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

2011 物理学院 四班 111120178杨炎彬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中充满了太多看似简单而被我们忽视了的事物。一部好纪录片不在于把一个事物诠释得多么全面,挖掘得多深,而在于如何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美丽中国》是成熟的记录片,它是用镜头说话的,而激发了纪录片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

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处,在香格里拉,在楼兰。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舍的村民心中。他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只为那圣洁的天地。。

喜马拉雅的巍峨山峦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众多文明的源头,几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过30年,80%的冰川将不复存在,领略了神圣的恢宏之余更多的是对人类自我糟蹋,导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时候常常面对匪夷所思的镜头就想人家是怎么拍的,为什么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间平稳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变化得经历如何漫长的等待。一部优秀纪录片最为重要的是创作的精神,团队意识,敢于冒险又耐得住寂寞。

《美丽中国》关注了自然与人生存的大命题。更多了种人文关怀,对古老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不断疏离违背了宇宙的规律,纪录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环境的审视。自然不会毁灭,即便人类灭绝,天也照蓝,归根结底,人类毁灭的只是自己。 从香格里拉到丝绸之路,从蒙古草原到喜马拉雅,从大兴安岭到热带海洋,整个系列看下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几千年的人与生物。

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片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

 

第二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读后感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读后感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畅想白居易当年游历江南时的情景,江南的青山绿水、如画美景令他陶醉,从而留下这一首不朽的千古名篇。

古代人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早在秦朝,宰相吕不韦就在《吕氏春秋》中明确指出,要调整天、地、人的关系,使之和谐。古时候,很多文献都记载着禁止伐木、禁止破坏鸟巢、保护幼弱走兽等等。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在古代就受到了重视。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地进步,人类开始向大自然不断地索取,贪婪地破坏着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中有一则小故事,讲的就是一个曾经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不断地砍伐森林,造成了山洪暴发摧毁了一切,大自然在人类的贪婪面前终将愤怒起来。这则故事给我的感触很大很深。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守望美丽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人类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呼唤绿色文明,不能为了目前的利益而放弃我们的未来。保护动物、珍惜植物,节约用水,注重环保,倡导绿色生活,应该渗透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共携手,争做生态人!

正则小学 四(7)班 朱宣霖

相关推荐