,而画外音却用的是英语。这样的用法是借他者的言说、他者的感受、他者的身份、他者的力量来强调与证实“美在广西”这个核心主题,这种宣传效果也自然更具客观性与真实性。

三《、美在广西》的音乐,表现完美而精巧

《美在广西》在展示漓江山水时,所用的音乐突出“灵”“、巧”“、轻”“、幽”的特点,以竹笛的清幽静雅、宛转袅袅,加上声声溜圆的鸟鸣,与滤去尘嚣的黑色影调下划舟的渔翁、展翅的鱼鹰及静美绝伦的山光水色共同营造出一片绝世的净土。在展示龙脊梯田风光时,音乐突出“渐进”的特点,以铜管协奏的弱强递进,来显现龙脊风光的宏大气象。

如果说在表现前两个风光时所用的器乐是单一的话,那随后的器乐则是丰富的多。比如在表现程阳风雨桥时,音乐为突出“与物相通”的特点,以的清脆沙锤与震奋的鼓点,来模拟建桥时的声响,同时全面展示当下风雨桥的风貌,让人得到交感式的美的享受。同样,德天飞瀑的表现,是在沿续轻快的沙锤与震奋的鼓点的背景下,来突出轻悠的箫声,从而显现这里的静美;随后的音乐都用了沙锤与鼓点作为背景,但因对象不同,在选用主音调时也不相同,如在随后表现黄姚古镇时,也是沿用了沙锤与鼓点为背景,但主旋律是以芦笙为首,这与画面中人们奔向戏台,与乡戏表演相贴合;在表现北海风光时,背景也有沙锤与鼓点音,但主音是用的笛声,因为笛声的明亮,更能较好地表现北海的辽远悠长与宏大宽阔。

上面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的音乐表现,其实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美在广西》使用了广西著名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其贯穿性的音乐。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人们熟悉这个曲子,一听曲便知道这是在说广西的风光,另一方面这个曲子本身就是一首歌唱山水的歌,正好适用风光旅游的宣传。

四、镜头的完美运用与巧妙组接

《美在广西》的开篇,拍摄红衣小姑娘站在高山之巅开场唱山歌的场景,镜头是这样表现的:先用全景仰拍,并渐渐地推进到小姑娘的近景,从而引导观众来关注这个红衣小姑娘。当镜头在不断上升的移动过程中变成俯拍的时候,近景的小姑娘随即开唱“。唱山歌啰,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歌词一出,镜头马上由俯拍转向拉开,画面顿时显示出小姑娘身后那开阔的风景来,使随后带出的桂林漓江、龙脊梯田、程阳风雨桥、德天瀑布等一组组极具典型特色和地方标志性的风景显得十分流畅。另外,这位小姑娘唱的“唱山歌啰,这边唱来那边和” 这一句歌词在本小节中“间或性”地带出很有想法和创意,它既保证了表现这个小节“景美”这一主题的集中性,也确保了随后所推介的各类景色在转场的过程中自然而连贯,同时这句唱词的声音也与镜头所展示风光景致相对位。

《美在广西》在运用镜头来表现这些代表性与典型性景色时,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如在展示漓江的风光时,镜头在色调上,选用滤去白日尘嚣的夜色影调,突出“静”与“绿”在;具体拍摄中,镜头先是用一个固定的远景表现曲江群山聚,给受众一个宏大整体的印象;紧接着用一个由群山摇到水里的近景镜头,不仅前后镜头承接自然,而且也由远及近地引导受众近观山水;之后是一个固定的倒影镜头表现船过江水与群山映水的景象,然后是用三个全景展示渔人夜傍打鱼,再后是二个近景展示鱼鹰飞翔,最后用一个全景回到静美绝伦的山光水

色中来。镜头的动静结合,远近有度,十分到位。

在介绍龙脊梯田时,镜头起先展现的是一薄雾轻轻散去,隐约间露出龙脊的真颜,然后是悠悠青草,晴爽云天,在梯田的镜面般的水面上倒影成趣,随后接一组梯田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影像的集粹,最后一个镜头拉出来展示出龙脊梯田的全景,并渐渐转为俯拍的镜头。镜头景别的运用十分的有层次,也适合观众收视的心理。

《美在广西》在剪辑与组接上也十分讲究。如该片在结尾部分,用了一组镜头来展示广西各族、各地的人们真诚欢迎四方的宾客。壮、京、苗、仫佬等这些少数民族,他们穿着本民族的盛装,配带着精美的饰物,或在蕉林竹海边,或在青绿水田边,或在风雨桥上,或在瀑布边,或在龙脊梯田边,或在北海海边、或在广场上,齐声高歌,翘首以待。随后的接入的镜头是人们拉起一面用手工织就的五彩大帆,上写着“广西旅游”,寓意“美在广西”展翅起航,声名远播。

之后在本节的尾声部分,又插入了一段《山歌好比春江水》的MTV。画面的主体是广西的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漓江风光。它基本上用声画对位的方式,选用了漓江边的象鼻山、航行在江上的红帆船、九曲回肠般的兴坪风光。让人们再次感受与回味广西的山美、水美与人美。最后出字幕:“这里是人间天堂,我希望下次再来”。这种环环相扣,精细关照的编辑艺术,为受众的欲望与幻想提供了巨大的满足。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在广西》的镜头运用不仅做到了构图优美,景别适宜,动定恰当,而且组接巧妙,表意丰富而到位。

五、色调的运用

《美在广西》十分注重色调的选择,通过主色调的强调来传情达意。比如在第一小节,因为这一节主要是推介这里的“景色”,因此它的主色调自然是以冷色调“绿色”为主。从夜月下漓江山水的“墨绿”到雾气散去后春到龙脊梯田的“新绿”、从程阳的风雨桥的“老绿”到德天的跨国大瀑布的“水绿”、从黄姚古镇的“暖绿”到夕阳西下北海银滩的“海绿”。当然在这一小节里也间或出现了三次红色。一是开头的唱山歌的小姑娘身穿红装,第二次是景色介绍转到黄姚古镇时,红装的小姑娘再次出来唱山歌,第三次是在北海,有一位穿泳装的姑娘双手牵引着一大匹红绸面向大海。这红色的出现既是作为绿色的对比色来突出绿色,也通过这红色来表现这里充满热烈、生机与活力。

再如在第二小节,为了配合说明“ 人之乐” 这个主题 ,画面所选用的主色调则是以暖色的红色与黄色为主。从开头的那组笑脸图到欢快的纺织生产场景,从田间大片金色的油菜花到女人们翻晒的红辣椒,从青年女子抛出的绣球到十几个壮汉扛着一根系着大红布的梁木再到新建中的房屋缠满了红绸。如果说前面是耕耘播种的春天与潜滋暗长的夏天,那随后进入到收获的时节及欢庆的日子,画面色调自然更是黄浓红艳了。随着特技将一片绿色的稻谷幻化为金黄的谷子,音乐也由之前的柔美转向激越与热烈。人们翻晒着金黄的谷子,一派丰收的场景。为了欢庆丰收,人们载歌载舞。在山寨前、在木桥上、在河水边,都是一派的喜庆,大红的彩绸挂起来,欢乐的仪式闹起来,人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奔向这边。到了夜晚,孩子们手提河灯向河边跑去,放下一盏盏河灯,满河河灯,星光一片,憧憬无限。 也正是因为红、黄色调的突出显现,从而较好地表达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快乐、幸福而富足的。

用色调来渲染气氛,召唤幻想,强化感受,营造意境,这也是《美在广西》之所以让人击节叫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以来,广西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迫切需要摆脱外界对它生成的“刻

板印象”《。美在广西》通过具象化的艺术表现,以特有的视觉符号化构造,最大限度地打碎那个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并引发人们对所谓广西的一连串的“ 固定概念”进行重新想象与重新建构,这无疑对树立广西新形象有着积极的宣传意义。

作者简介:

曹正文,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广电教研室主任从事广播电视教学与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